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现代汉语复习题
(2018-04-24 09:23:51)
标签:
转载 |
分类: 大学语文 |
现代汉语复习题
一、知识题:
1、说出来的话是口语,用笔写下来的是书面语。
2、古汉语包括文言和古白话;现代汉语指当代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3、汉魏以后,出现了一种跟口语比较接近的书面语,如唐宋时代的语录,宋代的平话,元明清的戏曲小说等。
4、古白话或叫早期白话,也有人称之为近代汉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都是古白话。
5、现代汉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一是指普通话和方言。
6、汉语的方言大体可以分为官话区和非官话区两类。
7、官话又称北方方言。非官话方言区包括吴语、粤语、湘语、闽语、赣语、客家话。
8、联合国规定的六种语言,除汉语外,还有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9、汉语属声调语言,不同类别的声调能区别意义。
10、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词形变化。
11、修辞这个术语,有时指修辞活动,如“鲁迅是修辞的高手”;有时指修辞规律,如“这句话很符合修辞”;有时指修辞学,如“他最近又写了一本书讲修辞”。
12、修辞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有适合特定的语境。
13、词语的选择的要求:1)单双音节的选择:限制某些单音节的使用范围,注意双音化的倾向。2)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的体现。语体可分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书面语体包括:公文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文艺语体等。
14、句式的选择的要求:1)上下文的衔接,2)焦点的突出。
15、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这就产生了歧义。歧义产生的原因有:1)词义不明确,2)句法不固定,3)语义关系含糊,4)层次不分明,5)指代不明。
16、节律就是节奏的规律。节奏就是事物的重复与变化。语音有四个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这四个要素都可以构成语言的节奏。
17、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是由音高决定的。声调可分为两大类,即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声、去声)两大类,平仄交替使用,声调有高低起伏,于是形成优美的节奏。如:成语“方兴未艾(平平仄仄)”、“一年之计在于春(仄平平仄仄平平)”。语调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升调与降调的交替上边。一般说,问句表现为升调,非问句表现为降调。发端句表现为升调,后续句表现为降调。如“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升)“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降)
18、音长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声音的速度和停顿方面。如“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19、音色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押韵上边。
20、音强构成的节奏表现在话说得有轻有重,听起来节奏鲜明,不只是为了悦耳,更重要的是为表达内容服务。包括:1)说话通常是传达新信息。新信息是未知的,应当重一些。2)新信息如果字数较多,其中必有焦点。焦点的声音应该强一些。
21、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22、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个标准看,属乙辞格,这是辞格的兼用。
23、连用几个辞格,或者甲辞格当中套着乙辞格,用来说明同一内容,这就是连用和套用。
二、简答题:
1、要看语境。不能笼统地说简明就好。讲修辞不能绝对化,比如不能笼统地说语言必须简明,也不能笼统地说不能出现歧义,等等。你认为该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答:这些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修辞要看目的,如:鲁迅先生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单求简明,后边两句就可以不要。作者之所以采取繁复的写法,是因为要写出当时的孤寂心情。有些诗文除了字面的意义外,还有隐含意义,因此也不能笼统说有歧义就是不好的。
2、下列句子的意义基本相同,适应场合有什么差别?a快来吃吧!b请吃便饭。c请用餐。d请入席。
答:a句是用在比较随便,关系比较亲密的场合,直截了当无需客气。b句一般用于请客人吃饭,显得礼貌、亲切、客气。c句是礼貌的说法,让客人开始吃,关系一般比较疏远。d句是用在宴席上,请人上餐桌来时用的。
3、如果有人对你说:“我有一双手。”这句话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大家都有一双手。可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这句话有它的作用。这特定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
答:例如甲要向乙提供物质待遇,乙这时说“我有一双手”就是表明拒绝资助,要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4、单双音节的选择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单双音节的选择指的是限制某些单音节的使用范围,注意双音化的倾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单说姓氏、地方、国家、日期,不能采用单音节形式。如:问:“今天几号了?”回答要说:“五号”,而不能说“五”。2)有些双音节词后面必须接双音词。如“文理通顺”不能说“文理通”,“种植树木”不能说成“种植树”3)有些单音节词不能出现在句首主语前边。如“真的我好想你”不能说成“真我好想你”4)双音节指人的名词后边可以接“们”,单音节加“们”受限制。如“兄弟们”不能说成“兄们”。
5、词语的选择怎样体现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
答:语体分为两大类: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词语常具有语体色彩供选择使用。如“月亮”一词有以下不同语体的同义词:月亮(通用词),月球(科学色彩),月宫、玉兔、婵娟(文艺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带有语体色彩的同时,还带有感情色彩。如: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句中的“窃”是文言词语,在孔乙己看来,“窃”的贬义色彩要比“偷”差得远。
6、在书信的末尾,通常用“敬祝…”“顺祝…”,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区别?
