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工艺(开封市)
汴绣起源于宋代,当时叫做宫廷绣。因开封古时称汴梁,所以就有了汴绣之称。汴绣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五大名绣。
汴绣在继承“宋绣”针法发展而来。在宋代东京,绣品非常盛行,不仅帝王妃嫔贵族官僚,爱在官服礼服装饰品上刺上锦绣,平民百姓也用它点缀婚丧嫁娶之衣。
汴绣工艺的历史起源
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开始了养蚕、缫丝了。随着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据中国史书《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服装“衣画裳绣”的装饰,可见中国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品已经广为流行了。
据记载:北宋时期已有“文绣院”。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都为刺绣精品。据《东京梦华录》载,“珠帘绣额,灯光晃耀”、“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宋代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水平,据明代屠龙《画笺》所载,“宋之闺绣画……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文绣院”主要绣品有绣画、绣额、珠帘、绣伞、绣毯以及皇室用的御袍、龙旗等,具有工艺精细、生动逼真等特点。当时民间刺绣也很盛行,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绣品交易市场,“近佛殿占两廊皆绣姑卖绣作”。饭庄酒楼也是“珠帘绣额,灯光晃耀”,到处是“彩楼相对”、“绣帘相招”、“锦绣交辉”的景象。
《宋会要辑稿》曾记载了宋代官府开设“文绣院”的史实。当时“文绣院”中的300名绣工,都是从民间选拔的刺绣高手,她们的任务是绣制龙袍、凤衣、龙凤日月旗、朝服等各种衣物装饰,是专为皇族服务的刺秀艺人。
汴绣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和《百骏图》、《五牛图》、《八十七神仙卷》等。《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将700多个不同形态的人物、20多只破浪行驶的船舶、90多头牲畜、500多座古代建筑,维妙维肖地体现在绣制品上,使绣品上的人物、动物、建筑物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浓厚的民间色彩。

汴绣多以人物风景擅长,其色彩搭配较其他绣种明快,奔放。而且在透明上常采用夸张的手法,且层次错落有致,跨度较大,其针法细腻,构图新颖在明暗接序上仍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宋之闺秀书,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必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交书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北宋灭亡后,汴绣遭劫一蹶不振。
汴绣工艺特征
刺绣的基本针法,全国各地大致相似,只是有些名称不同而己。除基本针法外,各地因条件不同发展了自己的特色。在形成独特的传统和艺术风格的过程中,针法的发展和动用起了显著作用。
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汴绣针法仅有十几种;
1958年,针法已发展二十几种;1982年总结出新老针法36种。进入20世纪90年代,汴绣的针法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了针法的创新研究,使汴绣在竞争中标新立异。
部分汴绣传统针法及借鉴针法:双面绣、洒线绣、反枪绣、辫子股绣、盘金绣、盘银绣、蓆篾绣、打籽绣、编绣、发绣、小乱针绣、大乱针绣、滾针绣、垫绣,以及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等等。
现今汴绣针法共二十九种,其中继承传统针法十四种,学习借鉴苏绣、湘绣针法五种,创新针法十种,这十种依次如下:蒙针绣、悠针、云针绣、双合针绣、羊毛绣、席蔑绣、包针绣、锁边绣、麦子绣、接针绣。
汴绣绣品的风格
汴绣在北宋时期己与书画结合,有书法、山水、花鸟、楼阁、人物等题材;解放后,汴绣继承了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尤其善于绣制古代名作、历史长卷作品。针法运用恰到好处:
①绒彩夺目,较画更佳,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百骏图》、《簪花仕女图》、《五牛图》、《夜宴图》等。
②绣制的花卉特别是《洛阳牡丹》,针线细密,不露边缝,严整富丽,雍容华贵,形态娇而不冶,色彩艳而不俗。
③绣出的花草鸟虫采用虚实相结合,针法细腻,色彩鲜艳,装饰效果强烈。
④中国画多以表现中国古今国画大师的小型作品,尤以中国现代国画大师的作品为主,如齐白石、徐悲鸿、范曾、王成喜等大师的作品,绣品既忠实于原作品不失大师们的风格,又表现出汗绣的艺术特点。
⑤人物绣像作品多以形象、神态准确、层次质感实出,达到深厚持重,反应物像的效果。
汴绣工艺的发展
为了继承宋代闺绣这一传统工艺,开封汴绣厂子 1954
年成立。建厂后,新老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寻踪探微,博采众家之长,反复试验,在传统的以平针为主的技艺之上,又创新了散针、乱针、滚针、水纹蒙针等几十种针法。多种针法的交替使用,不仅能把阴阳远近一一表现出来,而且富有立体感。汴绣针法既擅长于刺绣花乌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创作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更是细致传神。此外,汴绣除刺绣之外,还有单面绣、双面绣、三异绣及大量机绣产品,品种繁多,题材广泛。汴绣作品既旦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具有粤绣明快豪放的特点。
1959年汴绣《清明上河图》绣成,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陈列任人民大会堂,它以针代笔,使这幅宏伟浩繁的历史风俗画卷形象逼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作品展览时,中外客人无不叹服。
《清明上河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构图法,兼工代写,着色淡雅,画面紧凑,有张有驰,以独特概括的手法,真实地描绘了北宋鼎盛时期京都(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汴绣采用独特多变的蒙针、滚针、反枪、拉练等十几种针法,使画面更加古朴典雅,栩栩如生,立体壮观,汴绣清明上河图作为珍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纽约博物馆、大英历史博物馆等收藏。
近年来,汴绣工艺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精品迭出,如《清明上河图》、《百骏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绣品均为国家收藏或被国外收藏家重金购去。汴绣曾多次荣获省“优质奖”、“百花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现在,《清明上河图》成了汴锈的传统和名牌产品,常产常销,势头不减。中国刺绣网生产基地融汇开封著名汴绣艺人和老工艺美术家,在继承传统汴绣优点的前提下推陈出新,敢于开拓。使得一幅幅精美的刺绣艺术品走出中原,走向世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在法国、日本、瑞士、香港等世界许多地方,都能领略中国刺绣网汴绣作品的工艺之妙。它古朴典雅的风格,精妙绝伦的绣艺伴随着这些传世之作成为我国工艺品中的艺术精品。

