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潜心钻进一个行当,就能避免死于“大专”

(2006-04-04 01:02:39)

潜心钻进一个行当,就能避免死于“大专”

(大专问题博友会)

 

潜心钻进一个行当,就能避免死于“大专”

(我的博客,当然要给自己个特写)

 

客观来讲,大专问题的确是中国教育的体制性痼疾之一。大专生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体系设置不合理,教育导向性偏差所造成的悲剧。

 

大专本来应该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区别于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基地,比如在加拿大这类发达国家,大专很可能是在订单式地为IBM这样的大公司培养基础程序员,或者培养专业的切肉的、修车的,不一而足——就是保证人才有一门实用的就业技术,毕业后马上可以从事一项具体工作。所以, “大专”二字的核心就是技能,而“本科”二字的核心很可能是“素质”。素质或许意味着更大的潜力,但是技能是企业招聘人才时所关注的底线,是更为实在的东西,所以,如果说大专生比本科生好找工作,那也并非什么令人惊奇之事。

 

所以,在很多地方,人们宁愿选择大专,因为比念本科要少受一些读书之苦,少花很多学费,能够早一天赚钱,早点开始享受生活——生活中可并不是只有读书和考试这类叫人高兴的玩意,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讲,生活的美丽本就该体现得更为丰富多彩!

 

不幸的是,在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大专里,他们在开跟一般大学同样的课程,有着很多同样的专业设置,甚至有中文、英语、法律这样一些基础理论性专业,只是,他们教的更浅一些,这是在玷污“大专”二字的纯洁含义,这是在无耻地对一代学子进行精神犯罪和肉体戕害!

 

比如,同样是上述中文、英语、法律类相关的专业,大专更应该注重的就是行业内具体的、基础性的、应用性的职位需求,开设的可以是文秘、涉外文秘、法务秘书等等专业,对于文学理论、英语词源、法理探究等尽可以一带而过,而更加注重涉及这些专业的应用性技能培养,加强如文书处理,办公自动化、商业礼仪等课程,这才是大专根本性的出路所在。

 

大专、大本,就应该是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两种学校,为什么要制度性地、大规模地将大专弄成为本科以下的一级古怪的台阶,把大专生统统变成高等教育的“残次品”?

 

所以,“专升本”应该作为一种通道而存在着,为那些“走入岔路”的人提供人生纠错的可能,但这绝不应该成为一种主流选择,大专生探求人生出路、就业出路的最寻常选择,本就应该是紧紧围绕“技能”二字,放眼真实的市场需求,培养一种过硬的应用型职业技能。把这种职业技能发展得纯熟,并应市场需要变化而进行自我更新,使之成为雇主长期亟需的稀缺能力,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大专生,无疑也会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宠儿,这最应该成为大专生人生奋斗的黄金通道!

 

如何使自己的技能成为稀缺资源,请借鉴两只牛人的奋斗经历。

 

奇怪的是,大专生们的奋斗方式,很多人不是在使自己因稀缺而值钱,倒是在追求别人已有,却价值稀松的东西,这也是保证能让自己在人才市场上持续贬值的一种追求。

 

学历这东西,我再强调一遍,只有当你在其他方面一无所长时,才是雇主用来侮辱你的一种人才筛除标准。当你足够好,所应聘的目标单位也足够好(足够市场化),这标准就成为十足的唬人摆设。

 

即使你拥有高学历,学历本身也不是人才竞争力中很重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你的技能、素质和所长。

 

在不久前和徐老师共同讨论“大专就业出路问题”的博友聚会上,我特意请了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四位二十左右岁的年轻人到场,他们显著的、共同的外在特征是年薪都在十万以上,但他们分别是营销专家、销售冠军、技术天才和私企合伙人,你会发现,这些小有成功的人都有一段自己个性化的从业经历,在不同的行业里做到了拔尖,并已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职业身份。而那些找不到工作,只好怨天尤人的大专生(或一切学生)常常由于他本来就面目不清,身份不明,最后贫困得仅剩下一纸学历。

 

想想,假如你只有“大专生”这一身份,而没有职业头衔,企业的选聘还能看些什么;假如要消除这奇奇怪怪的教育体系给你埋下的符咒,除非你用另一种语言体系——职业语言来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在行业中走得比别人更远,当走到足够远的临界点,学历的噪音,就将成为一种飘远的苦涩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