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一次求职经历

(2006-09-10 04:04:01)

许多年前,我曾借到北京拜访徐老师的机会,参加过中关村附件一家图书公司的面试,那次的求职经历大致如此:

 

那家公司打算开拓旅游图书市场,招聘旅游图书编辑。要求是文科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出版经验一年以上,有很强的文字编辑及图书策划能力等等。

 

他们大概有四五条招聘标准,我的求职简历也就只有四五行,“我是吉林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工作一年……”我的简历就是一一对应他们的招聘要求,没有一句废话,我甚至没有写我是22岁还是82岁,也没有写我是汉族人还是“涝”族人,也没有写我是男是女,以至于他们的招聘负责人看到我的名字——李令彬,最初奇怪地把我当成女生看待。当然,我不是靠这些敲开他们的面试之门。

 

起决定作用的是我附上的一封求职信。

 

今天,我也用具体技术指点过一些学生的求职细节,我会首先告诉他们,只有千篇一律的简历而没有求职信是野蛮人找工作的方法。其次,求职信的一定要有针对性,简历是用来“符合”招聘要求的,假如你的简历符合他们的一切要求,就可以用求职信来强化这一印象,用一两个事例来突出强调你具有他们最看重的核心素质;假如你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就要特别告诉他们为什么你仍然足以胜任这份工作,也是用事实而不是决心来说话。

 

当年,他们希望招到懂旅游图书市场的人。我身在出版这一行,知道全国当时根本也没有几个富于旅游图书出版经验的人,但是我不能对这一行毫无见解。

 

我开始了自己的调查研究工作。首先是翻出一些行业报纸,比如《中国图书商报》、《中华读书报》,阅览与旅游图书相关的内容,然后又去网上的出版专业网站,出版论坛查阅更多相关内容,然后又去书店进行实地调查,在各大书店翻阅旅游类畅销书,观察它们的选题策划角度、内容来源、版式设计、图书定价等等,观察图书消费者的购买倾向,然后找些认识不认识的人做一些交流。

 

后来,我的求职信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我对旅游图书市场的整体认识及走势预测,对当时热点畅销书的案例点评,以及一套旅游图书的选题策划草案。

 

如果以今日的眼光观之,我当时的一些议论难免偏狭幼稚,但这一切体现了两个字,“用心”。

 

在面对图书公司老板的时候,我再一次接受了挑战。他说:“你在自己的信里反复强调所谓‘畅销’的概念,那么请问,你认为是什么促成一本书的畅销?”我至少谈出了七八种条件,兴致盎然,我知道这是我在一年左右的出版经验中所获得的知识精髓,谈得甚至有几分得意。他打断了一下,“我不认为这些就可以促成一本书的畅销。”

 

“那么,您认为促成一本书畅销的要素又有哪些呢?”我顿了顿,调整一下情绪,反倒更加兴奋。

 

“畅销书其实大多是偶然的,”他说,“而一家出版机构的立足之本应该是常销书,比如外研社和商务印书馆,像华艺出版社那样,是不太可能做大的。”

 

我兴奋莫名,假如下次被问到一家出版社的立社之本,我就有了一个可以现成包装的答案。我们之间又对一些出版问题交换了见解,我感谢在他那里学到了很多。

 

“这是不公平的,”他说,“你说学到了很多,可这是单方面的。尽管你入行不深,但是你钻研的热情给我很深的印象……”

 

事实上,我之后并没有去那家公司工作,但是这次求职却提升了我,我感觉到在一个非充分市场化的出版社到一个充分市场化的图书公司,其间的距离是我可以丈量和跨越的。

 

这是一次成功的与业内资深人士之间的“获取信息的面谈”。

 

如法炮制,每一次求职都可以使你变得更加自信而强大,毫无疑问。

 

(注:针对更教条化的大公司,你可以不把简历写得那么节约。其他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你可能会问,他们有时间看我的求职信吗?这是求职信的投递技巧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