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趣怪人 |
毕飞宇的两个都姐姐很羡慕他,因为他的机遇是那样好——出生在一个幸福的时代,至少比她们要幸福——因为可以吃到鸡蛋呀。毕飞宇坚持认为1964这个数字是有意义有美感的——那一年他出生。
熟悉毕飞宇作品的人,大概都对王家庄不会陌生。他的很多小说都是以那里为背景的。王家庄真的存在,在那里毕飞宇度过了快乐无边的童年——那是很多城里长大的孩子不能想象的快乐。
1978年以前,毕飞宇总是在树上,或者河里——大自然更像是他的家。他比猴子更知道哪个枝条松动了,比鱼更知道哪片海草中有危险。这种如猴似鱼的生活,培养了他很好的感知能力,使得他比“城里人”多了一个感官,毕飞宇把那称为“第六感官”,后来他从事了写作,才知道那是作家最该具备的品质。也许,那也许是他比很多作家都优秀的原因。
少小时候,毕飞宇无意是淘气的。虽然他在家中是惟一的男孩,而且是最小的孩子,但父母并不溺爱他。与之相反,整个村子的人都宠爱他,所以他的天性并没有因为斥责而磨灭半分。
原因是他的父母——被村子里的人 成为毕老师和陈老师的夫妇,是村子里唯一的知识分子。乡下人固然对知识很尊重,但更看中他们是吃商品粮而且有现金的人。他的父亲1958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王家庄。母亲天性开朗,能歌善舞,在村子里颇得人缘。
托父母的福,尽管天天惹祸,毕飞宇却在小朋友中,颇具号召力。村子里的孩子如蜜蜂一般天天围绕着他。他们一起,为了掏鸟窝,把人家的屋顶弄漏;因为玩火,烧了稻草垛子;为了想看燕子如何孵化,把人家屋檐下的燕子窝全面捣毁……
总之,他不是猴在树上,就是是泅在水中——仿佛动物。
有一阵子,毕飞宇突然迷恋上了剪刀,后来他还迷恋针管……总之,都是现在的孩子匪夷所思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