汴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虹桥片断
《清明上河图》图纵24.8厘米,横528厘米,作者为北宋宫廷翰林著名画家张择端,东武人,擅画舟、车、市、桥,此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构图法,兼工代写,着色淡雅,画面紧凑,有张有驰,以独特概括的手法,真实地描绘了北宋鼎盛时期京都(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画面共分三段,首段描绘市郊景色,中段以加虹桥为中心场景,末段描写东角子门进入市区,汴绣采用独特多变的蒙针、滚针、反枪、拉练等十几种针法,使画面更加古朴典雅,栩栩如生,立体壮观,此图作为珍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沈阳博物院,香港宋城等收藏。

汴绣:吴道子的《百骏图》
《百骏图》纵31.5厘米,横218厘米,作者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清代康熙、
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家。其画法参酌中西而融会贯通,擅长写人物花鸟、走兽,皆奕奕传神,尤工画马。《百骏图》为郎世宁生平杰作,百卧立奔驰、互噬、添驹、涉渡形态万千、神妙逼真,1915年参加美国巴拿来马万国博览会获金获。乡绣品采用乱针绣、平针绣、蒙针绣等针法,采用虚绣与实绣相结合的手法,使绣品质感增强,较画更佳,为汴绣精品。

汴绣:唐代韩的《五牛图》
《五牛图》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作者为唐代韩,字太中,陕西西安人,擅画人物及农村风俗景物,写牛、羊驴等走兽,神态生动,尤以画牛“曲尽其妙”。此图笔墨雄健,形态各别,表现出“昂其者、耸立者、络首者,凡五神气溢出如生,眼睛夸大炯炯有神,达到神形兼备和艺术境界,为元代赵孟收藏,199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藏于西苑(中南海),在战乱中辗转海外,1950年以后由中国政府重金收回,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绣品采用平针绣,悠针绣等针法,套线均匀,绣面色泽光亮,立体感强,使五牛有呼之欲出之感。

汴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纵24厘米,横229厘米。作者为宋代武宗元(吴道子),此图采用白描粉本(画稿),八十七神仙各俱风采,雍容华妙,比例相称,冠带环佩,旌幡明器,行云栏杆,动作变化,无一懈笔,线条流畅如若临风,诸神丰满庄重,若有向前缓缓流动之感,大有画圣吴道子画风,后为徐悲鸿收藏,失而复得,现为国家收藏。绣品根据白描画法色彩上采用不着套线深浅得宜,绣法用滚针绣、云针绣、拉练绣等针法。绣面洁净古雅,为汴绣精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