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鲍森新约纵览之希伯来书(一)字幕文本
(2013-09-21 18:20:14)
标签:
新约纵览(大卫鲍森) |
分类: 新约纵览 |
希伯来书(一)
今天我们要来谈谈《希伯来书》,大家对《希伯来书》这卷书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有人觉得这是新约圣经里面最难了解的一卷书信:第一,这卷书信谈到了很多跟犹太人有关的事。犹太人读起来备感亲切,外邦人却觉得不相干,因为我们从来不会去想献祭、祭坛、祭司这些事,以前根本不需要去想这些。而且读《希伯来书》确实需要对旧约圣经有一些了解,尤其是《利未记》这卷书。但是很多人读到《利未记》的时候,会觉得读不下去,基督徒想把圣经读完一遍时,常常会卡在这里。我最近正在讲“旧约纵览”系列,一开始就谈到《利未记》,我本来很怕谈这卷书,但是讲完以后,大家觉得获益良多,忍不住要赞美主。你需要了解《利未记》,才能够了解《希伯来书》,可惜很多人觉得《利未记》读不下去。《希伯来书》不好懂还有一个原因,书信中有一些论点,现代人难以明了。比如像是天使,有些人喜欢开玩笑地辩论,一根针头上能站几个天使等等,这种辩论不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希伯来书》所使用的希腊词汇非常的复杂,是新约圣经中希腊文最精炼的,最接近古典希腊文。你可能不知道新约圣经并不是用古典希腊文书写的,古典希腊文是学者和教授所讲的语言,新约圣经是用“通用希腊文。”很有意思,上帝要用普通人讲的语言来写祂的圣经,而不是学者使用的语言,但是《希伯来书》是用很好的希腊文书写的,是新约圣经中最接近古典希腊文的一卷书,连英译本的遣词用字都修饰得很好。所以《希伯来书》难懂的原因有很多。
有些人最喜欢这卷书,读起来爱不释手,你们喜欢这卷书吗?《希伯来书》难懂的(应该是“喜欢的”才符合原意,字幕翻译似乎有误)原因通常有三个:第一是有一章大谈信心,大家都知道《希伯来书》十一章,“摩西因着信……,亚伯拉罕因着信,挪亚因着信……。”很像去参观西敏寺,去参观西敏寺可以见到过去许多名人,仿佛走过一座陵寝,回顾过去,看见这些信心英雄,这是谈信心的一卷书信,很多人读到第十一章,会松一口气,觉得深有同感。有些人觉得这卷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的关联,同时这卷书也可以帮助我们,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摩西的律法,巧妙地指出基督教信仰跟从前圣殿中的仪式有什么关联。有些人喜欢《希伯来书》是因为可以更认识基督,爱耶稣的人会喜欢《希伯来书》,因为这卷书会帮助我们对耶稣有崭新的认识,远胜过其它书卷。作者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是“更好”,有些译本译作“最好”,但是你会发现“更好”这个词是贯穿《希伯来书》整卷书的关键字,作者一直说耶稣更好,耶稣更好,作者不是说“最好”,虽然耶稣确实是最好的,他是用“比较”的方式说明耶稣比天使好、比先知好、比其他人都好。
为什么需要写一封信来证明耶稣比其他人都很呢?有些人认为《希伯来书》难懂,有些人认为很棒,这两种看法都太极端了,他们都错过了这卷书信的重点。《希伯来书》的重点在于写作的目的,虽然答案不好找,但是一旦解答了,整卷书信就会豁然开朗。如果不晓得这卷书信的写作目的,会觉得书中有一些内容好像是格格不入的,好像没有关联一样;可是一旦掌握这个关键,就会豁然开朗,会觉得每句话都有关联。现在我们要来找到这个关键,《希伯来书》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的第一个难题是对这卷书信的背景了解的很少,甚至不知道作者是谁,有个杰出的学者称这卷书是“新约圣经之谜。”我们不喜欢谜,我们都希望能知道答案,这卷书信是谁写的呢?我不知道,有各式各样的猜测,像是以前有一些旧的钦定译本称此书为“保罗致希伯来人书”,这完全是猜测,我不认为作者是保罗,因为风格和遣词用字等等都不像是保罗。有人认为作者是巴拿巴,还有人认为是司提反,或是西拉,或者是亚波罗,甚至有人认为是百居拉,因为她是一个女人,所以不方便具名。我同意亚历山大的那个俄利根教父他所说的——答案只有上帝知道,所以我们不知道《希伯来书》的作者是谁。
