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谈美

朱光潜

分类: 读书
  这大抵是我第一次细细欣赏窗外的柳叶。重阳日,青郁葱茏,鸟鸣其间,似轻盈的碧发;霜降时,几近澄黄,风雨飘摇,如金色的弯眉;小雪到,几许败叶,挂于枝头,像凌寒的枯蝶。  由盛而衰,皆是风景,各有其美。然而往常只顾匆匆,无暇也无意欣赏身边之美、“附近”之瑰,便觉不出其中的趣味来,生活也似乎变得乏味了。  幸而近期捧起朱光潜先生的专著《谈美》,才意识到“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
(2023-05-03 20:16)
标签:

杨绛

我们仨

分类: 读书

  阴郁的林间小道,浓雾弥漫,前路不明,这环境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读罢杨绛先生的小说《我们仨》第二部,低落甚至绝望久难平复。杨先生把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生病直至离去的那段痛苦回忆,写成梦境中的情景,亦真亦幻,刻骨铭心。

 

(2022-06-08 08:52)

  年近不惑,却总觉得像个孩童,心神很容易被外物左右,虽然大多时候平静温和,但不知何时,哪根神经被触碰了,怒火就像夹杂着岩浆一般,从愤懑的火山喷出。平静后,又觉得“少不经事”,没能凝神定力,虽有知识但乏智慧,沦为情绪的囚徒。
  最近翻到黑塞的《悉达多》,主人公悉达多探寻生命本源的历程给我些许触动,优美而深刻的文字更让我热血沸腾。
  悉达多出身高贵、生活富足,年少时期,面对家人朋友的关爱,他却“灵魂不安、心灵不宁”,认为身边“一切都是欺骗,都散发着恶臭、谎言的恶臭,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标签:

万历十五年

明朝

分类: 读书
  合上黄仁宇先生的专著《万历十五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
  万历皇帝表面怠惰,其实苦闷叛逆而又令人怜悯;张居正胸怀大志、力挽狂澜,但却任人唯亲;申时行信奉中庸、左右逢源,可依然鞠躬尽瘁;海瑞清廉耿直,却也有鬼灵精怪的一面;戚继光秉性刚烈、屡立战功,但深谙委曲求全的“为官之道”;李贽一心想冲破体制与传统束缚,但多少有些清高和自私。
  书中人物,脾性品格不同,人生经历迥异,但其殊途同归,结局皆为悲剧。这不由得让人以阅读小说的轻松心态,去对这些悲剧背后的缘由加以理性思考。
  作者认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
标签:

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

电视文化

新闻节目

文化

分类: 读书

http://s5/middle/550fcb4agb0842f865744&690

 

  童年已逝,成年未满,是我刚刚读完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之后的第一感受。

  这位已经离世8年的媒体文化批评家,用一本泛着墨香的书,向读者警示他观察到的危险现象——“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119页)

  作者并没有通过美国文化研究者惯用的定量研究方法,细数电视对儿童及其成长的种种负面影响。而是在大量关于童年及其发展变化的文献和实例中,提炼出关于“电子媒介的兴盛使童年正在或已经消逝”的理论。

  这一研究关注的不仅仅是儿童,更是成人和电视文化盛行的社会。全书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对现实的关照和对技术的反省:电视把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转变成了娱乐的形式,并使我们不必区分儿童和成人,因为电视的本性是使智力趋向单一化。

  这本书所说的儿童或童年,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而是一种社会产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