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这个《孙悟空大战牛魔王》比起动画片来,可谓是文化的氛围就凸现出来了
皮影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演员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贴近幕布熟练地操纵皮人活动,并有说唱、乐队伴之,有声有色地表演剧情故事。尤其表演民间神话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变幻莫测,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爱观众喜爱,尤其是儿童百看不厌。

“演职员”们准备就绪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艺人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本地区传统的唱腔外,还有自己的独创。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或者叫它为文化生活的轻骑兵。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幽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但是,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全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灵宝皮影戏
河南灵宝道情皮影的产生可追溯到明代,已在当地热热闹闹地唱了几百年了。起初,它由当地官宦人家或秀才、举人自拉自唱,后来流传到民间,遂出现道情艺人和唱板。历代艺人不断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后来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艺术形式,并借鉴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使原来的说唱道情逐渐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
道情音乐生动独特、表演风格细腻中略带粗犷,其鲜明的特色与艺人所使用的乐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情的传统乐器主要有四弦、玉箫、月琴、鱼鼓、简板、手板、碰钟等组成,据说这是传说中八仙人物所用的器物。后来,道情乐器在其后的发展中有了一些变化,月琴为三弦所代替,玉箫为曲笛所换用,还加了二胡等弦乐器,但四弦、鱼鼓、简板等特色乐器依然保留,其演奏风格始终未曾改变。道情皮影戏的唱腔总分为官调(喜调)和梅调(哀调)两种。除了曲笛外,所有演奏者都是演唱者。道情演唱鲜明的特点就是每唱一句或一段后的众人齐声合唱,且每种腔调都有富于变化的板式,以便适应各种人物及剧情的需要。
在灵宝,因为皮影艺人大部分演唱的都是道家始祖老子的故事,所以灵宝人尊敬地称之为道情,称皮影艺人为道情先生。村里或族中每遇大事,必请道情先生到场。道情先生演唱得有板有眼,群众听得聚精会神,绝无嘈杂之音。后来,道情又添加了皮影、木偶等道具进行表演唱,使其形式越发多姿多彩。
灵宝皮影则兼收并蓄,在汲取各地传统皮影艺术精华的同时,又突出地方特色,使得灵宝皮影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乏。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据灵宝市文化部门的同志介绍,灵宝道情皮影过去曾演出的剧目达100余部,建国后也有50余部,文革后至今,根据现代生活和发展的需要,灵宝皮影剧团团长索辛酉对这些剧目进行了整理,除保留原有的传统剧目外,又新近增添了反映现代生活的喜剧《三怕妻》、《争丈夫》等剧种。灵宝道情皮影另一特色在于,其题材以宣扬道教精义为主,其中八仙人物故事是其重点题材,特别是韩湘子的戏是演出中不可缺少的常备剧目。正如老艺人们所说:打纸扎离不开糨子,唱道情少不了湘子。正是因为洋溢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多年来,道情皮影深受老百姓欢迎。除了八仙故事,便是古代二十四孝方面的内容,其代表剧目有《郭举埋儿》、《女中孝》,另外还有一些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小戏,艺人们称之为笑话戏;,经常上演的有《小货郎翻箱》、《吃油馍》、《小二姐做梦》。
文革中,道情皮影曾一度中断表演。改革开放后,一些艺人逐渐恢复活力,开始参加各种演出。1988年,法国友人专程到灵宝考察,对道情皮影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6年,索辛酉等人第一次走出国门,应邀到法国巴黎进行3个月的演出,为祖国的民族艺术赢得了声誉。上世纪90年代以来,灵宝道情皮影艺人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交流,先后参加了五台山国际旅游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河南省首届曲艺节。2003年国庆节,灵宝道情皮影艺人应邀到郑州市邙山黄河民俗风景区进行了1个月的演出。今年春节,河南电视台对道情皮影艺人进行了专访。1993年,索辛酉被河南省授予民间皮影艺术家称号。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灵宝道情皮影和其他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艺人们逐渐衰老,年轻人纷纷出走,无论从艺人数量上,还是从演出场次上,都无法与兴旺时期相提并论。
绝不能让道情皮影成为隐藏在百科全书中的一个词条或者民俗纪录片中一闪而过的镜头--这是灵宝文化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呐喊。为了保护和继承灵宝民间艺术,灵宝文化部门曾在1979年、1985年先后两次对道情皮影的音乐、剧目进行了抢救性的录制,2003年,灵宝市文化局精心将道情皮影的渊源、变迁、艺人现状等情况制成了光碟,并准备向国家申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争取专项资金扶持……
掌中千秋史,驱使百万兵。斑驳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温暖的灯影、慷慨激越的锣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皮影……仿佛是遗落在人间的童话,这一方小小的舞台,承载了一代代皮影艺人的理想,也曾无数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由衷希望:道情皮影艺术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古老的皮影戏不再只是人们儿时的记忆。

对于颜色的搭配和涂抹,是个耐力活

给这些“演员”插上“腿”,就会使他们神龙活现

看,刚雕刻好的这晶莹剔透的皮影,哪能看出是用牛皮做得?

灵宝道情皮影戏最主要的也是做唱合一

最早的乐器伴奏“八仙”因人手不够,现就用早年的音乐录音带来伴奏了

在墙根这个被冷落一边挂着辣椒的就是放映皮影的幕布和桌子了

虽然玩了一辈子皮影的绝活,还被说成是民俗艺术家,可老人的家却依然贫瘠
信阳皮影戏
信阳罗山皮影戏因其浓郁的本地特色,而被称为豫南皮影戏;东部潢川、固始、淮滨、息县、商城5县语言接近中州语系,演唱、道白自成特点,称之为东路皮影;西部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接近湖广语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被称之为西路皮影。信阳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制作加工后,呈透明状,彩绘各种人物、动物图像,由操纵杆操纵。表演时,利用灯光或月光照射皮影,影像显现在面帐上。影子的活动由演员操纵完成,边操纵边配音,有乐队伴奏。
信阳皮影最具代表的是罗山皮影,因其对光源、布景、曲目、影人作过挖掘整理,而在豫南地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影人曾远销美国等国家,被誉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皮影戏,在信阳又称“皮摔”,全市各县(区)均有表演班社,传入本地到今已有400余年,也是信阳流传最广的剧种之一。
信阳皮影的影人是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其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市),宽3尺(市)的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杆支撑。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仅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且还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因此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也使得它更接近演出的群众。
信阳皮影使用的是豫南方言俚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953年和1957年,罗山县和平桥区(原信阳县)代表信阳市(原信阳地区)赴省参加省民间文艺调演并获奖。1986年信阳地区皮影调演在罗山县举行,其中罗山陈光辉等九人创作演出的《八仙闹海》、《访山东》由河南省电视台录制并播放。期间信阳市(原信阳地区)文化局整理的豫南皮影戏音乐全部编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1991年后,罗山皮影艺人与台湾同行进行了交流,由于其“影人”制作精美,被认为是“美妙的工艺品”因而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截止目前,全区计有“箱”240担。从艺人员2000余人。
罗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纯华说,罗山县皮影戏的表演,与其他地方戏的表演大不相同。几百年来,沿袭至今,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员拿影子的基本功。“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方纯华说,影子的拿法很有学问,讲究技巧,它需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皮影作为一种颇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艺术,就是因为它贴近生活,皮影戏班子多是农民,他们农闲时外出演出,农忙时不误回家种田,十分方便。“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形容的就是皮影独特的特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