那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卷书信是寄给谁呢?但是信上也没有提到这是给哪里的信徒,也没有写住址,只说是要寄给希伯来人,这卷书信是寄到哪里呢?不过信上有一个线索,各种猜测很多,有人说是寄到亚历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以弗所等等,但是书信最后有一个线索,作者说:“从意大利来的每个人也问你们安。”从这句话应该可以推论出这封信是寄到意大利,既然说从意大利来的每个人也问你们安,那么信一定是寄到意大利,而且是寄到罗马的教会。各位记得吗?我们研读《罗马书》的时候,谈过这个教会,但是这封信显然在《罗马书》之后写成,因为信上提到一些事在保罗写《罗马书》时还没有发生,我猜是写给罗马教会的基督徒,而且是给教会中的犹太基督徒。这封信显然是写给基督徒,对象却是希伯来人,从这条线索可以推测出这封信是写给罗马教会中的犹太人。
为什么需要写一封信给教会中的一半的会友呢?好,我们再进一步来看一看。教会中最早的几个传道人显然已经过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写作年代比较晚,因为作者说“要记得当初带领你们的人”,提醒他们不要忘记最初带领他们的传道人,所以这些传道人已经过世了,上一代已经过去,但是写作年代只是稍微晚一点点,因为圣殿和献祭的仪式仍然存在,作者写这些事的时候都不是用过去式。所以显然是在西元70年之前写的,因为西元70年的时候,圣殿被毁,献祭仪式就停止了。
所以我们一步一步的来找线索,可以推测出写作的年代是在保罗写《罗马书》之后、西元70年之前,这段期间内发生什么事呢?答案是:有一个叫尼禄的人登基做罗马皇帝。这就是《希伯来书》的写作背景,尼禄跟希特勒一样,刚开始做了很多好事,你如果读希特勒生平就会知道,他拯救德国摆脱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的危机,他建筑高速公路,并且大力推进汽车的改进,他让金龟车成为国民车,他刚刚上任的时候对德国很有贡献,所以大家愿意支持他。同样的,尼禄在位之初,也对罗马有正面的贡献,尼禄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好皇帝,因为他愿意听取谏言,后来是因为他渐渐的自高自大,不愿意再听取谏言,所以就成了暴君,希特勒耶稣这样,权力使他们自我膨胀。于是尼禄开始有了大规模的重建阴谋,就像希特勒,希特勒独裁期间想要重建柏林,尼禄想要重建罗马,野心勃勃的想要拆毁全城,重建一个规模空前的巨大建筑,尼禄在这个时候变成了一个妄想狂。这种情况下,受害最深的莫过于基督徒,等到我们研读《彼得前书》的时候,我会再谈到尼禄如何迫害基督徒,我要等研读《彼得前书》的时候再来谈。
现在的重点是,这个时期的基督徒,开始受到迫害。在保罗的《罗马书》中,我们看不出基督徒遭到迫害的迹象,罗马教会当时的问题是道德败坏,他们还没有遭到迫害。但是《希伯来书》中提到了迫害,有一小段实际叙述了他们已经遭到的迫害,只是还没有人殉道,所以在希伯来这卷书信上说:你们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还没有为信仰舍命。所以还没有人殉道,可见当时是在尼禄统治的中期,但是他们所受到的迫害是住家遭到攻击,有人窗户被砸了,有人大门被涂鸦;另外也有财物的损失,有些人财物被充公了,最严重的是有些人已经入狱,因为有些人被抓起来关进牢里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卷书信上最后才会强调要去探监。我们可以拼凑出当时的情况,没有人殉道,但是已经有人入狱,提摩太曾经入狱又获释,他们的住家遭到攻击,财物遭到损失,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所以基督徒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虽然不至于危及生命,但是其他的方面却饱受损失,所有的基督徒都是这样,包括外邦人跟犹太人。
