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漫步上海3

标签:
魔法美人自助游旅游上海武康大楼杂谈 |
分类: 嫣紫。环球旅行 |
(特别声明:此文图片为嫣紫本人原创,部分文字来自网络,不得随意引用转载,如需约稿请与我联系)
我曾经在天平路住过一年,因为天平路是单行道,所以每次开车出门基本上都是沿着天平路开到淮海路,再左转或者右转奔向上海各地。因而,每次都会与这幢处于淮海中路1836-1858号的武康大楼相遇,但从来没有驻车进入过。现在,我离开天平路已经很久,但这次,我是特地坐着公交车,回到这里,走进这里。
武康大楼由世界级建筑大师“乌达克”设计,较为有名的是民国22年(1933年)竣工的大光明电影院和民国23年(1934年)竣工开业的上海国际饭店,后者作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具有美国摩天大楼式的造型,高达八十三点八米,巍然挺拔,气质高贵典雅,是当时中国和远东最高的建筑;六十年代日本才打破它的高度记录,而直到八十年代它依然是上海的至高点。
武康大楼是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建于1924年,原名诺曼底公寓,位于淮海中路1842~1858号。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八层公寓,楼高30米,建筑面积9275平方米,
1953年以路名定名为武康大楼。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六叉形的路口,曾经被老上海们称为“诺曼底拐角”。东西向的淮海中路、南北向的兴国路和余庆路、斜向的武康路和天平路,六条路在这里汇聚,这对路口的红绿灯设置和第一次遇到这里红绿灯的人来说是一种考验。我曾经陪一位来自北京的朋友游走淮海路的时候经过这里,他正向我述说上海的街道经常呈X型或者不规则型,很是让他摸不着头脑。我指着头顶上一块六叉路口的牌子说,那这样的,你看得明白么?
(此图片引用自今夫论语)
该楼由万国储畜会投资建造,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公寓坐北朝南,楼身陕长,从西侧看,象一艘轮船。其前形成骑楼,骑楼形式为连续券廊。建筑外型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第一、二两层处理成基座,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第三至七层为黄褐色面砖贴面,装饰丰富,建筑转角处等局部有出挑阳台,第三层有边疆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第八层处理成檐部,仍为水泥仿石外墙。立面三段之间有连续通长阳台形成明显的腰线。
骑楼,在上海并不多见。这是一种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建筑,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武康大楼的窗饰和阳台装饰非常丰富,骑楼、券廊、转角挑阳台、边疆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等,都凸现了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光辉。
楼梯的栏杆、地面的拼花,大楼的内部至今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大楼里的每一户房间都朝南,走廊向北,所以客人站在屋外是觉不出房子的特别之处的。整栋楼房有梁而没有承重墙,所以每户人家的房型都不相同,留着旧时的痕迹。


楼内的电梯也非常传奇,像老式电影一样,用半面钟的样子显示电梯到达的楼层。
下一次,我们再继续关于武康路的故事。
嫣紫镜头下关于上海的其他故事
(点击图片或文字查看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