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夹弦(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2007-06-13 16:54:40)
标签:

二夹弦

睢县

睢州

阎庄村

丘井村

田爱云

分类: 魅力河南

二夹弦(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是流行于鲁西南、豫东、皖北一带的戏曲剧种,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用以拉奏而得名。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夹弦(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二夹弦历史

 

  关于二夹弦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清朝嘉庆年间,山东濮州有一姓明的秀才,虽然家境贫困,但他酷爱诗歌,精通韵律,一日,他听到女儿纺花时哼唱的小调与纺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美妙悦耳,十分动听,于是便把谱子记录下来,教女儿唱。因遭天旱,他们父女俩南下逃荒,沿途唱着他编的小调乞讨,所到之处都很受欢迎。这就是最初的纺棉小调。后来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础上,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逐步形成今天的二夹弦。曾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

 

  睢县是河南省最早传入二夹弦这一剧种的。睢县二夹弦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后台乡阎庄村二夹弦剧团,另一支是尤吉屯乡丘井村,其中后台乡阎庄村二夹弦玩会班由韩宝印创建于1895年,尤吉屯乡丘井村玩会班则成立于1900年。

 

    韩宝印对二夹弦情有独钟,无论是生、旦、净、末、丑,还是拉弦无所不能,韩宝印家境贫寒,以走村串乡演艺为生。 

 

  阎庄人韩祖兴(1919年生,已故)7岁学艺于韩宝印,学习了二夹弦的全部精华,继承了许多传统唱腔和剧目,有50多部戏至今仍在传唱,并做了许多增补益善工作,使得二夹弦在民间更受欢迎。韩祖兴与彭素鸾结婚后,又教会了彭素鸾二夹弦,他们边继承、边发展、边收徒,成立了阎庄二夹弦剧团,二夹弦得以在睢县及周边地区流传。

 

  另一支睢县尤吉屯乡丘井村玩班会,由该村张玉春、陈化玉创办于清朝宣统年间(1900年),距今也有百余年历史。

 

  据二夹弦老艺人郭振东讲,陈化玉家庭很穷,从小跟随父亲在河北、山东一带要饭,在当地拜师学艺,学会了二夹弦剧种的各种行当,后回家乡创办了丘井戏曲玩会班,其所收弟子有开封第一任二夹弦剧团团长李学义,以及连孝志、连普备等。1958年,山东菏泽二夹弦剧团来睢县演出期间,该团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黄云芝(艺名小白鞋)亲自到陈化玉家拜访,称其为老师。

 

  1958年,睢县政府在阎庄、丘井两个二夹弦玩会班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睢县二夹弦剧团,配备了音乐唱腔设计人员,并举办了数期戏曲培训班。“文革”期间,为破“四旧”,原来的曲目全部不让唱,剧团基本停止了演出活动,至1968年,睢县二夹弦剧团被撤销,演员全部回家,由政府主办的二夹弦剧团至此寿终正寝。

 

    1970年,在艺人韩祖兴、彭素鸾、马义生、张新正等人的组织下,重新组建了睢县后台乡阎庄村二夹弦剧团,并保留了大量传统剧目,继承了二夹弦的优秀声腔,培养了一批二夹弦的传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睢县又成立了河堤乡二夹弦剧团,使得二夹弦剧种得以壮大和生存。 

 

二夹弦的艺术风格

 

    二夹弦的剧目多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农村题材较多,乡土气息浓厚。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亮丽、委婉、甜美、抒情,戏迷们喜欢称二夹弦唱腔为“半碗蜜”。它音域宽广,音调上翻,大口吐字,小嗓拖腔,情趣盎然,表现力强,戏迷易学,好唱段很快流行。它是黄河豫东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戏曲艺术奇葩,为城乡群众所喜闻乐见。

 

    二夹弦的传统剧目多以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如《三拉房》、《杨二舍化缘》、《换亲》等。唱腔流畅明快,古朴而委婉。早期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胡、京胡、柳叶琴,后来陆续增加了笛、笙、板胡、二胡、三弦、月琴、扬琴、琵琶等。善以地方戏曲音乐作为表演内容的民间鼓吹乐艺人,常把《两夹弦》的唱腔用唢呐演奏而受到该地区群众的喜爱。

 

    二夹弦戏剧很有特色,戏班是家族式的“子弟”班。艺人们同病相怜,患难与共,合作很好。艺人多是一专多能,演员能演几个行当的角色,伴奏人员能身兼多职。行当上虽发展到“六门十二行”,但主要的是小生、小旦的戏,红脸的戏也不少,小丑的重头戏不多,花面也不多,多由红脸兼唱。

 

二夹弦剧目

 

    二夹弦有《王莽篡朝》、《贺后骂殿》、《三拉房》、《孟姜女》等50多种传统剧目,剧目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且农村题材居多,乡土味很浓。二夹弦唱腔是在“纺纱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演唱技法上以大本嗓子吐字(唱词)假声拖腔。即句尾用鼻音和胸音的有机结合,模仿手工纺车音色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真假声频繁交替的二夹弦声腔特色。而亳州二夹弦在解放后向外学习中既吸收山东“二夹弦”清新柔美的旋律,又采取河南“二夹弦”高亢明快的节奏,渐渐形成了自己刚柔相济的特色。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夹弦(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睢县二夹弦现状

 

    60年代曾在省内许多城市演出,还在山东、河南、江苏等省的城市引起强烈反响。现在却仅仅在豫鲁皖苏交界地区还有零星演出,专业剧团却在上世纪戏曲最不景气的时候关闭了,属濒危剧种。

 