那么,为什么这卷书信只写给犹太基督徒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可以解释这封信的内容,犹太人有办法躲过迫害,但是外邦人却躲不过。犹太基督徒要怎么样才能够躲过迫害?那就是回到犹太会堂。各位或许不知道,当时的基督教是非法的,但是犹太教则是合法的,犹太教是合法的宗教,可是基督教则是当时非法的宗教。我再告诉各位一次,犹太教是合法的宗教,但是基督教则是当时非法的宗教,一个合法,一个非法。换句话说,犹太会堂是合法登记,但是基督教会是地下教会。各位知道吗,前苏联的铁幕就是这样,当时的铁幕有合法登记的教会,大多是东正教跟一些浸信会,同时也有地下教会,也就是没有登记、非法的教会,所以信徒会遭到逮捕和惩罚。
遭到迫害的基督徒他们会有两种做法,一种会妥协,寻求合法的登记,一种是不妥协,因而吃苦、遭禁。在这种情况下,外邦基督徒他们无处可逃,但是犹太基督徒则可以回到会堂,好让全家人不受到迫害,他们可以说自己回头信的是同一个上帝,我所敬拜的仍是上帝,仍是耶稣的天父。但是他们必须付出一个代价,才够能回到犹太会堂去避难,那就是犹太会堂要求他们必须要公开否认信耶稣。你可以看出这个两难的处境,设身处地的想想看,如果你们全家是犹太人,你听见耶稣,相信祂是弥赛亚,加入教会,但现在你的子女在学校受到迫害,你家的窗户被砸破,你的房子快要不保,如果你带全家回到犹太会堂,就可以躲过灾祸,还是信同一个上帝嘛,都是圣经中的上帝呀,但是你必须在全会堂的人面前说:我不信耶稣是弥赛亚。他们才会接纳你,这是个两难的处境。很多父母亲为了子女,所以他们回到了犹太会堂。
在这种情况底下,教会中的犹太基督徒,当时有很多的犹太基督徒,因为受到了迫害,所以纷纷的回到犹太会堂。于是《希伯来书》作者写到,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希伯来书》的作者是谁,只知道他是一个讨海的人,因为信上用了很多航海名词,他说:别拉起你的锚,别随波逐流,别收起你的帆。很生动的词汇,所以作者显然是讨海人,除此以外我们对他一无所知,作者对他们说:别走回头路,回到犹太会堂,要持守信仰。这封信的最后说:我写这封短信劝勉你们。各位,这确实是一封劝勉的信,但信可不短,他说:弟兄们,这封信并不长,我求你们耐心领受这劝勉的话。
劝勉的话相当实际,他不是在讲解教义,也不是教他们更认识基督,他唯一的目的就是阻止他们回到犹太会堂。作者从头到尾都是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真的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又是恳劝、又是警告,各种软硬兼施的方法都用上了,他提出各种论点来说服他们。作者并且清楚地指出这样做的代价,如果回到犹太会堂,就会失去救恩,他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心中这个负担,想尽办法恳劝他们别走回头路。他劝这些犹太基督徒不要停止参加教会的公开聚会,不要待在家里,要,不要离开教会,不要小看自己的救赎,别走信仰的回头路,因为这样做不只是转离基督,也是转离上帝,这是很严重的一件事,所以他的用意不在讲解教义。很多人以为《希伯来书》这卷书信是在讲解教义,他们说这是在讲基督论,也就是讲论基督的事。
劝勉是什么呢?劝勉在我的《牛津辞典》是这样定义的,劝勉就是恳劝,恳劝某人拿出行动,所以整卷书信是在恳劝人采取某个行动。作者他所恳劝的事有正面(积极)、也有负面(消极),我可以把整卷书信归纳成为两个劝告:第一,请不要走回头路;第二,请继续往前走。整卷书信都在陈述这两个劝勉和恳求,恳劝他们采取行动,别走回头路,继续往前走。这卷书信清楚指出别留在原地不动,基督徒的生命就是如此,不是往前走,就是往回走。往回走,就无法往前走,你不能站在原地不动,必须向前走。
在座有没有洞穴学家?有人知道这个名词吗?对,你是洞穴探险家吗?以前是啊,不久以前有一个洞穴探险家死在约克夏郡的一个洞穴里面,法医根据尸体的情况做了这样的一个判断,如果他当时继续往前走,就不会死了,但是他却坐了下来,留在原地,结果失温而死。如果他继续往前走,就不会死了,各位,这正是《希伯来书》的信息,继续往前走,继续往前走,不要回头,继续往前走……。这个信息一再的出现,继续往前走,不要回头。
如果在两种劝勉的话底下画线,会发现几乎每章都画满了线。作者是用一种同舟共济的语气,他没有说:“你们”别走回头路,继续往前走。他说:让“我们”继续往前走。作者跟他们站在同一边,有劝慰陪伴的味道,《约翰福音》里就是称呼圣灵为“劝慰者。”作者鼓励他们说:加油,我们继续往前走,加油。好像跟他们一起携手同行,“走吧,别放弃,继续向前走,加油,加油”,好像爬山的人鼓励下面的人说:加油,我们就快到了,加油。这是一封鼓励的书信,也是一封严厉的书信,他又是警告,又是恳劝,加油,我们一起向前走。
