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罢《我们仨》

(2023-05-03 20:16:58)
标签:

杨绛

我们仨

分类: 读书

  阴郁的林间小道,浓雾弥漫,前路不明,这环境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读罢杨绛先生的小说《我们仨》第二部,低落甚至绝望久难平复。杨先生把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生病直至离去的那段痛苦回忆,写成梦境中的情景,亦真亦幻,刻骨铭心。

  每日白天,杨先生沿着古驿道,来到泊于河岸的木船上,船上躺着疲惫至极、甚至连眼睛都无力睁开的钱先生。杨先生陪着丈夫,或默不作声,或说说女儿,夕阳西下时不得不独自回到附近客栈。日复一日,木船渐行渐远,船上的钱先生也日渐虚弱,但杨先生坚持一程又一程地送。直至有一天,钱先生连人带船化作顺流而去的黑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每日夜晚,杨先生入梦后,灵魂出窍,来到她放心不下的女儿身边,默默看着女儿为工作而劳碌的瘦弱身躯,后来亲眼见到女儿住院、病情恶化,直至离去。

  两位至亲的离开,让杨先生觉得以前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第二部抒发的离别之情太过沉重,时而揪心、时而忧虑,让我沉迷于那种伤痛中,久久不能自拔。好在紧接着翻开了第三部,情绪也随着凝练与纪实的文字稍事缓和。

  杨先生在这部分中,用写实的手法,呈现60多年间一家人的相依相扶与悲欢离合,既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从中可窥探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又散发着许多人生智慧,让人们在众生喧哗的当代,守住一份宁静与怡然。

  书中写道这样一段对话:杨先生产后住院期间,钱先生前去探望时,羞愧地说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先生说“不要紧,我会洗”;钱先生又说,把台灯砸了,杨先生答道“不要紧,我会修”。

  语言虽短,但安慰深长。遇到棘手事,不慌不忙,不疾不徐,实在难得。自己亟待修心。

  对家人的团聚,他们最为看重。杨先生写道,钱先生虽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对身处炎凉的世态,可能很多人不愿提起或细说,但他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钱先生与世无争,还不免遭人嫉妒甚至忌恨,杨先生很忧虑,但钱先生泰然处之,还安慰她“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随心”。

  在对人待事上,“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全书尾声,杨先生借用白居易的诗句不由感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个中含义,见仁见智,只愿自己能抓住眼前与当下,不至将来后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