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雇主调查必杀技(上)——通过公开资料调查

(2008-09-11 03:01:24)
标签:

求职

职场/励志

职业发展

教育

我们可能都羡慕过身边的人有比我们更多的机会选择,在工作方面也是一样。一方面普通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种不容争辩的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见过那样的异类,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手中握着七八个顶尖外企的聘书。这世界真是不公平。

 

一个安慰性的想法是,我们每个人只需要一份工作就足够了。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一点,以至于他们把获得机会多少看作是人才优劣评价的最后标准——机会多当然一般更有利于你选择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职位,但并非绝对如此,最终,我们只能落脚在一份工作上,找到更接近于理想的职位而非更多机会才是我们求职旅程的好归宿。

 

如果你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回想一下吧,当初你是怎么草率地选择了今天的学校和专业,看起来我们好像都精于算计,实际上我们多数人根本就没有独立主见,只是在糟与更糟之间反复权衡。

 

不要继续成为集体无意识潮流的一分子,要成为你自己的样子;不要只会去追求别人喜欢的,爱你自己,感受你内心世界的真实需求。什么是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就是控制影响你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不管是上大学、找工作还是未来选择结婚对象,适合于你想要的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别人的口水和眼光。

 

可控性求职的关键就在于取舍选择,你必须目标更专注才能把求职深入下去。每一个人的求职深度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他能否在求职过程中也完成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大多数人的求职只不过是一种无谓的重复,他们乱投简历,想要到处试试运气,这样的求职在第十次和第一次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竞争力提升。

 

让我们把求职也看作是一次重要的学习过程,我们不能只是在一个行业或几家企业的外围兜兜转转,说着雇主根本听不懂的奶气语言。我们来求职了,就要把一个行业,把我们的目标企业搅个天翻地覆,看个底面朝天!

 

在任何你想要进入的行业,不妨设定一家样板企业开展调查,一般这家公司应该是这个行业的龙头和标杆。拿电灯泡这种小玩意为例,生产它的行业里就包含有赫赫有名的几家世界级巨头:通用电气、西门子和飞利浦。不要担心你对通用电气的研究让你进不去通用电气,你的大部分经验一样可以适用于去应聘西门子和飞利浦,以至于整个行业的其他公司。

 

那么,我们如何对目标企业展开调查呢?

 

第一,   熟悉公司网站

 

熟悉公司网站就是熟悉公司网站,我没什么好说的,你应该对这家公司的一切感兴趣。如果你只是想要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小雇员,只关心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的话,在再好的公司也是没有出路的。如果你不愿上他们的公司网站,在面试时还只是把通用电气这样的公司看成是一家电灯泡生产企业,你就是托马斯·爱迪生那个时代的人!

 

有次一个想做记者的女生写信给我,说她的目标是想进入南方报业集团,因此她的规划是考上北大的新闻系研究生,然后就更容易进去了。我说记者就是写稿子报道,应聘时该拿自己的采访报道案例说话。你考上北大更容易一些吗?读了北大的研究生和你在媒体积累三年经验到底哪个重要?空口无凭,我们拿南方报业的招聘信息说话好了,打开南方报业的网站:大部分的记者招聘都要求相关工作经验,而学历本科就足够了;只有少数人物专访记者、评论员等职位有研究生学历要求,这样一看,就一切都清楚了。为什么你不关心目标企业摆在那里的招聘信息,而是要惯性地“猜想”学历越高越好呢?

 

第二,查阅互联网报道

 

把目标企业的名称作为关键词,用百度和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查阅一下网上的相关报道和信息。这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但是很多人都不曾认真做过。

 

如果信息过于庞杂,可以缩减为只关注他们的新闻,而不是所有网页,最好订阅相关的新闻,随时掌握公司的动态。

 

最好的工作机会,是无人竞争或很少有人竞争的工作机会。有个在校大学生,他的目标是进入新东方做英语老师,有一次他在MSN里疑惑地对我说,看到本地媒体报道,新东方在筹备进入该市,办公地都已经选好了,怎么不见他们的招聘信息呢?我说,为什么要发布招聘信息你才能去应聘呢?你知道新东方每开一个新的分校,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老师都空运过去,一定是需要招聘新老师的对不对?既然这种招聘需求是很明显的,那你马上就打上门去自荐啊!你去跟他们做一下前期筹备,哪怕在里面打打杂,让他们首先认识和接受你,这就是最好的求职啊!后来不多久,他果真成了新东方老师,可能大规模招聘时,他已经坐在面试官的位置上了。

 

第三,通过图书资料了解

 

不爱读书恐怕已经成为了现代都市人越来越普遍的特性,很多大学毕业生也已经在校园里把书读恶心了。中国城市的图书馆系统也特别不发达,利用率极低。但是,书中确实有互联网上找不到的东西,甚至读书是比互联网搜索更有效率的一件事情。

 

比如,以往的咨询中会有人问我们有关留学的基本情况,要考什么试,需要打多少分,什么时候开始准备,什么时间开始申请。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当然都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得到,但是信息可能过于芜杂,你只要买一本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读读不就全都通了吗?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想应聘进入500强外企,这类的书现在已经足够丰富,足以解决大部分人的技术性问题,而我们的面询主要关注于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以在广告界声名显赫的奥美公司为例,进行雇主调查的时候,你应该很容易发现奥美公司出版的一些书,比如其创始人大卫·奥格威的自传和备忘录系列、《奥美的观点》系列,还有什么《奥美有情》、《贩卖创意》之类。你不仅是在了解一家公司的信息,也是在了解一个行业,也是在学习专业知识,也是在进行自我的职业规划,所有这些东西在书里面都有。

 

图书给人系统的知识,并且更具深度,不要放弃这种调查方式。越是著名的企业越容易了解,因为有大量公开出版物把他们作为样本来研究。想一想,你有多久没读过书了?不妨以求职为契机,带着这种实际问题的指引,重新打开书本,对世界所知越多,你的前途才会越明朗。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