答:“敬祝…”要比“顺祝…”显得敬重,一般是用于下对上,“敬祝…”常用于平等关系。如对自己的父辈、老师要用“敬祝…”,对一般同事、朋友,可用“顺祝…”
7、有人把“家父”说成“我家父”,把“舍弟”用于指称对方,说成“你舍弟”,把自己的家说成“我府上”,这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家父”本身就是指自己的父亲,无需再加“我”。“舍弟”是指自己的弟弟,不能说“你舍弟”。“府上”是指对方家,不能说“我府上”。
8、上下文的衔接,语句内容的连贯有几种基本的方式?
答:上下文的衔接,从语句内容的连贯看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方式:1)凌空鸟瞰的方式。2)依次观览的方式。3)以点代面的方式。4)互相依存的方式。
9、上下文的衔接,从形式方面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上下文的衔接,从形式方面看,主要表现在:1)依靠主语与宾语的关系来衔接。2)分句主语相同,前边的主语出现,后边的主语承前省略。分句的主语不同,前边的主语是A,后边的主语是B,B的前边隐含A看到/听到/想到之类的意思。3)相类的事物并列,结构上采取整齐排列的方式,容易使人将它们加以归纳,并概括出深层的含义。4)说明依存关系,通常使用关联词语,也可以采用“意合法”。
10、什么是焦点?焦点有几种?
答:说话要突出重点,在句子里,新信息的重点叫焦点。焦点有三种:1)句末焦点,如“同意的请举手!”2)对比焦点,如“这本书我花了三天时间就能读完,不用五天。”3)特指焦点,如“我是昨天遇见他的。”
11、词义不明确为什么能造成歧义?
答:多义词用在句中,由于上下文的制约,只能表达一个意义。如果指多义词在句中有几种意义可讲,就产生了歧义。如“他走了一个钟头了”其中的“走”可以当“行走”讲,也可以当“离开”讲,所以有了歧义。
12、句法不固定为什么能造成歧义?
答:句法不固定是指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如“我们学习文件”,“学习文件”可以理解为偏正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动宾关系,因此产生了歧义。
13、语义关系含糊为什么能造成歧义?
答:语义关系是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语义含糊是词语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如“女子理发店”中的“女子”可以指理发师,也可以指顾客,所指不同就造成了不同的语义关系,产生了歧义。
14、层次不分明为什么能造成歧义?
答:如果一组词语可以进行几种不同的切分,就会产生歧义。如“我们三个一组。”如果切分在“我们三个”后是我们三个人在一组的意思。层次不同导致了歧义。
15、指代不明为什么能造成歧义?
答:代词必有所指,指代的对象通常称之为先行词。先行词不明确就形成歧义。如“小李将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向车间主任作了汇报。第二天,他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厂长。”其中的“他”可以理解为“小李”,也可以理解为“车间主任”,所指不明确。
16、怎样消除歧义?
答:消除歧义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改写语句:1)更换词语。如“我们要学习文件”中将“要”改为“需要”,歧义便可消除。2)增添词语。如把“鸡不吃了”改为“鸡,不吃它了”。3)重新组织句子。如“这个人谁都不认识”改为“认都不认识这个人”。
17、拗口令为什么不能算作一种押韵的形式?
答:拗口令用发音相似的字组合在一起,反复出现,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押韵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句末,让它们有规律的出现。拗口令有押韵的,但不一定押韵。
18、有些句子末尾出现双音动词,如“我们要对这个问题研究”,语法上没有毛病,可是要在“研究”前边加上“加以”或“进行”,这是为什么?
答:“我们要对这个问题研究”,最后是一个双音步结尾,显得不够稳定,句子不平衡,如果加一个“加以”或“进行”,构成四音节,两个双音节,句子就显得稳定了。
19、什么是比喻?比喻分为哪几类?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作、变成”等词充当。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20、什么是比拟?比拟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21、什么是借代?有哪些类型?运用借代要注意什么?
