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让孩子不磨蹭

(2014-09-05 10:08:33)
标签:

育儿

磨蹭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孩子一上小学,很多家长就开始头疼:早上孩子磨磨蹭蹭怎么办!磨蹭的确是个效率低下的习惯,也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解决的问题之一。假如列一个父母必须帮孩子培养的好习惯清单,我想“不磨蹭”肯定要入选。毕竟,成年人里亦有很多人连下楼买个菜都要磨蹭上半个小时方能出门,而在高效率人士心目中,半小时简直可以收拾好一次旅行的行李啦。接下来我就把磨蹭病分为几种,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啦。

 

第一种:突发性磨蹭

磨蹭是小孩子的通病,这是因为小孩子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分散。比如出门时,说穿上鞋子,孩子蹲下穿鞋,看见旁边一个玩具,就开始玩玩具。又或者想起要跟妈妈说一句话,就抬起头来说话,鞋子也不穿了,哇啦哇啦说半天。

 

对此类磨蹭,我称之为“突发性磨蹭”。对于这种磨蹭,家长只需发出简单、明确、温和的指示或提醒即可。如:“鞋子穿好了吗?”或是“你先穿好鞋子,我们走在路上,你再和妈妈慢慢地说这件事好吗?这样就不会迟到了。”

 

提醒切忌唠叨,比如有的妈妈会开始借题发挥:“不是让你穿鞋吗?你怎么又开始玩玩具了?你就是磨蹭!上次就如何如何……你看看你……你再看看人家某某……”

 

本来提醒一两句就行了,妈妈却说上一车话。有用的信息淹没在唠叨里,不仅会让孩子对妈妈的声音选择性屏蔽掉,还让孩子产生对抗情绪。而且,即便孩子不说出来,心里肯定也想:“你说这么半天,就不影响出门的速度了吗?”

 

第二种:逃避型磨蹭

有时候孩子磨蹭,是因为心里不想做这件事。对此我称之为“逃避型磨蹭”。秧有个小朋友小丽,她家长跟我抱怨,只要一说弹钢琴,小丽就会想出很多拖延的办法,首先连上厕所的动作都特别慢,然后又要喝水,也慢慢地喝,喝完了又说衣服冷了热了,换衣服……总之最好一直磨蹭到什么都干不成,能把弹琴磨蹭过去就最好不过。

 

这种情况就比较复杂啦,虽然成因不是孩子爱磨蹭,但长此以往,却很容易真的养成做事拖拖拉拉的习惯。解决问题还是应该治本,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这么不喜欢做这件事,然后适当地对此进行调整。关于弹琴的情绪问题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里详细说过,在此不赘述。

 

总之,多数孩子的厌学情绪其实都是家长造成的,当孩子兴冲冲带着天然的热情开始学习时,很多家长特别擅长像个监工一样在一边指手画脚,打断孩子自己的摸索与尝试:“你这里做得不好,你那里做得不对,来妈妈告诉你,这样做才更好……”

 

当孩子遇到障碍时,他们又不会帮孩子渡过难关,只会要求孩子“再练几次!你就是练得不够!”“别人都会!你为什么不会!”“你肯定是没有好好听讲!”

 

又比如吃早饭,很多家长认为:吃早饭必须营养全面,然后再考虑到自己的做饭时间,做出了自认为最科学合理又方便易行的早餐(比如牛奶+煮鸡蛋),并要求孩子全部吃掉。但实际上这科学合理的早餐孩子可能并不喜欢吃,而且也吃不完,于是吃早饭就成了负担,孩子就会本能地逃避和磨蹭。

 

每次和这种家长沟通我就特别头大,当他们抱怨孩子不爱吃煮鸡蛋时,我问:“那换点别的行吗?比如吃个水果?吃两片饼干?吃个小点心?”他们就会斩钉截铁地一口回绝:“那可不行!这种东西没有营养!一上午怎么扛得住?blablabla……”

 

总之,他们的逻辑就是:孩子必须吃我规定的早餐,还得心情愉快地吃。否则就是孩子不对。

 

然后孩子不爱吃了,磨蹭了,就到处说他们的孩子不省心。接下来哭诉自己是如何不容易地把孩子拉扯大……

 

第三种:习惯性磨蹭

很多孩子年纪不大,磨蹭的习惯已经很根深蒂固,对于家长的提醒产生了选择性失聪。这种我称之为“习惯性磨蹭”。习惯性磨蹭的标准“症状”之一就是家长说:“咱们该出发了!”孩子却像耳朵聋了一样置若罔闻,或是讨价还价“再玩一会儿,一分钟”。

