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留学哈佛 |
前几天,接待了一个从边远省份赶来的高一学生,他的咨询目的只有一个:我怎么才能去上哈佛?
要说他所在的省份有多偏远,他就读于省内最好的高中,据他的了解,每年从他们学校出国读本科的学生(当然不是去花钱就能读的那类学校)只有三四个。在信息占有和氛围驱动方面,显然他要比在北京、上海名牌中学里的高中生先输了一招。
来到新东方,已经让他对出国留学的基本层面有些了解,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在班级前两名,参加了一些竞赛有获奖经历,还是校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托福预计也会考个不低的成绩,SAT也即将开始准备。
我告诉他自己并非专业的留学顾问,但是也可以给他一点力所能及的常识建议:
中国学生往往一出国就首先考虑到的是要参加什么标准化考试,考多少分才能被名校录取。托福成绩当然很重要,SAT由于竞争的激烈也越来越显得必要,但是你要知道,托福考得再高,你也不可能比美国本土学生英语好,SAT满分,你也很可能只是每年被哈佛这类顶尖名校拒绝的数百个满分考生之一,这些还都只是底线,美国招生体系中对学生评价与国内最大的不同是,国内以绝对的标准分数取人,而国外标准成绩只是参考指数之一,更重要的在于那些不太标准化的东西。
所以,其实在美国的高中生如果志于申请哈佛、耶鲁、斯坦福这类大学,他们也会压力巨大忙得要死,只是跟中国的高中生精力不都花在一样的地方。中国的高中生很多为了上清华、北大不惜头悬梁、锥刺股,拼命做题,背书,一天恨不能25小时学习,但是美国的高中生不仅在保持学业成绩,还要去做义工,参加各种社团和竞赛,找一些非同一般的经历做申请的卖点,(比如去非洲某个穷国增长世界经验,搅乱当地人的生活:)体现自己的独具一格和leadership。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在完全不同教育体系内的学生,申请美国名校,你的最大挑战不一定是托福和SAT,而是在中国教育评价体系内根本没有位置的那些东西,你怎么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情,让自己变成不只是在课业上的好学生,而更加具有成为未来社会领袖的特定潜质。
说说你有没有读书好之外的什么卖点?
我倒有一种爱好,喜欢收集各种杂志的创刊号,我的眼光特别好,我花很少钱买到的东西,有些已经升值到上万块钱了。
这很了不起,但不一定是申请文件里的好素材。这还只是说你有多么聪明多么财迷。什么是领导力?就是不只有自己好,不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为什么美国学生都要做义工?名校们始终标榜自己要为未来社会培养有责任感的领袖人才——领袖人才不应该为这点小钱太沾沾自喜——虽然确实很了不起,偷着乐最好了。
我的妈妈是一个记者,最近她要去做一个采访,你知道中国有很多家庭,生了第二胎,为了怕挨罚,孩子都没有上户口,到学龄没有学校可以接收……
好主意!这是一件特别的事情,你对这个社会问题有什么看法?你知道,美国人不懂得中国的户口,也不懂得中国的计划生育,当中国这两种特有的制度碰撞在一起,就产生了这么一种诡异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深层问题。旧的户口制度正在瓦解,“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最近也有松动,中国社会将走向何处?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切变革都有一些人在付出沉痛的代价,也深具值得人沉思的魅力,你对这些问题的关切、调查、分析、阐释,就会体现你是个不一般的中国学生。这些能否保证你去上哈佛?也不一定。但是你所做的这些事情,却是在跟真正的名校精神靠拢,上不上哈佛,你从十六七岁开始看到这个社会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识和思考,你也一定在精神上会成为第一流人才!
给自己不平凡的经历,这正是最重要的价值,最重量级的砝码,不从名校申请的角度谈,这种人生成长也比课堂成绩重要百倍。这是中国一般好学生所最缺失的东西!
我只是用这个调查来做一个例子,不管你做什么,申请的PS里这个最有个色的你,才真正体现你的独特价值。标准化的东西永远是廉价的,手工做的才有可能是稀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