答: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22、什么是拈连?
答: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23、什么是夸张?分几类?夸张有什么作用?
答: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B 夸张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24、什么是双关?
答: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25、什么是映衬?
答: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26、什么是移就?
答: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7、什么是对偶?对偶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28、什么是排比?排比有什么作用?
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29、什么是层递?(此题教材上没有)
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30、什么是错综?错综分哪几种?
答: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错综可分为三种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31、什么是仿词?仿词的作用?
答: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凭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32、什么是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33、怎样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
答: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比喻
34、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答: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5、口语和书面语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不过是口语的记录和加工形式。口语和书面语在用词造句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别。如果从整体上概括这两种语言形式的特点,主要判别在风格方面,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
36、现代汉语跟英语比较有何特点?
答:(1)汉语属声调语言,不同类别的声调能区别词的意义。(2)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词形变化。(3)汉语语句的修饰语用在中心语的前边,英语的修饰语有的用在中心语之前,有的用在中心语的后边。
37、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比较有哪些特点?
答:1)古代汉语有入声字,这些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消失,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2)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有较多的双音词,主要是名词。许多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成了构词语素。3)现代汉语的修饰语比古代汉语复杂。主要反映在书面语上边,如长修饰语、多项并列的修饰语都是“五四”以后出现的。
38、什么是介词?介词的主要用途?
答: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等前边,组成介词短语的词。介词短语的主要用途是1)作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如“跟老李谈话”。2)“对、对于、关于、朝”等组成的介词短语,有时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如“对老王的意见”。3)介词短语不能作述语。4)介词历史上是由动词变化来的,有的词还兼属介词和动词两类。如“他在家学习”和“他在家”,前一个“在”是介词,后一个是动词。
39、什么是连词?
答:连词起连接作用,是连接词、短语或分句的词。1)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有:和、跟、同、与、及、以及、并且、而、而且、或、或者。2)连接分句的连词有:于是、并且、不但…而且、或者……或者、因为……所以。
40、什么是助词?助词分为哪几类?
答:助词是附着在词或短语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虚词,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其他助词等。1)结构助词:的、得。2)动态助词:着、了、过。3)其他助词:所、似的。
41、什么是语气词?
答:语气词是附着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的词,普通话里最常用的语气词有“的、了、吗、呢、吧、啊”等。
42、什么是叹词?什么是拟声词?
答: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应的词。如“唉、啊、哎哟、哼、咦、哦、嗯”等。叹词的特点是或者独立成句,插说语,不跟别的词发生结构关系。拟声词是摹拟客观世界各种声音的词,如“丁当、轰隆隆、哗啦啦”。拟声词能独立成句,能充当插说语,也常充当定语和状语。
43、什么是词的兼类?词的兼类与同音词有什么不同?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有什么不同?
答:1)词的兼类是指少数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语法功能的现象。如“报告”同时具有名词和动词的功能。2)词的兼类与同音词不同,同音词是语音形式相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同音词是两个不同的词,不是兼类。如“说得对”和“一对枕头”中的“对”是同音词。3)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兼类是指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特色,而活用是由于修辞的需要把甲类词临时当作乙类词来用。如“铁了心”中的“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于兼类。
44、什么是连动短语、兼语短语和同位短语?
答:1)连动短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词性词语连用构成的句法结构,连动短语中几个动词性词语之间没有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等关系,如“去打电话、端茶杯喝水”。2)兼语短语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词性词语连用构成的句法结构,兼语短语中前一个动词性词语的宾主兼作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的主语,因此称为“兼语”,如“请他吃饭、选他当班长”。3)同位短语包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指的是同一事物,构成同位关系,如“周恩来总理、我们自己”。
45、什么是句法结构的功能?
