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惊暴新闻:  冯骥才指责王泽剽窃《老夫子》四十年

(2007-04-20 12:05:28)
标签:

静茹

漫画

分类: 漫画.绘本
一个惊暴新闻: <wbr> <wbr>冯骥才指责王泽剽窃《老夫子》四十年
漫画《老夫子》的作者王泽本名王家禧
一个惊暴新闻: <wbr> <wbr>冯骥才指责王泽剽窃《老夫子》四十年
冯骥才的书《文化的发掘》
一个惊暴新闻: <wbr> <wbr>冯骥才指责王泽剽窃《老夫子》四十年
 
这是冯骥才书中《文化的发掘》里,两个版本的老夫子的对照
一个惊暴新闻: <wbr> <wbr>冯骥才指责王泽剽窃《老夫子》四十年
冯骥才,画家、作家、文化名人。
 
 
     我今天看凤凰台的《三人行》,王泽出现了,原来一直以为这个人是不存在的,结果,后来知道他老爸王家禧一直以他的名字署名画《老夫子》,他老爸已经80 多了,现在美国。现在真正的王泽也真的在画《老夫子》。
    但最近又暴出新闻,说他们父子是剽窃朋弟的作品。
    欲知此事,请看我的转载:
    王泽剽窃《老夫子》四十年冯骥才为其抱不平
    当今的文坛有如战场一般,千万的“文人们”都使出全身解数,抢过独木桥,以求名利双收,自然文坛便被涂上了一抹一抹的“黑色”。国内文坛的“剽窃案”可说是近年兴起的“热门话题”其火热程度更是让诸位嗔目结舌。其中,被誉为“国内文坛最大的一桩剽窃案”的王泽剽窃朋弟《老夫子》,更是惊动了(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小说家)冯骥才。
  为什么说是最大的文坛剽窃案呢?
    漫画《老夫子》的作者王泽本名王家禧,1928年在天津出生,在天津读完小、中学;于1944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西洋画专业,毕业后在天津市文化宫从事美术工作;1960年到香港《乐锋报》杂志任美术编辑,1962年起开始创作漫画《老夫子》;1974年移居美国。
   冯骥才解释,第一数量最大,据香港一家漫画杂志统计,王泽的《老夫子》发行量已达1.8亿册;第二流传最广,王泽的《老夫子》曾被改编成卡通电影《七彩老夫子》,去年徐克还根据王泽的《老夫子》投拍高科技版电影《老夫子》;第三,欺世盗名时间最长,从1962年王泽开始发表《老夫子》至今已近40年。
  南有张乐平、叶浅予,北有朋弟
  朋弟原名冯棣,祖籍北京通县,出生于四川成都,青年时期在上海学习美术,相继做过教师、编辑等。1935年至1937年创作了第一个连续漫画人物“马方人”;1937年至1943年创作的漫画人物“老夫子”、“老白薯”、“阿摩林(上海方言,傻瓜的意思)”等在京津一带的报刊上大量刊登;1957年朋弟发表了最后的漫画作品《“老白薯”出土》,1983年去世。
  据朋弟的女弟子萧英华介绍,抗战期间曾为美术编辑的朋弟从北平迁到天津,用冯棣的谐音朋弟作笔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漫画界,如果说在南方、在上海,影响最大的人物是张乐平的“三毛”和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那么在北方、京津一带首屈一指的人物则是朋弟先生的“老夫子”和“老白薯”。
  为什么要替朋弟打抱不平
  尽管同是姓冯,但冯骥才对记者说和朋弟没有任何亲戚关系,为什么要替他打抱不平呢?冯骥才说朋弟是他年轻时代的英雄,1996年从埃及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发现书摊上到处可以看到一种名为《老夫子》的漫画图册,经友人介绍才得知“老夫子”已经享誉四海,但作者已经不是朋弟而是王泽!
  “出于打抱不平、行侠仗义,加上自己比较熟悉天津,这件事我就揽上了。”冯骥才说。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抢救、挖掘一个被湮没的艺术家的意思”,他解释。著名漫画家丁聪看了他收集的朋弟的作品之后称赞说“真好”,因此,冯骥才觉得“就像抢救天津老街一样,有责任把朋弟抢救、挖掘出来”。
  为什么说王泽剽窃朋弟的作品?
  据冯骥才先生介绍,王泽原名王家植,上世纪50年代在天津文化宫做美术干部,60年代到香港。“王泽是他儿子的名字”。
  冯骥才透露,在1997年至1998年间,他曾在天津大树画馆接待过一位来自海外的画家,他自称王泽。当时的王泽70岁左右,冯骥才问他“您是干什么的?”他的儿子介绍说:“他就是画《老夫子》的王泽。”冯骥才接着又问:“您认识朋弟吗?”王泽顿了一下,说:“很熟,很熟。”冯骥才说:“听到他矢口否认剽窃一事,心里实在气愤。只是当时气氛已经很紧张,我就转到别的话题去了。”
  冯骥才说:“我们目前还没能和朋弟的后人取得联系,诉诸法律只能是他的家属来做。朋弟的作品还没过版权保护期,我相信官司应该能赢。如果需要,我肯定会支持。”

