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你追问千遍,也并不可能在对问题的重复性追问中获得任何进展——世界上本没有绝然的对与错;一旦有了对错,那只能是你的眼光稍微抬高了,在超乎基本问题之上,建立了一个更高的衡量标准。
就业,正是在这儿能用到的最好一把尺子!
昨天,有幸最早读到徐小平老师的一篇新写的短文。讲的还是他一贯对"考研无意识"的"老生常谈",说的,还是他咬定的" common sense,基本常识":读研与否,应当以就业为目标,以就业实际是否需要为标准加以取舍。读研,如果是进入某种行当的标准资格和行业要求,就应该去读,值得去读;否则就要反问自己——考这个研是否真的值得?有没有更好的途径不读而实现自己同样的人生目标?徐小平老师认为:在大多数不把硕士学位设定为入门标准的工作岗位上,三年经验,往往比三年读研更加有利于一个人的发展!
不幸的是,在中国,不论是学生还是他们的家长,往往都带有根深蒂固的学历迷信和升学思维惯性,以至于这么一个常识性的结论都会让他们大为惊讶。他们认为,考研是不需要理由的,不考研,是不是因为这孩子脑子出了问题?是不是因为你别有隐情?这么好的一个孩子,不考研,怪可惜的哩……
但徐老师在新东方,却撕破嗓音喊到今天:不要盲目考研……
……
一个硕士马上站出来:我年薪二十万,你们却不让别人去考研!陈天桥还身家过百亿呢,他也不过是一个本科生。媒体最近批露了中国前十位富翁的学历状况,除了一个 MBA之外,全都是本科及其以下学历。
在盲目考研的风潮下,也有人问我,有没有不需要工作经验就能读的 MBA;我本来以为没有,后来知道真的有,在东欧的某些不知名的商业学校,在美国的某些野鸡大学,或者,在哈佛大学——假如你是百里挑一的超级人才的话,可惜你往往不是。
问题还在于,你读了 MBA,到底要干什么?你是要学历,还是要能力?如果要学历,不如花钱买一个,最近我的邮箱收到很多两周就能拿到学位的广告……如果要能力,你就无论如何,一定要投身到某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去,获得实践经验之后再考虑 MBA。
在学历至上、文凭至上的潮流下,有人甚至曾经谈到,我不能考中欧的 MBA,因为"他们的学历,据我所知不被中国教育部承认……"
哈佛沃顿凯洛格,他们的录取标准如果不和 500强大企业的招聘标准接近,他们的毕业生不被 500强企业认可,也只有关门了事;而普遍得到500 强企业认可的中欧MBA ,却在这个中国年轻人的意识里成为学历鸡肋,真不知道中国教育部会不会为此感动,特批给他个一官半职……
教育,唯一要为之负责的是社会,是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向某个政府教育部门负责。
不过,从这位朋友的观点中,我倒看到学历至上背后的一个深层原因,原来这里也有官本位的影子……因为,考研,多少是"官方认可"的一种追求啊。
再回到那位年薪二十万的硕士生,他仅仅因为是硕士就获得了年薪二十万?作为商业管理类硕士,没有工作经验支撑是不可能的,那么他可能是技术工程类的硕士,而且最可能是处在市场上比较热门的行当,比如 IT业。在高科技领域里的研究型技术职位,在基础学科领域里的研究型学术职位,这些恰恰都是需要硕士甚至需要博士学位作为进入行当的"职业资格"啊!有什么可反驳的呢?没有人说不让你读硕士—— 徐小平老师反对的,只是忽略了市场需求的"考研无意识",而从来没有反对过考研本身?!
市场需要学历,需要更高学历,发达国家的医生、律师、研究者、很多管理者……都有超过四年、动辄七八年的高等教育经历。就医生律师而言,本科之后进入专业学院,是他们必须完成的硬性教育指标。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没有硬性行业入门规定的工作,通过实践获得成功,对于很多人来说,更是一条成功捷径。三年工作经验,在更多时候,比一张硕士纸更加值钱。
世界上最大猎头公司的老板 阿兰·R·施龙伯格曾说过:"你的经历越复杂,用人单位根据你的学院背景或学位水平评价你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学历恰恰是用人单位在对你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判断你的依据,或者是在用其他的方式无法做决定时,所能用到的最后依据——常常是因为你学历太高,年龄太大,薪资期望太高,就把你裁掉了!
判断一个人包含着许多方面,在我看来,由高到低依次应该是价值观(态度)、素质、技能、知识,最后才是学历。
请打破学历偶像,重估学历价值——学历的价值不在于收藏,而在于流通,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实用。不要再问考研还是不考这样的问题,从网上找 100条你感兴趣职位的招聘信息, 51条要求是研究生,你就去考——虽然层次更高的人更感兴趣的会是:我怎么能应聘上另外那 49条中的一个?这个方法,使用的就是徐小平老师的思路:人才发展,学历追求,也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职场需求为奋斗的最高标准——假如不是唯一标准的话。
美国最经典的职业指导书《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里,写到过这种思路:"想知道如何获取这份工作,又能使你避免再回到学校吗?"
但很多中国学生却在这边想:"真是废话!我想知道的是如何能总是呆在校园里,从而永远地避免那次就业!"
怪不得那本影响了美国几代人的求职书在中国的很多书店里只能在角落蒙尘呢,原来是"文化差异",水土不服啊。
前一篇:给大学生的一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