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字号”——汝州田家粉皮
汝州粉皮是汝州市的传统特产,始创于清道光二十年间的城关西街水坑沿田家有家,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汝州田家粉皮以其色泽嫩白透明,质薄如纸,韧强味鲜,营养丰富,利口消腻,食用方便而颇负盛名。且还性平且凉,食之具有清热解毒、益气明目之奇效。

汝州田家粉皮的由来及传承
粉皮一直是汝州的传统食品,清道光二十(公元1840年)年间,当时汝州城内西街水坑沿有个商贩叫田家有,远到南阳的社旗贩盐,曾见那里有人用杂豆制作“粉皮”,每斤八到九张,厚似烙饼,计斤称卖。食用时需要用沸水煮制,很不方便。田家有回来后改用绿豆淀粉制作,苦心探求,反复试做。他涮出的粉皮较之南阳社旗所做粉皮薄了许多,每斤约三十张左右,质地胜于杂豆。但食用时仍需开水泡发,不能现时食用。
至光绪年间,该制作工艺传至二代田九思之手。他继续探索改进,粉皮又薄了些,由原来的每斤三十张增至四十张,用温开水泡发即可食用,世人为之称道。
1929年前,粉皮制作工艺传至三代传人田清渠之手。岁月更递,传人几易,但田家传人追求粉皮生产工艺的改革与创新的志向不变,实践不断,苦苦求索。在田清渠的研制下,又做到每斤四十八张,技艺已达上乘,名声愈彰。
1942年,至第四代传人田新光、田新正兄弟之手,又研制到每斤五十多张。这时的“汝州粉皮”已远近闻名,形成了市场品牌,陕州、三门峡、西安的商贩赶牲口前来汝州驮购粉皮。
解放后,该工艺经田新光之手又进一步得到提高,达到了现在的每斤六十张的水平。
1985年至1987年先后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销中,得到众人好评,展销的粉皮被抢购一空。
汝州田家粉皮的制作工艺
汝州田家粉皮以优质绿豆为原料,纯手工艺水磨绿豆淀粉精制而成,其制作工艺考究,它薄如蝉翼,明若窗绫,洁如白璧。每张直径三十公分,每荮三十张,约半斤重。粉皮可长期存放,且不易变质,关键是食用方便,可立煮立食。食前先将干粉皮放入温水浸泡2~3分钟,待变柔软后撕成碎片,用牛、羊、猪、鸡、鸭、鹅等肉丝、肉片,均可搭配拌和,做成凉荤菜;或拌黄瓜、西红柿、芹菜等菜蔬,用芥末、麻酱、香油等为佐料,可配成荤素凉菜,味美可口。并具有下锅不粘,柔软可口,热吃凉拌均可的特点。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酸等多种元素,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益气润肺之功效。因此,一百多年来,汝州粉皮作为汝州传统特产的“新三宝”(粉皮、粉条、粉丝)而名闻遐尔,并且飘洋过海,登上了异国它乡的宴席。
今年64岁的田章拴是汝州粉皮生产工艺的第五代传人。在田章拴老人的引领下,参观了汝州粉皮生产的传统工艺。在磨房,我看到上等的绿豆经过温水浸泡(夏天一周,冬天半月)后鼓囊囊地胀着大肚子,躺在石磨上转悠,在石磨平缓的运行中,一粒粒豆子掉进磨眼,被磨成白色的糊状,再把这些糊状放进大罗或纱布做的晃单内过虑,过滤从出的豆渣可作饲料。过滤下来的粗淀粉沉在缸里,并同时放进引浆(酵子浆),它的作用是帮助淀粉沉淀。这时候再用二罗(细罗)过滤一遍。把飘浮在上面的稀浆(这是汝州浆面条最正宗的浆)舀出沉淀到最下面的就是做粉皮的原料——绿豆淀粉。
出磨房来到了粉皮晾晒场,只见偌大的场地上躺着上百块的卷箔,放眼望去,一张张水灵灵的洁白圆形粉皮排列有序地静卧其上,秋阳下粲然夺目,分外好看。田章拴老人告诉我,这些晾晒粉皮的卷箔是用干秫杆做成的,因为它有吸水和吐水的功能,你看着秫秆上很干燥,其实它还含有水分,把太阳晒干的粉皮连箔搬进屋内,没有了太阳的光照,秫秆箔吸纳的水又吐了出来,可以滋润粉皮不过于干燥,便于从秫杆箔上把粉皮揭下来。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制作粉皮的作坊,但见一座灶炉上坐着一口大锅,热气袅袅的锅内飘浮着一只铜锣旋子,身边分别放着一口大缸,两只木盆。一只盆内盛着绿豆淀粉,一只盆里和另一口缸内盛满了清水。