答:一个句法结构可从整体上考察它同别的词或短语组合的能力,这说是它的外部结构功能,如“新衣服”是名词性的,“打扫干净”是动词性的。
46、层次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答:层次分析的目的是要透过语言结构表面挨个儿排列的形式,揭示内在的结构层次。
47、举例说明什么是直接成分和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
答:如“我哥哥准备今年去海南岛”这个短语,两个直接成分是“我哥哥”和“准备今年去海南岛”。它们之间是主谓关系。进一步再分析“我哥哥”,直接成分是“我”和“哥哥”,它们之间是偏正关系。
48、层次分析须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通常只有两个,一般采有二分法,有的句法结构包含的直接成分不止两个,那就要三分乃至多分。层次分析一般切分到词为止。层次分析还应注意以下三点:1)一个句法结构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都应该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2)一个句法结构切分下来的直接成分应该能够搭配;3)一个句法结构切分下来的直接成分搭配起来的意义要符合整个结构的原意。如“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语文”后面切开,那么“一个语文”不是语言单位,“一个”和“语文”无法搭配。再如“大红苹果”,如果在“大红”后面切开,那么搭配起来的意义不符合整个结构的原意,正确的切分应在“大”和“红苹果”中间。
49、主语按施受关系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主语按施受关系可以分为三类:1)施事主语,例如:我写字。2)受事主语,如:玻璃杯打碎了。3)中性主语,如:明天晴天。小明是我好朋友。
50、时间名词和处所名词能不能作主语?作主语和作状语有什么不同?
答:1)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具有双重性质:一是时地性,一是事物性。它们在句中,可以作主语,作为谓语说明的对象,这时主要体现了事物性。如:“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桂林山水甲天下。”2)时间名词、处所名词也可作状语,修饰后面的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的主语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时间、处所名词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处所条件,体现了时地性。如:“昨天晚上他来我家作客。”“路口几个警察正疏导车辆。”
51、动词、形容词可以作主语吗?
答:汉语中,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如:“骄傲使人落后。”“跑步对人身体有好处”。不过,这种句法结构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同这种主语组合的谓语通常是形容词,由“是”构成短语、使令性动词或其他表示评价、判断的词语。
52、谓词和谓词性短语能作宾语吗?
答:汉语里体词和体词性短语经常作宾语,不过,谓词和谓词性短语也可以充当宾语。谓词性短语作宾语同动词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动词,如“同意、赞成、反对、喜欢、担心”等,既能带体词性宾语,也能带谓词性宾语。也有的动词只能带谓词性宾语,如“感到、主张、打算、希望、禁止”等。谓词和谓词性短语作宾语,如“我们主张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53、什么是双宾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有哪些类型?
答:有的述宾短语有两个宾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带双宾语的动词可以分为四类:1)第一类动词后面可以只出现两个宾语中的任何一个。如:教他们数学。2)第二类动词后面可以单留一个近宾语,不能单留远宾语,如告诉他一个好消息。3)第三类动词不能光留近宾语,但光留远宾语倒是可以成立的,如:借了小张一本书。4)第四类动词后两个宾语缺一不可,如:称他老大哥。
54、什么是补语?可分为哪几类?
答:补语是从不同的方面对前面的谓词性词语作某些补充说明的成分。补语可以分为六类:1)结果补语,充当结果补语的大多数是形容词,只有少数是动词,如:照亮、走近、抬高、弄明白、听懂。中间加“得”或“不”可以构成可能式,如“照得亮、照不亮”2)趋向补语,由单纯趋向动词或复合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如“拿来、借去、登上、走进、爬上来”。趋向补语的可能式是在中间加“得”“不”。如“拿得来、拿不来”。3)可能补语。它要用“得、不”,但它的“得、不”不能去掉。常见的可能补语的“得来、不来”“得了、不了”“得、不得”,如“合得来、合不来、拿得了、拿不了、吃得、吃不得”。4)情态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动词或谓词性短语,如“爬得高、爬得很高很高、爬得高极了”。有时,结果补语2的可能式与情态补语的形式相同,如“做得好”有两种理解。它们的区别在于:a它们的否定形式不同,如“做不好”和“做得不好”。b它们的提问形式不同,如“做得好做不好?”“做得好不好?”c情态补语可以扩展,如“做得很好”,结果补语的可能式不能扩展。5)程度补语,有带“得”和不带“得”两种,如“害怕极了、恨透了、高兴得很、强得多”,它们没有相对的否定格式。6)数量补语,包括动量和时量补语两类,如“砍一刀、打一拳、去三次、读两遍、住了三天”。
55、举例说明宾语和补语的区别?
