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抚摸书页的手

分类: 卷首语 |
中国之韵
2013年12月号
卷首语
那些抚摸书页的手
俞悦/文
对搬家公司来说,最悲催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遇见了一个书多的人家。看到一箱又一箱成堆的书,想必工人大哥要眼冒绿光,提出加价罢。
一本又一本的书,拿在书生的手里是轻的,装在箱子里却是重的,而且好像分外的重。这重量,在搬家大哥肩上,或许是一种物质的重;而在读书人心里,还另有一重精神的重。
曾经是坐拥书城,吟风弄月,在书中领会着现世安稳,天长地久,但逢到世事多变、风雨飘摇,才知道要守住这一屋一楼的书,是多么的困难。无数的书,就那样散去了,如出笼的飞鸟,从此再无消息。这时人们才知道,书也原是这世上最轻的东西。一把火可以烧掉它,一阵风可以吹走它,一个梅雨季可以霉变它,一场洪水可以淹没它……岁月和天地,也藏不住它——古墓葬中,很少会有书籍出土。似乎,那些古书,只有在呵护着它、珍惜着它的人的手中,才能存续和流传。
古书何珍,古书又何贵?在小女子看来,它不像一个物品,却更像是一个娇弱的、有呼吸的生命。那些能流传下来的古书,都是在这人世间经历了百转千回的磨难,都是靠着最为奇特的渊源——在几百上千年里,这本书从一双爱它的手,辗转到另一双爱它的手中,竟从未遗失,竟从未错过。
这简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每一本古书,都是一个奇迹。
所以,当人们谈论古书的珍贵,谈论古籍之美时,本质上并不是谈物品和物质。人们必定会通过这本书,看到那一双双爱书的手,看到满怀珍惜地抚摸着书页的手。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些手上,闪耀着一些人类最为美好的品质,优雅而又坚韧,把人类精神的点点微光,像拢在手心的火种一样,传递下去。任何一个伟大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由这样险些中断而最终不曾中断的手的传递,构成的。即使我们进入了大规模商业印刷的时代,即使我们进入了电子存储和电子传播的时代,即使我们可以把千卷万卷的书浓缩在一个芯片上,人类依然对这些文明之手,深怀敬意。
亲爱的读者,您现在所看到的,是2013年最后一期杂志了,感谢您,陪伴着我们又度过了充实的一年,更要感谢您那双捧书的手。有了这双抚摸书页的手,我们相信,《中国之韵》将会更为悠长醇厚。
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