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趣怪人 |
一切都是想象力的工具
“美国有什么酷(COOL)的,都缺不了我”。这不是口出狂言,这是张辛欣寻找与想象力速度匹配和表达可能的过程。“在数码时代的新机械条件下,新的做法,是一个人能干出全部的活。”在她看来,这是一个“新文艺复兴”时代,你要是不干出点新动静,便浪费了网,浪费了新手段。
华文网站大姐大
张辛欣自投罗“网”,最坚决的反对者就是好友张承志。这对多年朋友为此争得不可开交。甚至有一次记者打张辛欣手机时,她正用座机与张承志争论。
也许张承志是对的。张辛欣在美国博库网站开了专栏后便“无一宁日”了,连她自己都说“我只是在想着诱惑人。全没想到,自己将会被这个小窗口伤得多深。”
矛盾。也许这正是张辛欣与众不同之处。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她一派古典:用舌头舔着信封,走长路到邮局,“我让邮局的人微微吃惊,我是惟一买60美分国际邮票的。”然而,网络那令人炫晕的速度,却令她愉快。”我给国际广播写稿播音,一个星期一篇,广播的速度显然也跟不上我的感觉,我的材料。我的速度只有网能表达。而我的这个速度,难道只打算在星期三、四午餐时间,喂喂小区人﹖”
徐贝——博库网总裁适时登场了,这位有硅谷背景、技术过硬的年轻人,令张辛欣离开亚特兰大回到北京。那是互联网风头最健的日子。
记者在张辛欣那设计独特的办公室见到她时,正有一群年轻人举着数码相机围着她拍。张辛欣说,她策划了一个网络肥皂剧。瞧,这位导演把舞台搬上了网。恰巧,《独步东西》的B面就叫《一个中国导演的网上舞台》。
网络曾给张辛欣带来尴尬、苦恼和伤害,但也使得她结交了一群“草莽英雄”——“大头”是个翻译家、“指导员”,据说是位中餐厨师,还有“高梁”,还有“太空垃圾”,他们个个言辞犀利,一针见血,在虚拟的网络中表达着新的存在。
有一天,张辛欣突然厌倦,在网上贴了一条“亲爱的,我告辞了”,于是失踪,仿佛网路中从来没有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