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喂,偷看别人的日记是不好di |
这是三年多以来进行得最艰苦,矛盾最大,信念动摇得最多,评图时老师争议最大的一次作业,这不仅因为这是个住区设计,不仅因为搭档是al,不仅因为老师是hj,不仅因为同时在干着私活和asplund竞赛,不仅因为同时还有点私人琐事困扰,同时还因为自己对设计的态度一变再变,不断在怀疑中更改自己的想法,已经成形的建筑观没有因为外人而是因为自己的犹豫而改变,导致自己非常彷徨而疲倦——但是收获非常大,其意义不下于半年前的非线性studio,在方法,技巧,创新与现实妥协的层面上,均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是一次冒险,也是一次富有激情的尝试。在设计之初,至少有4组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设计方式,生成的结果也各有特色,然而当xx也因为搭档无法给他提供必要的辅助而放弃以后,我们就意识到我们正处在孤立而更富有挑战性的一个位置上。
这是我们整个设计的理论系统,从城市到户型逐步推进,每个步骤有若干个成型的雏形,我们通过评价机制进行选择,将结果送入下一阶段进行进一步细化,然后又形成若干个雏形。。。最后得到结果。这事实上是将非线性的基本方法运用在住区这个最为“俗”的题目当中,如果往大里说,这是对中国现行最大量设计方法的一个挑战。
当然,结果上也绝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任何一种样式。由城市发生的最初雏形犹如一个被揉动的起伏不定的地形(1),接着我们用街区参数对雏形进行了细分(2),当小区参数上去之后,“地形”被具体化成楼控制线(3),建筑群参数将楼控制线具体化,景观和建筑有了具体形态(4),最后,这个形态被描述成一定大小单元(户型)组合成的整体,完成了全尺度的进化(5)。
最后的总体鸟瞰图。事实上,建筑在最后被不断地规整化,已经离初始的概念状态有较大偏差,而更加接近于传统设计。然而我们在展示的时候依然在老师中掀起轩然大波,老师们清晰地分为两派,互相争论。一些老师认为住区是城市中最大量的建筑,理应拥有最普通的造型,也不宜用过于探索化的设计方法;然而另一些老师认为在中国,任何设计方法和概念只有运用在了住区上,才具有最普遍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想假如争论,似乎有点漠然,但是我们已经固执地完成了这个作品。
我相信这是让任何业人员看了都会忍不住去挑一挑其中错误的总平面图,因为形态不同于任何常见的总图。但是我要说的是,没有人能挑出其中的硬伤。我们已经把每个这个形态可能产生的所有大问题解决了,这是一个绝对可以实现的设计。——当然,把一个在许多人看来异想天开的设计收拾到这种程度,也没人可以体会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艰辛。
这种形态是我提出的,但是我一直以来却在依赖着al去把它实现。al实在是一个拥有无限能量的人,他绘制了两张a3宽度下长达2米的小区剖面图,将任何细节都设计得合情合理,我始终认为,只有跟他合作我们才得以完成整个设计,因为除了他以外没有任何人具备将这个形态具体化到如此微妙和现实程度上的信心和精力状况。以下放出的几张图,分别节选自这两张剖面图,每张图仅占这两张剖面的1/10长度左右。
具体的景观及建筑组团的设计。当有了一个新颖的概念,完整的形态以及自圆其说的实现方法时,设计独特,人性化以及富有特色的景观和组团变得轻而易举。
最后最为得意的有两点。1,我们的设计迎来了老师的争论,而不是众口一词的称赞或批评;2,老师没有,也无法从中找到硬伤,说明我们在创新的基础上已经用远超别人的工作量将其收拾到必要的细致程度。即使是反对我们概念的老师,事后也赞扬我们,工作量至少是普通作业的1.5倍,是稍微不抓紧的作业的2倍。这与al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我也要感谢他。
designer:Soulframe&Albert
该作业就此完成,信心十足地迎接后面的挑战。
前一篇:一目了然,果然是昙花
后一篇:像风筝一样飞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