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3晚,以文艺的姿态吃游泉州】(五)佛光塔影皆是禅
标签:
旅游泉州府文庙承天寺铜佛寺 |
分类: 国内-粤闽贵云南广西 |
府文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建筑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原有规模较大,庙门在今涂门街(原称通淮路或府学口),至洙泗桥及中菜市场,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大成门捏前为横星门、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东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等;西有泮宫、杏坛,庙学范围内还有十几座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占地一百多庙。文庙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孔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陈列有古代祭孔礼器、乐器及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

庙外面东西各有一座石构朝门,原系木牌坊,后改为石构建筑。东朝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西朝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原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如今的广场上基本都是休闲聊天的市民。

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纵贯一座石桥,桥长约20米,中稍拱突,石板横铺、护以栏杆。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

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

凹个造型


文庄蔡公祠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后历经李光地等人多次募众修建。蔡公祠祭的就是蔡清,蔡清字介夫,号虚斋,明朝著名的大理学家、教育家,官至国子监祭酒。他为官清正廉明,关心民间疾苦,政绩显著;又热心教育事业,育出众多英才俊彦,尤其毕生致力于理学研究,有《四书蒙引》、《虚斋文集》、《太极图解》等名著传世。蔡清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赐谥“文庄”,清朝雍正二年又被下诏从祀于孔庙。

泮宫在孔庙西南边、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亦称圣贤门。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顶二层楼阁式、面阔三开间、三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出砖入石,是泉州非常出名的一种搭建建筑的手法。“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砖石虽然质地各不相同,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用它筑墙、起厝、铺埕,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多样不规则的结构,反而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用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


大成殿,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祖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历代均有修葺。面阔七开间(41米),进深五间(24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托。柱础为线雕覆盆式,与基石连成一块,正面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殿为重檐九脊,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脊身有琉璃瓦件贴饰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色彩艳丽、富有闽南建筑艺术特点。殿的东西两侧东庑和西庑各18间,各长112米,宽10米,略低于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筑。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的牌位,后为作为府学的斋房。

殿内正中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亵渎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后废。现在根据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白描孔子画像加彩放大仿画供奉,以供游人参观瞻拜。殿内东西两边对向置四木龛,供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贤弟及传人的画像,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侧还没有两龛,分别供奉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等十二贤哲的画像,称为十二哲人。正厅上万悬挂有清代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金碧辉煌,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大成殿内陈列的文物约五百多件,分为祭孔的礼器、乐器、舞器(均清康熙年间仿古制而制造的)、孔孟儒家经典著作、泉州历代名人的遗著遗物三大部分。


陈列的礼器有铜尊、铜壶、铜牺尊、铜盈、铜豆、铜爵、以及竹木祭器和木雕祭器等,工艺精致,风格迥殊。

殿内梁枋纵横,雕饰为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

各种乐器

从文庙出来,骑行去承天寺。


铜佛寺,原名“百源庵”,始建年代不可确考。明万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杨锡玄居士献地,泉州知府杨胤锡拨巨资主持扩建,占地面积四.三亩。同时铸造铜佛十五尊,高五尺,寺名遂易为“铜佛寺”。

现存大殿为三开间宽18米,五进深19米的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内供奉清顺治十二年至十六年期间铸造的铜佛十六尊,佛像高四、五尺,佛相庄严,线条流畅。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于1941年冬至1942年3月在此挂锡弘法,为寺门撰联曰:“教门干百喻如梵网,佛道本源其唯戒光”,百源寺名藏于联中。




寺就在百源川池(放生池)畔,绿榕垂荫,凉亭矗立,环境宜人。每逢初一、十五为“绕佛日”,各地香客齐聚寺中,梵呗之声不绝于耳,钟鼓之音响彻云霄。平日里,就是市民休闲散步,下棋喝茶的公园。泉州的生活,真是怡然自得。

晋光小学,真有古园林韵味,据说以前是施琅将军的夏园。




古榕与古经幢交错其间,“榕径午荫"是巷道的诗意名称。

北面墙壁上嵌有“古铸钱遗址”、“革命遗址”两方石碑。甬道南侧立有一方泉州市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石碑。甬道尾端北转为寺宇密集建筑,全都坐北向南。

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

入寺通道的最后,就是承天寺的真正入门处,悬有三块匾额,分别书有“弘法利生”、“古刹重光”和“德范良印”。踏入天王殿内,抬头就可望见“敕封月台承天禅寺”。


承天寺严格按照传统佛寺的中轴线排列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文殊殿和藏经阁。


香火缭绕的世界,祈愿的是阖家欢乐、国泰民安。








放生池,有很多乌龟。不像南普陀那样拥挤,晒太阳时一片和谐,不乏很有年头的大龟。



古朴清幽,符合我对寺庙的想象,真是个很让人惊喜的存在。


免费提供三支香,自取。


偶遇两只小奶狗,萌萌哒。


与开元寺、关岳庙相比,承天寺安静得多,喧嚣和嘈杂好像都被一扇无形的门挡在外面。榕径午阴、偃松清风,身处闹市却很宁静,实在难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