这卷书信的模式很有意思,不断轮流解释和劝勉,不断轮流论述和劝勉,不断轮流的解释和劝勉,也不断轮流论述和劝勉,而且论述和劝勉的比重逐渐改变。在这里,我只放前后部分,免得太复杂了。第一章和第二章论述很长,劝勉很短;再来的部分,论述越来越短,劝勉则越来越长。直到最后,在第十一章、《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的地方,第十一章1到40节,这里的论述很短,可是到了第十二和十三章,第十二和第十三章就有很长的劝勉。所以一开始论述很长,劝勉很短,最后论述很短,劝勉很长,他的重心由论述转到劝勉;所以前面比后面难懂,因为劝勉比论述容易了解。
好了各位,内容是这样的模式,他不断恳劝他们,让我们……让我们……,“让我们放下各样的重担,不断奔向耶稣”,“加油,继续跑向终点,夺得奖赏,加油,加油”,“让我们”一词在整卷书信中出现了有13次之多,光是最后的部分就高达八次。所以渐渐的加强劝勉,读了却无动于衷的人,心中一定十分刚硬。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卷书信的架构,作者从负面开始,再渐渐的往正面建构。在一到十章,这负面的对部分,重点是劝他们“别走回头路”,这是负面的劝勉。他比较旧约和新约明显的差异,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明显的差异,他说:你们晓得自己在走什么回头路吗?他的论点很简单,你们现在是开劳斯莱斯,难道想回去开旧款的福特吗?这是他的论点,现在已经有了微波炉,你们还要回去用煤炉吗?你们想这样做吗?你要走回头路,自己去烧热水来洗澡吗?我以前在农场工作,就需要自己烧热水来洗澡,你要这样做,还是继续使用按摩浴缸呢?各位,看过现代厨房的设备以后,还会有人想回头去自己生火、然后煮饭吗?有了先进的设备,谁还会想回头去用老式的设备?这正是作者的意思,你们这样做是回到更差的情况里,放弃更好的情况,这是何苦呢。
所以作者在《希伯来书》一到六章首先就说:有上帝的儿子比有上帝的仆人好上千万倍。犹太人只有上帝的仆人,但是你们有上帝的儿子,为什么要回去只有仆人的地方。他举出几个仆人,先是天使,其实天使应该要写在上面,不过没关系,就是表列在这里。首先他说:上帝的儿子比天使好,天使只是服侍的仆人,你想回到只能透过天使才能跟上帝接触的情况吗?你们已经有了神的儿子,这是最接近天父的管道。接着他提到先知,先知很好,但是你要回去......,对不起,应该是这样才对。应该是这样的,他在第一章的第一个论点是上帝的儿子比先知好,第二个论点是上帝的儿子比天使好。接着他提到旧约中的使徒角色,像是摩西、约书亚,他们是带领以色列人进应许之地的先知,但是你们有上帝的儿子,何必会堂去找摩西和约书亚呢?他们只是上帝家中的仆人,你们有上帝的儿子。接着作者提到祭司,亚伦和他的儿子,他们是祭司家族,但是你们有上帝的儿子啊,你们以前需要透过祭司来到上帝面前,但如今可以直接亲近神的儿子。这样的论点很有力吧,为什么要走回头路呢,你现在有的这一位比那些人更好,你们若回去犹太会堂就会这样,永远不能再谈论耶稣,必须脱离上帝的儿子,回到只有先知的情况。
这也是回教徒他们很难信主的原因,他们认为信耶稣是走回头路,因为他们相信穆罕默德才是最后也是最好的一位先知,你晓得问题所在了吧?所以他们很难信主,他们接受耶稣是先知,但认为祂不是最后最好的一位,大多数的回教徒一开始会认为信耶稣等于是回头跟从低一等的领袖。他们这种想法当然不对,耶稣才是至高的那一位,因为就算穆罕默德再崇高,他也不是上帝的儿子,我们有上帝的儿子,祂比任何真假先知都好。
讲完这个论点,说上帝的儿子比仆人更好,《希伯来书》在第七到十章里提出另外一个论点,说本体比影子更好。在座有没有人看过《长腿叔叔》这本书或者是电影呢?很棒的爱情故事,对吗?女性杂志的热门故事,麻雀变凤凰,讲到一个孤儿院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她知道有个有一个有钱人常常会捐钱帮助孤儿院,有一天她在墙上看见他的影子,因为光的方向,人影拉得很长,好像有一双长腿,她就叫那个人“长腿叔叔”,多少年来她经常梦想能够见到长腿叔叔一面,后来有一天他们两个人相遇,然后相恋,一个让人感动落泪的故事,对吧。但是小女孩遇见他之后,就不再想影子的事了,因为本体比影子更好。各位,如果她回去吻墙上的影子,你会怎么想?你会认为她一定是疯了,她已经拥有他的人了。
