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尖人才有什么不同?

(2006-10-18 00:36:23)
今天下午接到《女友》杂志编辑的电话,说11期发了我的一篇文章。这才记得我还曾给他们写过一篇约稿,呵呵。在这类杂志上,是不是有点奇怪呢?
 
这里一共有两篇,一个是底稿,一个是新稿,谈论顶尖人才的话题。这文章我记得好像在博客上发过了一样。老博友一定会觉得如同是泡过一百遍的老茶。
 
底稿:
 

 

谈论“顶尖人才”这个话题让人颇为犯难,因为“顶尖人才”所区别于“合格人才”或“优秀人才”的最显著特征就在于他们的个别性——他们彼此之间更少参照共同的标准,就像顶尖时装或顶尖汽车都是经由手工打造一样,流水线式的机械化大生产只能产出些廉价货。

 

我们每天收到大量中国学生及在职人士的邮件,他们可能是牛津大学的学生或入城打工的农民子弟,无疑都希望找到人生成功的密码。我们被提问最多的还是“我应该考研还是留学,去哪所学校”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对于学校教育所抱有的期待往往过高,接受学校教育不论是太多还是太少都会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障碍。学校教育或许可以使一个人成才,但是毫无疑问,却无法用来解释顶尖人才成功的秘密——就像那些经手工打造的顶级豪华车一样,它们也需要机械辅助制造,没人能徒手完成,但是这些设备显然并不是致使它们如此昂贵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的综合竞争力往往包含这么几个层次:学历、知识、技能、通用素质和特质。

 

所谓学历,包含你的专业、学校背景和学历层次(本科、硕士等等)几方面,由于中国大学特殊的严入宽出制度,学历的价值极为有限,甚至只能用它来评价你是否在入学考试中得到了高分,而不能用以评价你后来的求学表现。知识水平可以用来评价你的求学表现,但是还无法用来评价你的工作能力。技能是真正一般企业所需要的东西,它体现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熟练程度,但是技能只标志你现在已有的东西,任何入门级的工作,不论是技术还是非技术类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其实都很稀松,不过需短期内的密集培训即可获得——越是容易获得的东西,自然对个人竞争力带来的价值越低。一个人的“素质”却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它成为更为重要的竞争力评价标准,它不仅揭示了你的现在,还可能意味着你所具有的成长潜力,所以,越是顶尖的雇主越是注重你的“综合素质”,甚至远超过对你已有技能的评价权重。素质包含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诸如自我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学习能力等等各种专业工作几乎都需要用到的东西,它们处于基础地位;一方面是特定专业所需要的特殊素质,比如做好会计往往需要出色的数字敏感度,做销售则要求你在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高出一筹,特质无论在个人的素质方面还是在个人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方面都居于最高的层次。

 

这样就可以揭示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顶尖人才”,因为他们具有经充分发展的“特质”,具有在各自领域内的突出才华。这样就导致你即使每天跟那些“顶尖人才”自始至终做一样的事情,也无法望其项背——因为特质几乎是“天生的”,最难以改变的,任何别人都无法模仿到的东西,这才是最高级的竞争力。

 

“顶尖人才”因为其差异化之大,很难评价优劣。我们常说:只有风格不同,没有高下之分。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们更要注重的往往在于自身的好奇心、兴趣和激情,从中发展出才干的苗头,然后再辅以相应的学历、知识、技能等东西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地给它滋育,促使它成长到茁壮。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太过关心所学专业是否热门,所在行业是否赚钱,入读的学校或就职的公司是否富有盛名——这些倒是都应该关注,但要远远地排在后面!我们首先应该找到“自己天生该干的事情”,大多数人却是在根本不适合自己的领域内辗转挣扎,就好像在为一粒干瘪的种子精耕细作,却在苦苦地企盼着什么收成!

 

要成为“顶尖人才”,我们就应该克服“求同化”思维,勇于不同,敢于笑傲世俗。不要把人生重心放在诸如“我要考上哈佛”之类的模式化理想上,你必须要有一个超越哈佛的梦想,(想想哈佛之后你还想干什么)而梦想是否高级就在于它有多么与众不同。

 

让我们回到《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弗里德曼的建议是:“如果你希望自己和孩子有竞争力……以下四方面就必须至少做到一点:非常特殊、非常专业、非常深耕,或者非常会调适”。

 

新稿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弗里德曼已经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如果你希望自己和孩子有竞争力……以下四方面就必须至少做到一点:非常特殊、非常专业、非常深耕,或者非常会调适”。

 

不管世界是否真的“变平了”,像山峰一样矗立在那里的顶尖人才的基本特质批并没有大变,可以说山体的基本地质构造是稳定的,只是地面被铲平了,山峰就会显得更高一点——顶尖人才的价值被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所放大,他们只是拥有了更大的权利,更多的可能性。

 

不论是在建筑领域、媒体领域、学术或政治领域、商业领域甚或是军事世界,这些顶尖人才的唯一共同点——可能是一句废话——就在于他们富有才干。

 

才干通常被认为是天生的,不可习得;或者其中有一部分跟早期的人生经历或教育有关。这似乎是个宿命主义的悲观论调,但问题还有另外一个乐观的方面,那就是: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才干,“普通人才”的问题在于,他们往往忽略了对自身才干的发掘和深耕,过度地依赖于那些可以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苦苦挣扎在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才干的领域内。

 

引导才干发展的是兴趣、好奇心和激情这些东西,而我们更愿意注重专业是否热门,行业是否赚钱,学校或公司是否富有盛名,那些都是值得考虑的东西,但要远远地摆在后面!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感到快乐、刺激的事情,并且把它发展为一种特长。

 

那些天才们之所以年纪轻轻就卓有建树,在于他们及早地就发现了自身的独特兴趣,保有好奇心和持续不断的激情,这种最强大的内驱力会使他们不为外界环境所困,并且主动去寻求符合自身才干发挥的更好土壤,引导他们走向更适宜的环境。

 

“热爱”这个词,是它浇灌出天才的种子,让天才最终破土而出。而知识和技能只不过是肥料,不断地在滋养才干的发展,使它更加茁壮。

 

所以,让我们死了那条心吧,你就是跟那些顶尖的精英每天都在做一样的事情,你也不会成为他们。你就像是在精耕细作一粒干瘪的种子,却在企盼着什么丰收。个人竞争力中居于最高层次的无非是才干的不同,因为它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东西,你永远没办法学习到!

 

但是,你却可以成为另一座山峰,你必须善于开采自身才干的富矿,并且有与他们并立而又相互不同的那种傲气。

 

所以,我们要通过发展自身独有的才干而变得非常特殊;通过技能的修炼而使自己更具专业性;通过知识的不断补充,于所在领域里不断钻研深耕;我们也应该善于运用这种新的思路去看个人竞争力的不同层面,并不断地做出新的适应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