 

 相关文章连接:

一个惊暴新闻: <wbr> <wbr>冯骥才指责王泽剽窃《老夫子》四十年

 

          “老夫子”再版勾起“剽窃”往事

 

 

         香港版发行上亿册 朋弟版却曾无人知晓———

  系列漫画《老夫子》有“香港最长寿本土漫画”美誉,新版将于春节后与内地读者见面。但是影响如此深远的“漫画经典”,作家冯骥才1999年曾对其吐出“剽窃”二字,2001年更是盛传天津“朋弟版”《老夫子》将与“王泽版”对簿公堂的消息。五年多时间过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京津的画家朋弟的孙子冯忌,对记者说:“这官司咱们得搁下,我觉得沉重。”

  ■旧事重提,没有一方开心

  因为“王泽版”《老夫子》的内地全新再版,王家禧长子王泽造访北京,如今他已经接过父亲的画笔———“父亲画出第一幅《老夫子》时,他用了我的名字作笔名。上世纪90年代,我接过他的衣钵。”

  他告诉记者,最初画漫画,因为初到香港的父子四人身上穷得只剩两毛港币,而找到的工作,又不足以“养家糊口”。

  于是,王家禧四处投稿,画很多个漫画形象,一个形象一个笔名;画《老夫子》时,儿时的王泽从他面前跑过,这样有了“王泽版”《老夫子》。王家禧在报社愿意支付稿费中画了下去,一画四十余年。“销量很大,很火,但不意味着父亲经济上的成功———那时候东南亚一个地区的盗版可以有十几种。直至1970年以后,父亲帮着改编电影,经济状况才算有了一点转机。”

  提起2001年王家差点惹上的“剽窃官司”,王泽说,“父亲很难过,其实可以不必这样。”

  ■冯骥才称香港版《老夫子》是“克隆”

  1999年7月,冯骥才撰文《朋弟的“老夫子”与王泽的“老夫子”———钩沉于一位湮没漫画家》。朋弟原名冯棣,其《老夫子》与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齐名。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仍可买到他的《老夫子》。随着历史的变迁,朋弟的“老夫子”开始淡出人们视野,“朋弟”这个名字似乎也被中国漫画史遗忘。1983年,朋弟辞世。

  冯骥才在文中指出,香港“王泽版”《老夫子》在人物造型与性格设计上,甚至连名字,都搬用了天津朋弟独创的漫画人物。且香港作者“王泽”1926年生于天津,上世纪50年代曾在天津文化宫做美术干部,60年代到香港后才开始在报端发表题为“老夫子”的漫画故事。

  在冯骥才看来,王泽的老夫子已是当代老夫子,与朋弟的老夫子相隔半个世纪。“时代不同,生活不同,艺术的取材也不同。画中的社会批判性少了,生活幽默成分多了;内容上还增添很多现代生活的情趣与细节。在艺术上,朋弟漫画皆为早期的四联形式;而王泽多用六联。”是年9月,有媒体爆出“朋弟后代着手准备正式状告王泽”的消息。之后,此事便石沉大海。

  ■两位画家原本认识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冯骥才称,因为为朋弟“打抱不平”,得罪了原本“在美国很好的朋友”王泽。王泽也说:“我记得冯骥才。我们曾经有一段特别美丽的时光。其实,他可以直接找我谈。”王泽告诉记者,他曾专程携父亲拜访过冯骥才。“王老对朋弟老人的说法如何?”“他说知道。七八十岁的老人啊,你还要他怎样呢?”

  据冯骥才回忆,他曾问王泽的父亲:“您认不认识朋弟?”王家禧说:“认识、认识,很熟。”就此一句,王老随即回避了这个问题。据说打官司的传言出去后,王泽表示不理解,说“冯骥才和我的关系不错,为什么非要打这个官司。我宁愿这件事情不要发生。”

  问及“官司”的结局,朋弟孙子冯忌称,“想起来挺沉重的。开始不知道什么原因,有很多律师非常热心,后来又发生了变化。王泽也曾说过,会给朋弟出一本全集,但这事儿后来也没影儿了。有律师跟我说,这个官司不好打。抄袭、承袭不好界定,历史是法律覆盖不到的灰色区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