 

然后亲子双方就开始讨价还价:“好吧,一分钟哦。”或者“不行,马上走。”直到家长勃然大怒,孩子才同意出发,此时已经很长时间过去了。

 

对此我有个小故事,曾经也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我家里很多长辈,都常年抱怨做好了饭之后,别人不尊重他们,喊了半天不坐到桌前。而对此我特别有发言权,那就是因为他们第一次喊“开饭”的时候,根本就没法开饭。他们自己先预设了一个磨蹭时间,总是提前很久就说“开饭了”,然后大家跑过来一看,菜都没上桌,于是又去各干各的。这就好像著名的“狼来了”的故事,几次三番下来,当第一次喊开饭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还早着呢”。

 

从小秧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在时间方面就不给她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我说要吃饭了,饭就真的摆上了桌。晚一会儿来,你最爱的大虾就不剩几个了。我说要出门,就是真的要出门。如果她不听,就是拎起来也得走。当孩子第一次企图讨价还价的时候,父母没有因为孩子哭闹、哀求等原因让步,孩子很快就知道这事不能讨价还价。

 

如果有可能,要让孩子自己承担磨蹭的后果。比如这一次因为你磨蹭不愉快或是延误了行程,下一次我就不带你出门。今天去小朋友家哭闹着不肯回家,下次你别去了。很多父母嘴上也这样威胁,但第二天却主动心疼起孩子来,心想孩子肯定已经忘了,就假装自己也忘了,照样带孩子去玩。

 

实际上孩子不会忘,只是会乐得不提醒父母实行惩罚,并且在心里想:“看来磨蹭没事,下次还可以这样闹一闹,就可以多玩一小会。”

 

第四种:混乱型磨蹭

这一种严格说来也不算磨蹭,乃家长做事无条理,分不清轻重缓急所致。很多教育学家都提倡,当孩子上学后,如果有作业,一定要养成先写作业的习惯。对此我非常赞同。如果作业太多,可以跟老师沟通,但那是另一件事,不在此讨论。

 

这个做法背后的意义是:你要想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把最重要的事情先做完,之后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玩耍了。北京市小学三年级以前不留家庭作业,但老师也会有一些建议的做法,或者至少也要整理明天上学需要的课本。这些事情我都会让小秧先回家做完,处理完就可以随意玩耍,去院子里,或者找别的小伙伴。

 

这样孩子很快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习惯于每天把任务完成,之后获得放松而且是整段的快乐时光。

 

但反之,有的家长总是心里想法太多而缺乏原则。放学看天气不错,心想“户外一会儿吧,要不太可惜了”。孩子一玩就收不住,然后回家就该吃饭了,吃完了饭总不能立刻写作业吧,歇一会儿。这也就到八点左右了,孩子多少有点困了,家长也有点累了,又要挑灯夜战,最终孩子哭哭啼啼,家长心浮气躁……本来一放学半小时就能做完的事情,拖拉到半夜都做不完。

 

我常觉得家长要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真的觉得孩子户外活动就是比写作业重要,你可以去跟老师申请特权不写作业,或是去一家不留作业的私立学校,甚至你还可以早做打算移民。但最好不要采取这样的方法,毕竟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拖延症也真不是个好习惯。

 

无论是哪一种磨蹭,其实也包括所有的好习惯培养,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当孩子不磨蹭时,家长一定要记得及时表扬。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缺点火眼金睛,随时发现和批评。但对于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却又聋又瞎,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孩子对于“做对的事情”就不太积极——反正做对了也没有什么好处。

 

每当小秧不磨蹭时,我都会由衷地夸奖她:“动作真快!效率真高!小秧真棒!”当因为早出门带来一些好处时,我也会告诉小秧:“今天我们可以多玩一会儿,因为小秧早上没有磨蹭,咱们很快就出门了,所以节省了时间。”这样孩子不仅得到妈妈的鼓励,也感受到了高效率带来的好处,孩子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去完善自己的行为。

 

说了这么多,或许还有别的磨蹭,就不再总结啦。总之,孩子所有的坏习惯,都是家长们精心培养出来的。反之亦然:好习惯也是家长认真教育的结果。很多家长总是拒绝反省自己,拒绝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然后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像某某家孩子那么懂事。可是却从来不肯认真地去观察一下,看看好孩子的家长在处理这些事情上,跟自己有什么不同。

 

教育孩子这件事门槛并不高,只需要父母真诚一点,用心一点。而且,就像我一直所说的那样:对于你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专家,就是你自己——孩子的父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