答:宾语和补语都出现在动词之后,有时容易混淆,二者的区别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注意分析动词与后置成分的语法意义。宾语是动词涉及的对象,如“他喜欢干净”中的“干净”,补语是动词的结果,是补充说明动词的,如“他把教室打扫干净”中的“干净”。2)要注意区分数量词中的物量词和动量词。用物量词的一般是宾语,如“他写了三篇、一天他吃了三顿、电影他看了三场”。用动量词的一般是补语,如“他写了三遍、他把小李教训了一顿、他要大干一场”。3)要注意区分后缀“得”和结构助词“得”。某些动词带有结构词后缀“得”,如“获得、懂得、晓得、值得、记得、认得、使得、舍得、懒得”等,它们和结构助词“得”不同。如“他显得很高兴”和“他玩得很高兴”,前句是带后缀“得”的动词,后面成分是宾语;后句的“得”是结构助词,后面的成分是补语。
56、什么是句型?怎样确定汉语的句型?
答:句型是句子的格局。根据结构关系,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非主谓句是根据整体功能确定其下位句型的,可分为名词句、动词00句、形容词句等。主谓句的下位句型是根据谓语的性质与功能确定的。可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句型是以语言中全体句子为对象进行归纳的。一个具体的句子可能包含一些跟句型无关的因素,在确定句型时必须排除。这些因素有1)语气的因素不影响句型;2)增添特殊成分不影响句型;3)扩展不影响句型;4)省略不影响句型;5)倒装不影响句型。
57、什么是句式?常见句式有哪些?
答:汉语中有一部分句子在结构上比较特殊,或者有特殊标志,通常称为句式。常见的句式有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它们在结构上比较特殊,此外还有“是”字句、把字句、被字句,它们有特殊的标志。
58、非主谓句分为哪些类型?
答:非主谓句是由单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构成的句子。非主谓句主要有名词句、动词句、形容词句三种。1)名词句通常由单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按照表达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a表示发问、应答和呼唤,如“什么人?”“班长!”b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处所,如:“春天。”“天安门广场。”c表示呈现的事物,如“鱼!”“飞机!”d表示祈使,要求对方拿出或接受某个东西,如“票!”“你的电话!”e表示赞叹、贬斥,如“好球!”“该死的东西!”f表示解释,如“规矩。(这是规矩。)”“界外!”2)动词句大都由述宾短语或其他动词性短语构成。可分为这样几类:a叙述自然现象或情况的变化,如“出太阳了。”b表示号召、命令、禁止、劝告或催促,如“注意防火!”c表示恭敬、祝愿或斥责,如“祝你健康!”d表示发问或应答,如“为什么?”e还有一些动词前边不能出现主语的句子,如“亏了你这几句话呀!”3)形容词句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构成,如“好漂亮啊!”4)叹词和拟声词也可以构成非主谓句,如“哎哟!”
59、主谓句分为哪些类型?
答:主谓句可分四种类型:1)名词谓语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名词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进行说明和判断。单个名词作谓语限于表示时间、天气、节令的句子,如“昨天是星期天。”名词性偏正短语、量词短语、“的”字短语也可以作谓语。如“这孩子是山里人。”2)动词谓语句是动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大都由表示行为动作的动词充任。谓语的主要作用是叙述,如“敌人失败了。一小部分非动作动词及其宾语组成的谓语,其作用是对主语的说明或判断,如”村子里全是水。“3)形容词谓语句是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主要作用是描写主语的性质状态。如”他的神色有些紧张。“4)主谓谓语句,是由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可以分为四类:a大主语和小主语有隶属关系,如”这出戏,主角是小花。“b在主语是动词的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如”造成事故的原因,我们调查清楚了。“c大主语是动词的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如”他什么活儿都会干。“d大主语表示范围、对象和关涉的事物,如”厂里的事,他比谁都在行。
60、什么是连动句?常见的连动句有哪些类型?
答:连动句是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常见的连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几个动词表示先后连续的动作,如“他随手把头上的帽子摘下来递给了媳妇。”2)前一动词或后一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或表示依据,如“你别瞪着眼睛发愣!”3)后一动词表示动作的目的或结果,如“小李考大学录取了。”4)动词1和动词2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说明同一事实,如“你别扔下妈妈不管!”5)连动句的前一个动词也可以是“有”字,如“城隍庙有很多小商品出售。”
61、什么是兼语句?兼语句有哪些特点?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句有什么区别?
