变化中的收藏观

分类: 卷首语 |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黄花梨。
一种稀缺昂贵的木材上,寄托着中国人所特有的趣味、风尚、欲望和技艺。
时光流逝,人间换了几度,在21世纪的中国,人们对黄花梨的痴迷与追求,竟一如五百年前的明朝。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黄花梨这种树木,需要漫长的生长时间。它们是时间的结晶,它们也能够顽强地抵抗时间的侵蚀。今时今日,在回顾黄花梨那闪耀着艺术光辉和财富光芒的漫长历史时,人们能够很直观地欣赏到,一件又一件完美得令人瞠目的器物,以及它们表面那些令人目眩的神奇花纹……可是,另外的一些事,却常常被忽略了。
这被忽略的事,并不是那些画案与大柜,也不是那些圈椅与交椅,更不是那些以吨或以克来计价的木材,而是那些树!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树,那些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无数风雨的树。
非常可惜,当人们谈论艺术与文明时,或许已经付出了代价。
那就是,那些树,倒下了。
甚至,也许它们会在人类欲望的利刃下,被砍尽伐绝。
美国历史学家克罗斯比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哥伦布大交换》。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1492年哥伦布所谓的发现美洲,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件遥远的、可能与日常生活毫无关系的事情。但是,历史却证明,这件事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远远地超过了许多当时的所谓大事。因为,正是这一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人类活动,导致了玉米、番薯、土豆,乃至于烟草,横跨太平洋,从美洲来到中国,从而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中国广大地区的自然风貌,并推动了中国人口在明、清两代的急遽增长。
克罗斯比所开创的这种生态学的历史视角,提醒人们关注人类的活动,甚至人类的文化趣味和文化风尚,这些都有可能在复杂的运动中,受到生态的影响,同时也改变、(有时)甚至是毁坏着生态。克罗斯比的这种观点,使我们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中,看待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某种生活习性和某种文化趣味,并且在一个生态学的历史观之下,重新估价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可喜的是,时值21世纪,很多事情都在改变,而人们的收藏观也正在发生变化。
比如,明代的人喜爱象牙。可现在人们已经知道,这种喜爱将会导致对世界上一个珍贵物种的屠戮,所以我们的选择是,让那些精美的象牙制品,永远被封闭在博物馆中,并努力阻止或使之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的,当我们热爱明式的或黄花梨的家具时,可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是让那些树生生不息地生长在地球上,还是由于我们的这份趣味和喜好,而让这些树永久地消失?面对传统,一个现代人,一个具有现代思维的收藏家,应该做出具有生态学视野的判断和选择。
便让那些该留在博物馆的,永远留在博物馆里;让那些该生长在大地上的,永远生长在大地上罢。
(2014年第三期《中国之韵》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