    睢县后台乡阎庄村88岁的老艺人彭素鸾为在世二夹弦最早传承人。当睢县文化馆馆长张祖营和党支部书记张慎芝来到这个离县城30多公里的偏辟村庄时,彭素鸾老人热情地从院里迎了出来,老人88岁高龄身板依然硬朗,走路有劲,脚下有根。其儿媳打趣地说:“唱了一辈子戏,落了个好身体。”

 

  据88岁的老艺人彭素鸾回忆,现在的“睢州二夹弦剧团”是河南省唯一一家民间传统业余剧团,虽春、冬季节依然活跃在各种庙会和活动中,但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对戏曲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二夹弦的演出也愈来愈少。

 

    彭素鸾老人说,她是结婚后才跟丈夫韩祖兴学唱戏的。当时她已二十五六岁,但天资聪颖,只要听丈夫唱两遍就能学会,加上她知道自己学戏晚,所以学起来很用心,每天都刻苦练习。后来跟着剧团演出,边学边演,不到几年就把几十个剧目全部掌握,且边演出边收徒

 

    “我们这儿唱二夹弦的都是我和老伴教的。”彭素鸾老人说,她这一辈子收了七八十个徒弟。开封二夹弦剧团第一任乐队指挥马培功就是她的徒弟。

 

    彭素鸾老人回忆说,她当时领着一班徒弟走乡串村演出很不容易,往往是晚上唱戏,第二天早上要点馒头充饥,上午抽空排戏,快到中午时赶紧到村庄上唱一阵好讨点口粮。她的徒弟都是这样教出来的。

 

    老人说,她70多岁还登台唱着戏呢。几十年里,她领着徒弟到过淮阳、石家庄、杞县、山东曹县、原阳、叶县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很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曾用这样的话来赞美其唱腔的优美:“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 

 

  现在的“睢州二夹弦剧团”是河南省唯一一家民间传统业余剧团,春、冬季节依然活跃在各种庙会和活动中。 “睢州二夹弦剧团”就是后台乡阎庄村二夹弦剧团。据团长韩战军介绍,现在的睢州二夹弦剧团有20多名演员,且女多男少。由于收入不太可观,每年都有一两个出去打工不回来的,也有跟着唢呐班唱戏的,人员是逐年减少,年轻人学唱二夹弦的也很少。

 

    韩战军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众多原因的影响,全国仅有的几个二夹弦剧团都相继消失。由于老艺人的去世和转行,许多剧目、曲牌无人继承,无人整理,造成了剧目、曲牌甚至板式的湮灭,他再过10多年也出不去了,下面再没传承人,如果没有上级部门的支持,二夹弦剧种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开封二夹弦现状

 

  1953年,东明县(今属山东,当时隶属河南开封)一个二夹弦剧团巡回演出时,遇到了一个每天背着书包来看戏的女孩,随后将她招进了剧团。当时可能没人想到,五十年后,当二夹弦陷入濒危境地时,这个小姑娘承担起了延续这个剧种的使命。这个小姑娘就是如今的国家二级演员、“二夹弦杰出传承人”田爱云。

 

    开封市二夹弦剧团自1984停办后,二夹弦在正规舞台上就消失了。为了抢救该稀有濒危剧种,二夹弦表演艺术家田爱云卖了房产多方筹措在通许县创办了二夹弦戏校,目前已经培养40多名学生。

 

    2004年6月田爱云在二夹弦戏校的基础上,恢复组建了开封市二夹弦实验剧团,到各地演出,2005年下半年,开封二夹弦剧团正式成立,成为国内唯一的二夹弦剧团。

 

  2005年8月13日下午,刚刚成立的开封二夹弦剧团在郑州英协剧院参加了“周末大戏台”的专场演出,田爱云、赵文玲等二夹弦表演艺术家和团里的青年演员表演了《墙头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货郎翻箱》、《待命出征》等戏的精彩选段,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可是在舞台上“无所不能”的艺术家们现在却为剧团正常运营所需的资金犯了难,为演职人员的生计天天发愁,为剧团找不到一个“窝”而落泪。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夹弦(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开封市二夹弦剧团是在团长田爱云创办的戏校的基础上刚刚成立的,以前为了戏校田爱云就没少作难,如今学生毕业了,剧团成立了,没想到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田爱云掰着指头说着剧团的一系列困难。没有固定的团址,都是借的租的地方,像打游击似的,几天换一个地方。成立剧团首先要有灯光、音响、服装、器乐等,还要置办布景、道具,又要一大笔开支。一个剧团几十口子要吃饭过日子,请老师、名演员还要给报酬。谈着谈着,田爱云忍不住流泪了。

 

  田爱云说,以前办戏校经济就很困难,家里的房子都卖了,还借了不少债,好在学生们多少还交点学费。现在学生毕业了,成立剧团了,要管他们的吃住,有演出了还要多少给点补助。剧团要正常运转,一个月再节约也得两万块钱。因为没有政府拨款,也没有企业赞助,需要靠演出来挣。在基层演出,虽然一天两三场戏,但是戏价太低,除去费用基本上不剩下什么了。因为剧团运营困难,学生们也有点动摇了。有一些学生的家长动员孩子出去打工,打工一个月也能挣几百块钱呢。看不到希望,感觉没奔头,有点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二夹弦属于稀有濒危剧种,现在已被列入了文化遗产抢救的重点项目,但这并不能改变二夹弦剧团面临的“钱紧”窘境。干了一辈子二夹弦的田爱云不忍心让二夹弦在自己手里消亡,如果那样就太对不起老祖宗了。她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还在舞台上挑大梁。没办法,她要是不演,剧团演出的机会就更少了。

 

  田爱云说:我知道现在文化要产业化了,要走市场,但现在剧团刚开张,正是需要拉一把的时候。如果政府或者有实力的企业家帮助找个团址、注入点资金,这个团就会上去,不然就有可能垮掉。我的劲头儿很大,但光有精神是不行的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