答:A、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B、特点:1)典型的兼语句前一动词经常是“使、叫、让、请、派、催、逼、劝、留、求、托、强迫、推举、组织、召集”等表示使令和促成意义的动词,如“我请你吃饭。”2)也有的兼语句前边的动词没有使令意义,如“人们称他为京城大叔”。3)兼语句的前一动词也可以是“有”或表存现的动词,如“外面来了许多人要参观。”C、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句的不同:1)兼语句的前一动词多含使令意义,有一动词和兼语构成述宾关系。如“大家选老王当班长”。主谓作宾语句的前一动词多表示感知意义,它和整个主谓短语构成述宾关系。如“大家同意老王当班长”。2)这两种句子的语音停顿也不同,兼语句前一动词后不能停顿,只能在兼语后边停顿,主谓作宾句可以在前一动词后边停顿。
62、什么是存现句?存现句有哪些特点?
答:存现句是表示事物存在、出现、消失的句子。存现句的基本结构是:处所词(或时间词)+动词+名词。存现句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首有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词语,有时也可以是介词短语;2)谓语动词表示存在或隐现;3)从语义看,宾语大都是施事或系事,表示不确定的人或事物。如:昨天,村里来了一个老太太。
三、应用题
(一)对下面的多义短语根据其所包含的意义作适当改动,使它们都成为一词一义。
1、这个人没问过。
改:没问过这个人。或:这个人没问过我。
2、他走了一个小时了。
改:他离开一个小时了。或:他在路上走了一个小时了。
3、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前前后后写了二十年。
改: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写它前前后后用了二十年。或: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前前后后写了二十年的事。
4、我们三个一组。改:我们三个人是一组。或:我们每三个人分一组。表二: 普通话声母韵母配合
5、主要演员和导演都参加了会议。
改:导演和主要演员都参加了会议。或:主要演员和主要导演都参加了会议。
6、有人在火车上写标语。 改:有人往火车上写标语。或:有人坐在火车上写标语。
7、车上睡不好。 改:车上睡得不好。或:在车上睡觉不好。
(二)改写下列句子,使它们的衔接更加合理。
1、他的工作十分出色,(所以)大家都选举他为代表。
2、获得女子跳高第一名的是小李,获得男子跳远第一名的是小王,小孙获得女子跳高第二名。
改:获得女子跳高第二名的是小孙。
3、江海很大,它不择细流;泰山不择土石,所以很高。
改:泰山很高,它不择土石。
(三)比较下列句子,指出它们的重点。(用下划线标明)
1、我可没用公家的车。
公家的车我可没有用。
2、我在食堂吃饭.他在家里吃饭。
3、你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吗?
你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呢?
4、他是我的父亲。他就是我的父亲。
(四)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请加以说明。
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比拟)是渴睡人的眼(比喻)。
2、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比拟),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比喻)。
3、我们要叫匪徒来一个,死一个;来十个,死五双(错综)。
4、理想是石(比喻),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比喻),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比喻),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比喻),引你走向黎明。(全句是排比)
5、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错综),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比拟、双关)。
6、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比喻);对敌人,你比钢刀更利(比喻)。(全句对偶、映衬)
7、现在学生负担太重,孩子们的童年虽然不在“三味书屋(借代)念子曰诗云(借代)”,却也得不到“百草园”(借代)的乐趣。
8、这时天已大亮,家人和街坊都已起床。于是她尽情地刷牙漱口,她发出的声音非常之响,好像一列火车开进了她们的院子。而她洗脸的声音好象哪吒闹海。(夸张、比喻)
9、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吹了,还有深深埋在地下的竹棍。(排比)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偶),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10、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比拟),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比拟)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比拟)
四、论述题:
1、简述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
答:1)从语言学的观点看,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和加工形式。2)汉语的书面语的发展出现了特殊的情况。我国古代的书面语是文言,文言文从周秦时代一直使用到近代“五四”运动时期。文言最初产生时,与当时的口语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书面语远离口语的现象。3)到了汉魏时期一种接近当时口语的新的书面语出现了,这就是古白话,(即近代汉语)采用了大量的北方口语。文言和古白话都是书面语言,当代白话即是现代汉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2、谈谈你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认识?
答: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质,淘汰旧质。为了使语言更健康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重视规范化工作。现代汉语规范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使规范明确;二是使规范普及。规范的标准就是普通话定义中规定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总的规范确定以后,还有许多具体的规范问题需要逐步明确并推广。对规范化要有正确的认识:1)规范本身也是在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2)不规范的不等于是错误的,典范的作家作品中也有特殊用例存在。3)对于新的说法要观察一段时间后决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