在旧约圣经里,有耶稣的许多影子,有些人称这为“预表”,有没有听过这个词?希伯来书称之为“影子”,我比较喜欢“影子”这个说法,好比耶稣把影子投射在旧约圣经,但是影子都会失真,不可能清楚呈现真相,这大概是跟光线有关系。如果我把影子投射在那里,你会看见短腿叔叔,但是影子只不过是个影子,从影子可以看出大概,但不是很清楚,可以看出大概,如果你认识我的话,你如果见过我的影子,就知道我真的存在,会对我有一些了解,但是影子是什么呢?读旧约圣经就是一直在读耶稣的影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要有这个观念,这是一个关键。读《利未记》这卷书就是在读耶稣的影子,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读懂了。当你看到献祭,那是十字架的影子,祂为罪献上为祭的影子;当你看到献祭的牲畜,那是耶稣的影子,逾越节的羔羊是耶稣的影子,让你对耶稣有一些认识,但是现在我们不必再看羔羊了,我们已经有耶稣了。
我们已经有了本体,我们已经有了预表的原主,这样讲可能有点难懂,但是总之本体会投射出影子,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本体,包括祭司的职分,包括人与神的约,包括献祭,都是耶稣的影子,但是本体比影子好多了。亚伦和儿子的等次是影子,但是麦基洗德的等次是耶稣更清楚的影子,麦基洗德是神秘的祭司和君王,是撒冷王,向亚伯拉罕献上饼和酒,这个影子很清楚。所以旧约圣经里有耶稣的许多影子,这一点你想过吗?这真的可以帮助你从旧约圣经看见耶稣的许多影子,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耶稣有许多影子。
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时候,以撒大概几岁呢?你想过这个问题吗?亚伯拉罕差点在祭坛上动手杀了以撒,你想当时以撒几岁?12岁?18岁?每一个犹太人都会告诉你,以撒是三十几岁。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男子,其实可以轻易的扳倒他老爸,可是他却选择顺服。这是因为我们把《创世记》分章,所以就忽略了下一章接下来的事件,谈到撒拉过世,从这里可以知道她几岁过世,当时以撒几岁,你如果知道以撒当时大约33岁,那么耶稣的影子就更清楚了。而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摩利亚山,正是耶稣被钉十架的地方,后来有天使出来阻止亚伯拉罕动手杀害以撒,亚伯拉罕转身一看,有一只公羊它的两角扣在荆棘丛中,有没有看出这个影子?那是预表将在这座山上被献为祭的羔羊,几世纪之后,上帝的羔羊头戴荆棘,在摩利亚山上被献为祭。
影子,从那些影子可以看见十字架,但是从影子能知道的十分有限,为什么要回头看影子?在这里,作者问:为什么要回去旧约呢?如今你们已在新约中,远比旧约好得多,这个约的根基是赦免,还有遗忘。赦免和遗忘,这是非常奇妙的恩典,上帝不但要饶恕,还要遗忘,再也不重提旧事。
在这里,告诉各位一个故事,我记得几年以前,有一次在吉尔福的聚会结束以后,大家都走了,有一个老太太她独自坐在椅子上痛哭流涕,我过去她旁边坐下,问她怎么啦,她说:几年前,我犯了一个大错,如果我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一定不会再理我;如果我的朋友知道了,一定会跟我绝交。她说:三十年来,我祈求上帝原谅,但祂一直不原谅我。我说:你第一次求祂赦免的时候,祂就已经原谅并且忘记这件事了,这三十年来,祂根本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她说:我不相信。我就带她看了几段经文,像是“我要和你立新约,不再记念你的罪。”我花了二十分钟才说服她,上帝早已忘了这回事,她站起来,当场手舞足蹈,把我吓了一大跳,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就这样喜乐地手舞足蹈,非常喜乐,我喜欢看这种舞,因为我知道那绝对不是做作出来的,那完全是喜乐得手舞足蹈,因为上帝早已忘了她的罪。
我们需要记住,上帝饶恕之后就会把这件事忘记,问题是我们忘不了,所以才无法饶恕自己,你永远无法饶恕自己,因为你永远忘不掉,所以饶恕别人很难,因为忘不了他们所言所行,但是上帝说:我不再记念你的罪。那是新约,各位,你们甘心回到旧约吗?应该不会吧。但是当家人的安危受到威胁的时候,这是很大的压力,非常大的压力,作者想尽办法要说服他们。
