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格力的天花板
(2011-09-13 22:07:26)
标签:
转载 |
分类: 格力电器 |
很多券商、博友都认真讨论过这个重要问题,观摩学习之余,总觉得数据不足以及推论过程存在某些缺陷,甚至有前几家大企业的数据加起来即等于或大于得到的行业总体数据的不合理现象,个人也试图进行过计算,同样鉴于某些数据缺失,并不能得到相对精确的结论而作罢。但对这个问题一直不感困扰,因为相对模糊的精确也是可以做到的。
大多数券商都主要依靠计算城镇化进程和城镇、农村人口的每百户空调保有量和潜力,并与日本的增长过程对比,以及计算以旧换新的更替,以此推及家用空调的内销市场增长空间,但明显遗漏了非家庭用户机的存在(个人正是一直缺少这部分数据),比如在医院、餐厅、旅馆、办公楼等公用、商用目的的空调,量大且不少买家更看重质量、省电的性价比,而对绝对价格不如家庭敏感,随着气候越反复无常,常大寒忽变大热,用户、消费者的要求升级,存量和增量的潜力都不容忽视。
某天看到一家面积大概只有7-8平米,剪个发只要10块的理发店居然都放了一台格力大柜机,以前难以想象。又如一些中小餐厅,不装空调即意味着失去相当的消费者,甚至一个小包房就得有一台柜机了,此消费升级趋势正是今时不同往日,而且损耗和更新的需求快于家庭8-10年的周期,一些中小餐厅在一个地点经营可能不过五年就关张、换地方。而一些公用工程(如医院),在拆哪这种国度,领导总是喜欢过几年拆这拆那的。
农村普及率不见得一定如券商乐观希望的那样快速赶上城镇,城镇也不见得能那么快赶上日本水平,更遗漏了非家庭用户机,顺着不少券商的推理其实是内销没有多少空间了,甚至是这两年本应就萎缩的情况。
而近期广发证券的一篇深度研究(微博上有),是较少有的券商精品,财务分析、企业分析(渠道、市场地位、品牌、技术自给率等等)、行业容量、内外销情况,分析得较全面严谨,增长预估也并不如一般券商般盲目乐观----当然,我们应该再保守一点去计算。最重要的是作者放进了非家庭用户机部分的计算(1.5-2亿台以上的存量,但此数据出处仍不明),如此,各个企业每年销量和增长才与行业的空间数据比较对得上号,研究中各种增长因素基本都罗列到了,较符合严谨的MECE原则,可以稍作补充的是:
1.来自竞争对手的份额和利润。虽然象志高这种小一点的企业的所有销售都归于格力也不足以支持两年的高增长,但是同样一台空调,格力的利润比志高就要高得多。
2.天花板不仅是行业容量多少台的概念,最终还是指向利润,利润增长途径之一则可通过成本的控制,而格力的压缩机、电机自给率还不足40%。
3.外销也有更新的需求,暂时没有无数据,不过考虑到就可以了,一个因素不起大作用,各种因素结合就可得出模糊的正确
行业空间有多少,应该如何拓展延伸,非业内专业人士是无法比朱董更清楚的,正如很多人想着卖别家冰箱,多少人能想到并了解冷链冷藏呢?作为能力和诚信都久经考验的战士,他们说能有20%的增长并每年都超预期,那我为何不相信?把成长的烦恼留给他们好了,如格力的PE一下涨到30-40倍,才需重新审视,现在这个估值,何以烦恼?有点老调重弹了。比好企业的股票下跌而手头上仍有相当资金更好的事不多了。
------------------
P.S
广发的研究也简单解释了不少数人对很多问题的疑问,其实很多时候一两句话就够了。另外见过网络上一些论点是:
1.三四级市场未来潜力大,但是格力格价高,不见得争得过小品牌和价格便宜一点的美的等主要对手。----事实胜于推理,格力早深耕多年了,一大部分销售即是来自2-4线,家电下乡卖得是最好的一家,否则,何以1-2市场为主美、苏何以只占10%销量?
2.中央空调的渠道、价格、技术、品牌、对手、市场环境、买家与家用空调很不同,造拖拉机的现在要跟造奔驰争,何以见得能抢赢对手实现高增长?----很有道理的思考,不过格力、美的技术上研究准备都是很多年了,格力现在并不落后太多,有的方面还领先。同时,不妨学习反向思考,大金等既然在大陆的家用空调市场节节败退到这种地步,何以见得在中央空调的领先地位能守得住?说实在的,除了极高技术要求的项目,我想不出来。一年前想这个问题是对的,包括广发的这位作者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问就有点不合时宜了,已连续两年约50%以上的增长,利润率高达10%,
还出口世界杯,仍是事实胜于雄辩。同时,增长是多因素的合力,不可能依赖一个中央空调成就高增长。
对于格力,勤于思考是对的,做点合理猜测更是好玩的,但个人而言,首先做个观察者吧,不看事实,忙于推理不会令人更聪明。若孤立地仅分析一家公司,即使作出无比详尽的财务分析,却脱离了行业和企业的实际,不作竞争企业间的对比,用"一般常识"去假设,又不进一步深入去证实、证伪或暂作存疑,仓促得出结论恐怕会越适得其反。
此文不是任何操作建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