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风华:18—19世纪欧洲贵族的铜版画藏鉴与品位生活
标签:
中华艺术宫纸上风华铜版画 |

一笔雕琢世间风情,一纸流传文化之韵——《纸上风华:18—19世纪欧洲贵族的铜版画藏鉴与品位生活》。门外汉一枚,应该说误打误撞般碰上了,反正看见美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地记录下来,与各位朋友一起分享欧洲贵族们的“高逼格”。
百年飞逝,经典永存!2015年11月5日—11月20日,中华艺术宫最新推出“纸上风华:18—19世纪欧洲贵族的铜版画藏鉴与品位生活”大展。在此次展出的130多幅铜版画中,全面囊括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五大画作种类:历史画、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与静物画。



18、19世纪的欧洲,艺术史和思想史上最为百花齐放的时代。欧洲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经济、政治、科技甚至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在这场持续了近两百年的风暴中,铜版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成为了这个风云迭起时代的视觉先锋。




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上流的精英之间围绕着文学信仰与艺术品位,打响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古今之战(querelle
活跃在巴黎的艺术收藏者们,以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以及对艺术流派的偏爱自然形成了两个社交圈,“摹古派”推崇自罗马时期延续而来的意大利艺术,“崇今派”则大力提倡以日常生活为描绘对象的弗拉芒画派、荷兰画派和时兴的法国艺术,他们不仅收藏不同的作品、称赞不同的艺术家,而且在艺术评论和市场话语权上展开了竞争性的资源争夺。而铜版画,作为复制性最强、传播性最广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这个世纪之交,对当时的法国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影响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铜版画不仅是华托(Jean-Antoine



《调琴的猎鹰者》约1760年
画家:让-巴蒂斯·热鲁兹(1725-1805)
版画师:皮埃尔·艾蒂安·穆瓦特(1722-1780)


从十八世纪下旬开始,受巴黎新兴思想派启蒙主义的影响,法国画坛逐渐开始出现描绘中下阶层正面形象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围绕着一种新的启蒙思想: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培育亲子关系。这些画作强调夫妻和谐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画面中反复出现的人物有幸福的母亲、慈爱的父亲,还有与父母有着情感交流的孩童,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便是一个典型的十八世纪启蒙主义话语下的“理想家庭”。但事实上,在当时的真实社会里,许多家长与孩子之间并没有如此亲密的互动,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并不亲自养育自己的子女。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婚姻”很少会与“个人的幸福”这一概念联系到一起。虽然偶有男女会冒着被剥夺继承权的风险去私奔,但通常较为流行、也更能被社会接受的选择,则是婚外恋情。忠诚与感情在这个时期并不是婚姻内的必要条件或义务,偷情在十八世纪的巴黎,甚至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上至国王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情妇与私生子都是能被社会承认与接受的体面身份。偷情与不忠在当时十分普遍,以至于有时甚至成为了自由与爱情的象征。十八世纪很多艺术品都在公开描绘并庆祝这些非法的欢爱,不过也有不少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在主题与描绘上迎合了启蒙主义学者对于男女、夫妻、母子等各自在家庭中的理想主义。




《欲迎还拒图:“我知道我想要什么”》
约1795-1810年之间
画家:路易-利奥波德·波利(1761-1845)
版画师:路易·波提德(1760-1812)


《无用的防范》1779年
画家:让-巴蒂斯·雷普斯(1734-1781)
版画师:伊西多尔·斯坦尼斯拉斯·赫尔曼(1743-1809)

法国在大革命后,社会架构有了极大变动。君主制被取消,国王与王后被送上了断头台,曾经脂粉风流的贵族子弟们也四处逃散到了欧洲各地。新兴起来的中产阶级替代了先前贵族们的角色,开始成为社会思想与风气的先锋导向。
与此同时,逐渐取代了洛可可的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也散布到了法国。而灵感汲取自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新古典主义,因其显而易见的庄重感与历史感,成为了革命后的法国画坛中最受欢迎的的风格。



这个单元中铜版画的主题围绕的正是常被欧洲人称为世外桃源的瑞士。作为在三世纪便已陆续形成城镇的索洛图恩,一直是瑞士人文历史与政治中心,也是与这次展览的铜版画收藏渊源深厚的一个城市。


18和19世纪,人类文明在极度动荡中大踏步前行,见证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科学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而除了社会政治领域的历史巨变,科学和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博物学家和自然研究爱好者因为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海外带来的奇珍生物,而开始亲自进行科学探索。他们对科学严谨和理性思想的推崇,使科学插画在艺术风格不断演变的同时,也不断向专业性迈进。



【展览讯息】
纸上风华:18—19世纪欧洲贵族的铜版画藏鉴与品位生活
展览时间:2015年11月5日-2015年11月20日
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0米层17展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