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干嘛要专业对口?
(2008-09-25 07:10:26)
标签:
教育求职职场/励志思想批判杂谈 |
很多同学在找工作的时候都想要“专业对口”,我自己就从来没有这种困扰,因为我大学是学的哲学专业,哲学本科毕业,上哪里去找对口工作?
实际上,回想起来我们是怎么在高考前后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大多是基于各种各样的指令和误会,有些人还是被调剂到从没想过的专业。四年下来很多人也并没有跟自己的专业日久生情,毕业后却陷在想要找“专业对口就业”的泥潭里。
首先,专业和职业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上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那是大学招生手册里的广告词,别太认真。有很多行业,你学了相关专业也不意味着一定有门路进去;有很多种职业,在社会上广泛存在,但在大学里并没有什么专业特别教导。比如中国的一些特权垄断性行业,近亲繁殖严重,你学了相关专业不一定可以进去谋得一席之位,分一杯既得利益者的羹汤;比如类似销售这样广泛存在于各种行业内的职位,大学里却并没有一个专业叫做“销售学”。
如果你能理解这种不对称关系,心下就会释然很多,在很多新兴行业,存在着大量学校里可能闻所未闻的新工作形态,比如做瑜珈教练、色彩顾问、网络买手等等,你得去主动寻找,而不是囿于老套的教导,只停留在传统的行业。
另外,很多人很可能想要成为复合型人才,其实工作世界的真相是,几乎所有职业都需要复合型的知识,而不是单一专业的知识。我们一般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困境就是,它既不像是专科学校那样提供针对某个工种的系统技术训练;也不像是真正的综合型大学那样提供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教出来的学生非驴非马,既无专长也不博学。
知识是容易习得的,没有必要因为你自己四年学了一个东西而限制你的选择。我看比“专业对口”更靠谱的是“特质对口”,即选择一份工作要与你独特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相融洽。这种特质不一定是完全的天赋,但这是你二十来年培养出来的结果,二十年比之于四年的积累,哪个更是本质的你自己?
知识是用来发展你的特殊才干的,而不是相反。如若为了所学专业而放弃了真正的所好,那才是没掂量好轻重。
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应该作为一种资源,用来调整你的具体目标选择。比如,你所学是计算机专业,但是你更愿意从事与人打交道的人力资源工作,为什么不从IT行业开始自己的人力资源专业积累呢?这样你的专业就不再是镣铐,而是事业腾飞的助燃剂。
如果你恰好喜欢自己的专业,它也与你本身的特质相符,那当然更好——你是少数的幸运儿,中国校园内的奇葩。但是,大部分人都没那么幸运,大部分人都后悔自己选择的专业,不要再一错再错,“现在”这个时间,就是最好的重新做人的机会!
如果是社会新人,你很难体会在职转行的痛苦,假使能够一开始就选择更适合自己心意的工作,而不囿于专业的桎梏,当然最好。你也许会说,谁不想这样做呢,但是怎么做得到?工作单位都要求专业对口,而我只能选择先谋生后择业。
你永远可能在谋生和择业之间取得平衡,你可以选择在自己相对更喜欢的领域谋生,如果你愿意去做,愿意比一般人更用心,付出更多。问题是你真的找过自己喜欢的工作没有?还是只投过一两个简历碰碰运气的形式主义?
另外一种普遍的常识是,那些最好的大公司,包括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这样严谨的地方,都并不严格限制专业,因为越是有一套严密人才评价体系的地方,越是不迷信“专业对口”这类僵化单一的指标,对于文科类、商务型的人才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