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处世》2023年18期:40年研究“一条鱼”
(2023-10-20 09:26:31)分类: 纸媒发表 |
40年研究“一条鱼”
赵盛基
我们吃到的每10条鲫鱼中,有7条都与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密不可分。因此,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鱼院士”。
1984年,研究生毕业的桂建芳通过答辩,进入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次年,29岁的他开始专注研究银鲫。当时,中国农产品市场逐渐开放,鲫鱼价格从每斤两三毛钱一下子涨到七八块钱,甚至近十块钱,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奢侈品。他默默地许下一个愿望:“要让每个中国老百姓都吃得起鱼。”
为了这个许诺,桂建芳行走全国的大江、大河、大湖的50多个采样点,行程数万公里,对4000多条鱼进行采样并研究,开拓出了一条培育银鲫的新技术。经过14年的努力,成功研究出了“中科3号”。与普通鲫鱼相比,“中科3号”生长速度提高了20%,出肉率提高了6%,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都有大幅提高。之后,又研究出了抗病能力更强的“中科5号”。
经过近40年的潜心研究,桂建芳的愿望实现了。据2021年统计,全国平均每人每周可以吃上一条0.9千克重的鱼,比建国初期一年的量还要多。至今,鱼已经成了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和营养品,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做出了贡献。
桂建芳研究的脚步并没有停止,继“中科3号”和“中科5号”之后,他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鲫鱼的小刺儿上。他说:“每条鲫鱼大约有80根小刺儿,我们称作‘肌间刺’,人们吃的时候挑刺儿很麻烦,很小心,弄不好,‘漏网之刺’还会扎着喉咙。因此,我们要培育出让人们不再挑刺儿的鱼。”经过与团队的密切合作,他做到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已经筛选出200条无肌间刺的银鲫,下一步即可大量繁殖。他乐呵呵地说:“这种鱼炖出的汤味道会更加鲜美,放心喝吧,不必担心被鱼刺卡着。”
记者采访时问桂建芳:“您吃过自己培育的无刺鱼吗?”他憨厚地笑笑说:“还没吃过。刚刚研究出200条,太宝贵了,舍不得。”虽然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乡音,但是听起来却是那样富有感染力,还不乏浓浓的情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