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站是一种典型的城市意象。具体到物质,仿佛只有两块站牌,灯箱,座椅,果皮箱,栏杆——小站则什么都没有,站名就一块金属板绑在树上。要称这种东西为“建筑”,颇显牵强。
然而从整个公交系统上看,公交车站不但是节点,还是状态转换和空间转换的接口;从场景来看,公交车站是个绝妙的戏剧舞台,是个上演悲欢离合,反映世俗百态的所在;从文化来看,古代的“驿站”是旅途休整之所,而“站”这个概念本来就拥有令高速运动的物体(无论是汽车还是生活节奏)稍作停留的意念。
从宏观层面来看,公交车站首先是交点,它代表了公交线路的交汇,人员在此交换,显然这是传统概念。而这里要提的另一种,车站代表的还是地域,每个站点都有自己的名字,它指代一块在其影响范围内的地块,譬如“动物园”“五道口”“中关村南”,都表明了某一个“控制区域”,若有一张“公交车站分块图”,应能覆盖城市的多数——这也许是个特殊的角度,如果能从车站本身反映出这个地域特质,必定是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从本质上来讲,所有人在公交车站中只有一个动作——等,无论是等车,还是等车上下来的人,或者是在公交车站这个具有标志性的地方等别的地方来的人。“等”这个状态,无视身体动作,关键在于心理——无论是看站牌,看书,坐着乘凉,观望——只要在“等”,心理感受基本一致,都会有些急躁,期望,无聊,如果往高了提,还能说这便是现代都市人共有的心理状态——作为城市必备插件的车站反映这一点,或缓解这一点,都可能出现有趣的结果。
车站内部的功能?这也许是不少人希望解决的问题,希望从等待,排队,上车……等等微观方式解决车站的“功能问题”,想通过摆弄那有限的物质,理出一个合理的“平面”。诚然,拥挤,混乱等现象无可避免地存在,然而我依然坚持地认为这种想法去改善只是一厢情愿,首先车站可以动用的物质实体太少,围合,空间限定,引导等手法均没有自圆其说的建筑内容去支持——有人也许希望做成拥有众多空间的建筑实体,stop变成了station,耗资巨大——这决不是车站的本意;其次车站的标志性,识别性重于其停留性,普通“容器型”建筑中很重要的内容对于它也许无足轻重,譬如平面的合理性和通达性在此几乎毫无意义;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拥堵混乱这种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单独车站本身的布局引起的,它主要受城市交通系统和车站分布的影响,因此无论在局部进行怎样的推敲都属于自作多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