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行路·观内心——读《万历十五年》小感

(2022-03-31 09:19:28)
标签:

万历十五年

明朝

分类: 读书
读书·行路·观内心——读《万历十五年》小感
  合上黄仁宇先生的专著《万历十五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
  万历皇帝表面怠惰,其实苦闷叛逆而又令人怜悯;张居正胸怀大志、力挽狂澜,但却任人唯亲;申时行信奉中庸、左右逢源,可依然鞠躬尽瘁;海瑞清廉耿直,却也有鬼灵精怪的一面;戚继光秉性刚烈、屡立战功,但深谙委曲求全的“为官之道”;李贽一心想冲破体制与传统束缚,但多少有些清高和自私。
  书中人物,脾性品格不同,人生经历迥异,但其殊途同归,结局皆为悲剧。这不由得让人以阅读小说的轻松心态,去对这些悲剧背后的缘由加以理性思考。
  作者认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比如,万历皇帝作为有着血肉之躯和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却在道德“绑架”下,成为“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需要投身于繁冗的礼仪之中,以此巩固其臣僚对国家的信心。
  若皇帝的行为不符合文官集团眼中的“德”,就会受到更多限制,比如立储意愿落空,又如走出皇宫体察民情却遭反对。最终,万历皇帝决定“无为而治”、拒上早朝、三十年再未踏出紫禁城,以此抵抗他的臣僚,对套在他身上的枷锁表达不满。
  然而,皇位终究只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规范,但道德规范的解释却分属于文官”。
  读罢黄仁宇先生的论述,忽然从心底涌上一股怜悯与可悲之情,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使原本励精图治、意气风发的朱翊钧最终选择怠政与昏庸,这是对万事万物的绝望,是精神上无比的空虚与寂寞。
  在明朝,道德至高无上,可以指导和代替行政,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官员断案以“四书”中的伦理为主宰。然而,对道德的解释权却在文官集团这个利益共同体手中。
  要知道,他们也是一个个拥有私欲的人。申时行看透了其中奥妙,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调和‘阴’‘阳’是一件复杂的工作”。
  “阳”是修齐治平、国泰民安,“阴”是做官发财、贪图享乐。作者也说,“这种‘阴’也绝非人世间的力量所能加以消灭的”。这一论断与一些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理论预设如出一辙——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利己的,或可归结为“原罪论”,虽与儒家“性善说”南辕北辙,但对现实的解释力似乎更强。
  既然承认“阴”“阳”存在,因此,“针对文官的双重性格,需要给予物质上的报酬,使他们乐于效劳,也要动员他们的精神力量,使他们根据伦理道德的理念尽忠国事”。
  学史明理,以古鉴今。放眼当下,我们很多时候也未能将这“阴”“阳”平衡得当。
  某国一度是全球化的推动者,而其后来成为逆全球化而行的“无赖”,为让本国“再次伟大”,而倒行逆施、打压他国,“阴”的一面倒是大方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
  于己,成长进步的目的只为更多名利吗?不断突破原有“圈层”,就会让经历更丰富、心灵更解放、思想更达观吗?知足常乐、小富即安、默默无闻,就是无意义的人生吗?如果只是让自己陷入无尽的平衡“阴”“阳”的烦恼中,还不如“佛系”和“躺平”一些,德不配位也许更会走向悲剧。
  其实,对本书的读法可有千万种。于我而言,以感性切入,稍加理性分析,却又回归感性。怪不得中学时期学不好历史呢,当时实在对枯燥的史料提不起兴趣。
  《万历十五年》虽然学术性较强,但它以纪传体方式铺陈一个个生动故事,这种小说式的笔法引人入胜。
  很难想象,黄仁宇先生面对繁杂的史料时,如何恰如其分地加以提炼和推断,再形成一个个生动且灵光闪现的结论呢?
  十五年前读研期间,老师曾让我们针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名少年的日记做历史文献分析,对日记主人公的身份、生活、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及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做尽可能详细的推论。交流作业后才发现,自己的解读充满偏见,自己思维的局限也暴露无遗。
  时至今日,读罢黄仁宇先生的专著,才觉得若无丰富的阅历、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就不会产生这部颇有价值的《万历十五年》和他的“大历史观”。
  也许,读书、行路的旨趣恰在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深度李普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