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猪一起排着队看了当前热映的《南京!南京!》,从一开始的宣传片上来看,bomb本觉得可能没啥看点,无非又是一部宣扬民族仇恨的教育片。哪知道看了以后完全改变了bomb的看法,看来,宣传片还是有很大的误导作用。
这部影片不能说非常的成功,但相对于我国建国以来所有涉及到抗日战争的影片来说,确实是一个突破和进步。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不再是单纯强调民族仇恨,而是力图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视角来对这场残酷的战争进行一个思考和诠释,即抗日战争不再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争斗,而是一场人类自相残杀的浩劫。
从影片拍摄的视角来看,就是一种突破和进步,居然是偏重于从日军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和残杀的。虽然说这是对2007年那部深刻的《硫磺岛家书》拍摄手法的全盘模仿,但能够敢于把这样的角度应用到最为敏感的中日战争话题上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说明中国确实逐渐强大起来了,越是强大,心境才会越开阔,才会敢于直面过去,而不是歪曲。
整部影片让bomb感觉比较震撼的是两个镜头,其一是镜头的主体是一个日军军官的背影,钢盔,军大衣,佩刀,皮靴,背影慢慢地走上一个斜坡,寒风吹动着军衣的一角飘动,镜头随着其背影慢慢移到军官本人的视角,前方是刚刚进行完屠杀的现场,满地尸体。这个镜头的运用,比过去的影片以及这部影片其他部分的血腥屠杀镜头远让人感觉震撼。其一是充分地结合了视官美学,更为艺术化地拉开对战争残酷行为的细节描述,同样的军人,有的站着,有的死着。其二是不知是否有意抛开了以往对日军的丑化,你看不到到处飘扬的小黄帽,从那个军官的背影来看,他就是一个抽象化了的军人符号,甚至就是战争本身的象征,然后满目都是战争的结果——死亡,到处都是死亡。
其二是影片长达十分钟的对日军占领南京的祭奠和庆祝典礼的描写,估计很多人看了这部分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为什么会要拍摄这样一个场景。日军非常隆重而庄严地在南京城的废墟上进行祭礼,实际上道出了一个当时的史实:这既是对战争胜利的庆祝,同时是对所有战争中的死难者,包括中国军人和老百姓的阴魂的祭奠。整个过程中都是震耳的鼓声,敲打在人们的心头。
它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矛盾:战争带来死亡,而人类偏偏就善于而且乐于进行这样的死亡崇拜。
总之,这部影片不再是看完之后只会带来仇日情绪,带来的可能是更为复杂的情感。也许我们更应该反省的就是我们自己,该被仇恨的不仅仅是侵略的一方,仇恨本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无休无止。真正有价值的反省,应该是战争本身,还有人类性格深处的罪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