涮粉皮的师傅站在大锅旁,眨眼间用勺子把淀粉舀进铜锣旋子内,然后双手抱着铜锣旋子在热水里旋转,时而倒转,时而正转,眨眼的功夫把旋子按进滚水里又旋了出来。汁状的淀粉在美丽的旋转中慢慢摊开,似巧妇摊圆的煎饼,像嫦娥的衣袖拂拭的一轮圆月,粉皮在其铜旋子内成型了。突然,“啪”一声,水花飞溅,铜锣旋子抛入身边的清水缸内进入冷却,而另一只铜锣旋子内又舀上了适量的淀粉旋转起来了。我看那涮粉皮的师傅在高温的灼烤下,汗流滚滚。清水缸边站着一个年逾八旬的老奶奶,在铜锣旋子短暂的冷却后,她双手伸进水淹的铜锣旋子内,十分利索地揭起粉皮,像水中捞月一样,她的巧手一动就捞出了一轮明月,然后轻轻向身边一抡,“月亮”便准确无误地落入清水盆内,一轮又一轮,飞快地飘……。水盆旁站着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奶奶,把双手伸进清水盆内捞出粉皮托着旋转数圈,然后准确无误地摊在抹了油的秫杆箔上,那粉皮上梢有的漏洞也被她的巧手及时修补好了。只见涮粉皮、揭粉皮、摊粉皮的三个师傅动作利索,配合默契,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流水作业线。涮粉皮的师傅出手如闪电,回手似流星。一只木勺在淀粉内轻轻一点,定量的淀粉便落入铜锣旋子内。常年的劳作训练,他的勺子像天平一样地准确,舀进的淀粉刚好在铜锣旋子内涮成一张不大不小、重量相等、厚薄一致的粉皮。再看那揭粉皮的老奶奶像仙女巧手弄月一样,一轮轮的“月亮”被她从水中的天幕上“刺拉”一声揭掉,轻飘飘地抛入水盆。而那摊粉皮的老奶奶,双手飞快地从水中捞出一轮轮失落的“月亮”,像宝贝似的托在手里,并在手中翻上弄上,旋转起舞,不经意间白鹤晾翅般飘落到了秫杆箔上……
田家粉皮生产工艺历经一百多年钻研探索,五代人的相继真传,始得上乘手艺,其制作秘诀是:“七分旋,八分揭,九分摊,十分搬。”即“铜旋快慢看水温,溜边揭起能囫囵;收补窟窿摊圆整,水油刷晒看阴晴。”只有这样,才能涮成一张不大不小、重量相等、厚薄一致的粉皮。舍此外,难得上品。
到汝州的客人佳宾常为未能吃到这道美肴而遗憾;汝州人更是珍爱这道名菜,把它作为招待客人朋友必不可少的一道至高无上的名菜。汝州粉皮可长期存放,且不易变质,关键是食用方便,若客人突然惠临,可立食立就。食用时,先将干粉皮放入温水浸泡2-3分钟,待变柔软后撕成碎片,用牛、羊、猪、鸡、鸭、鹅等肉丝、肉片,均可搭配拌和,做成凉荤菜;或拌黄瓜、西红柿、芹菜等菜蔬,用芥末、麻酱、香油等为佐料,成为凉素菜。尤其是朋友或客人不约而到,可立马用粉皮做成盘菜上桌。好马配好鞍,粉皮配佳酿,既不失大雅,又可立马解急,让亲朋好友畅饮。岁月疯长,食俗多变。一百多年过去了,汝州粉皮的传统手工工艺不变,独特的风味不变;精工细作的程度不变,故声誉日盛。有缘到汝州者,必多购粉皮携带,以壮行色。汝州人不仅用它招待好友宾朋,而且还把它作为馈赠亲朋、探访好友的奢侈品。久而久之,极负盛名的汝州粉皮被汝州人作为深厚情谊的像征,似乎只有把这一特产馈赠给亲朋好友才能表达其敬意,而接受馈赠的探访人,好像独有汝州粉皮才能表达汝州人的一颗真心。
如今汝州粉皮已成为汝州传统特产的“新三宝”(粉皮、粉条、粉丝)之冠,而名闻遐尔,并且飘洋过海,登上了异国它乡的宴席,“中国汝州”的名字在他们品嚼这道美味佳肴的同时,也被镌刻在了心里。

凉拌汝州粉皮做法:
制作材料:
主料: 粉皮150克;
调料: 醋5克 辣椒油10克 盐2克
制作工艺:
1. 将汝州干粉皮洗净,用温水泡软,切成丝条状,装盘中备用;
2. 将醋、辣椒油、盐调成汁浇在粉皮上,食用时拌匀即可。
工艺提示:汝州粉皮既可单独食用,又可以同熟肉制品拌在一起食用,其味更加鲜香,若与熟鸡丝拌合,即成“鸡丝粉皮”。若与熟牛肉拌合,就成牛肉粉皮等。其调料也可根据不同人的口味进行调配,如蒜汁、麻辣汁、姜汁等。
菜品口感:菜品色白,鲜辣可口。若与熟肉食品相配,味道更佳。
食谱营养:粉皮:粉皮主要营养成分为碳水化合物,还含有少量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柔润嫩滑、口感筋道等特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