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更多书是否能解决就业难?

(2008-07-25 17:24:40)
标签:

教育

左宾:

 

你好!

 

我是一名二本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今年考上了一所211大学经济法研究生。本科马上就要毕业了,班级里除了几个家里给找到工作的,大多数同学还是没有着落。他们很羡慕我,不用为工作苦恼,研究生还是公费,但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对自己的将来感到特别迷茫。

 

我问了一些师兄师姐,他们硕士毕业找工作也很难,而且我感觉我并不适合做律师,法院、检察院对我这样没有背景的女孩来说简直更是天方夜谈。我感觉我是一直在走一条自己不喜欢,也不适合自己的路。我很想出国留学,现在想想或许当初选择到国外读硕士会比现在好很多。我在网上搜寻一些读完硕士再出国读博的信息,发现读法学太难,5年,我家里的经济条件是完全不允许的,时间也太长了。我特别希望可以在外资银行工作,我有些想在国内读完硕士再出国读个经济类的硕士,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可行。恳请你能够指点迷津!

 

期待答复!不胜感激!

 

一个迷茫的学生

 

答复:

 

我可以理解你的难处,我也希望自己能有锦囊妙计帮助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只能试着去帮你分析。

 

第一,为什么大学读了不感兴趣的专业?你可以说自己当初没有概念,但是大学四年到底是如何过得呢?如果你不喜欢,你喜欢的是什么呢?为了你真正喜欢的,你做过什么尝试没有?

 

第二,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为什么要继续读研究生呢?哪怕你又有出国的想法,考虑的也都是读法学博士,为什么要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一直读到头呢?

 

第三,你说自己希望到外资银行去工作,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呢?你打算去做什么职位,这一职位的录用标准是什么?

 

第四,去外资银行做特定工作是否需要一个经济类的硕士?从中国大学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惨淡中,你是否有所总结?你是否了解经济类硕士在国内的就业状态呢?

 

这些是我的质疑,可以留作你去思考和调查研究的课题。

 

下面说一说我的私人想法。

 

我认为中国法学生的就业困境是注定的,这跟整个国家的司法体制有关,跟大学法学教育的陈旧落后相关。如果不是少数人就业难,而是群体性事件,这就说明了社会问题,主要不是个人的责任。

 

但是,国家和学校最终不能对每一个人负责,每个人只好自谋生路。如果我是你,我知道了自己不喜欢法律,我就会主动去发展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比如,你可不可以副修一个金融类的专业?也许你今天已经进入外资银行了。

 

如果我知道自己不喜欢法律专业,我就绝不会再读研究生,即使公费也不读,保送也不读。因为这必然是保证你两三年后陷入更大困境的一个选择。那时候,你年龄大了,继续没有工作经验,学到的都是学术理论,而中国的法律环境没变,而很可能你对自己的专业仍不感兴趣,这一切有没有改善?我觉得你到时只会更痛苦。

 

你说自己喜欢外资银行的工作,就应该在网上看一下外资银行的情况,他们的运营情况、业务模式以及招聘信息,应该在上学期间争取有在外资银行类公司实习的经验,等到国内法学硕士毕业再读个国外经济类硕士?你为什么对学校教育那么有信心呢?

 

我相信,你通过调查一定会得到一些悲观的结论,为什么?因为在你的头脑里有一个刻板的思想,就是读书改变命运,读书带来价值,读书提升竞争力。这样你就会走进一种思想的死胡同!

 

为什么呢?读书不重要吗?读书很重要,但它不是一切。你由读书所产生的就业困境,会读更多书后困难更加深!对于那些没有接受足够教育的人而言,基本的教育确实带给人提升,但是对于那些一直在读书的人,想要从读书中找到就业的出路,我觉得这是在做白日梦!

 

事实上,你谈论的人生规划都是不重要的,所以我会觉得谈论对错没有很大的意义。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就业,最重要的是深刻地理解这一产业,理解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的内在需求,并按照这种态势调整自己。而你既不能从认识自我的特质,顺应天性这一点去出发,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不能从对外部市场了解的角度来调整个人的成才模式,只能看到学校、读书和学历,在这里找出路,这样的人生规划是不得要领的。

 

我也不知道你应该如何发展,我也不知道法律界和银行业的发展态势和人才需求,但是你如果能够认真地去试着回答那些我提出的质疑,你的未来规划就可能更实际,更理性!

 

希望我的这些建议对你有些价值,祝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