他又说:而且你们从现在起,必须不断地献祭,每天、每周、每年都要不断献祭,可是你们已经有了完美而且足够的祭。我举个例子来告诉大家,你们如今已经不需要带鸽子和羊来,由我在这里,在讲台上操刀割开它们的喉咙,让血流满地,像屠宰场一样,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这么做了?这原是上帝的命令: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那你现在为什么不用带牲畜来献祭了呢?因为不再需要了,因为已经够了,现在你只需要耶稣的血就够了。这是《希伯来书》的信息,为什么要回到以前的献祭呢?这太荒谬了吧。
作者的这个论点十分有力,他不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基督,这不是《希伯来书》的重点,重点是——你会放弃最好的,去迁就次好的吗?这样是走属灵的回头路,放弃目前开的劳斯莱斯,回去开旧款的福特,为什么要这么做?作者用常识来劝告我们,但这是负面(消极)的部分。
现在我们要看正面(积极)的部分,在这卷书信的后半段。在《希伯来书》的前半段里,作者比较了旧约和新约,后半段他强调新旧约的信息是连贯的。旧约中也有好东西,不见得要废弃不用,旧约中有些东西已经废弃,但有些东西仍然适用,其中一样就是信心。旧约当中的那些英雄人物,他们当时所知道的其实并不多,所以他们的信心是值得敬佩的。我们需要记住这一点,我们在基督里得到的启示,他们都没有,他们有的并不多,他们没有圣灵的浇灌,即使从来没有看到应许实现,但是他们仍然继续相信,我们需要效法他们的信心。所以我们和旧约有双重的关系,有些事必须舍弃,因为是影子,如今我们已经有了本体,但是有些事是我们要效法的,有些事是我们需要努力迎头赶上的,尤其是在信心这方面。
作者列举出旧约中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第一批是亚伯、以诺和挪亚。第二批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这三个是关键人物,他们是以色列的族长,上帝将自己的名字和这三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祂说祂永远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那是上帝的名字,上帝竟然将祂的名字永远和三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我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接下来的是约瑟和摩西。
再来是约书亚和喇合,喇合是这个名单上第一个女人,她是一个妓女,而且是个外邦人,却把自己的未来全寄托在上帝的子民身上。她在耶利哥城帮助以色列探子藏匿,探子回去以后告诉约书亚说:我们在耶利哥城差点被捕,是一个妓女救了我们,所以我们叫她在窗外系一条红线,等我们去攻城的时候,会放过她们全家。最后全耶利哥城只有这一家逃过一劫,一个妓女的信心这样大,圣经将她列为信心的榜样,不只《希伯来书》提到她,在《雅各书》中也提到她,她的名字也出现在耶稣的家谱上,因为她是大卫的高祖母,高祖母,大卫的高祖母。原本是一个妓女的喇合,可是她的名字却出现在耶稣的家谱上,实在了不起。
好了,讲到这里,我得告一个段落了,因为时间又快到了,时间老是跟我们作对,关于这个信心英雄的名单,请注意两件事:第一,他们的信心表现在行为之上,不只是嘴里讲讲,而是付诸行动。挪亚因着信造方舟;亚伯拉罕因着信终生住在帐篷里;摩西因着信做了这个,基甸、参孙因着信做了那个。用你的行动,让我看见你的信心,真正的信心要有行动。第二点,我先提一下,下一堂再继续来谈,在十一章有一小节经文,是我每次读的时候都非常振奋的,“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看见所信的事成真。”是不是很了不起?他们的信心,不是那种在布道会上决志相信而已,而是一生坚定相信,即使没有见到应许成真,多么伟大的榜样,他们没有看到应许成真,但是有些人就算看到,也还是没有办法持守信心。这些人一直都死都存着信心,我们要效法这种信心。
好了,我们先讲到这里,下一集再继续谈《希伯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