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的少年派

标签:
少年派娱乐 |
分类: 影评:睡眼看影视 |
周末终于看了少年派。每年总有几部电影让人觉得不看不行,因为周围人都在讨论,都在问你看了没有。我们看的时候IMAX版本已经下线,好在我倒是不在乎。假如有普通2D版本的电影,我倒是更愿意看平面的——我对于这几年没完没了的3D风潮真的有些厌倦了。我对电影更多的期待是美,而不是立体或逼真。而一股脑的3D风潮不仅让导演们越来越追求所谓的画面感,而且也让看电影变成了必须戴俩眼睛的麻烦行为。
不过,少年派的3D倒是较为舒缓,不怎么晕。除了突然跳出来的大老虎会吓人一跳以外,整体画面感觉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影片一开篇镜头就堪称让人惊艳和喜悦。热带风情的饱满画面,配上各种动物,长达数分钟的漂亮画面,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说:这简直就是新加坡动物园的宣传片呀!
这时候就觉得去过一次东南亚也不错,虽然当时并不特别喜欢。但在影片中看到熟悉的热带雨林风情,感觉还是很亲切。
而少年派的故事已经被剧透的差不多了,我也无需赘述。总之,画面上,它充满奇幻色彩,精致美丽。情节上,它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那一条,好像鲁滨逊漂流记。暗的那一条,则好像荒岛大逃杀。而在故事的最后,李安并称他一如既往的圆滑态度,对你说:你的世界观会决定你相信哪一个。
李安是那种我很信任但并不特别喜欢的导演。我欣赏李安的才华和技巧,以及拍片子时的艺术劲儿。但我又不喜欢他的纠结,圆滑,矫揉造作以及喋喋不休的电影语言。如果用一句粗俗的话来概括,李安的风格,一直都有点“娘们”。
像这样的喜欢与否,就像豆腐脑的甜咸之争,是口味问题。所以,抛开口味方面的个人喜好,我绝对承认并欣赏李安,觉得他是当之无愧的一流导演。
所以还是回到影片本身,由于第二个故事版本已经非常残忍,而且其中的种种暗喻还在引向一个更加残忍的版本。在电影院里坐着的时候,我觉得这些事儿真是太可怕啦。
但走出影院,想明白了所有的暗喻所指,我又觉得这故事也不特别恐怖。就像我家秧爹说的:“瞎编嘛,又不是真事儿,编多可怕都行,所以也没什么可怕的。”
而且在我看来,第一个和第二个故事都不像真的。假如按照第一个故事版本,如果是我,一看全家人都淹死在船舱里,我立刻就跳海不活了,怎么可能还乐呵呵地跟老虎漂流呢——人生辛苦,没有了我爱的亲人的陪伴,还有什么意思。如果按照第二个版本,既然我方有三人,且只有一人断腿。所以我肯定上来就先纠集所有人跟厨子拼命,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总之不能让这样的危险分子活在船上。
就像当初看荒岛大逃杀,朋友们聊天时,我说我会跟死党联手先伏击干掉杀人狂这种危险分子,然后剩下的人开始跟带着笔记本的高智商男研究怎么干掉指挥部——反正失败了(不管是科研失败还是被背叛)也不过是个死,赢了却能翻盘,总比自相残杀而死好吧。
所以可想而知我会对李安式纠结缺乏共鸣。而且在中间海上漂流的奇幻场景中,我再次感到现在电影导演玩儿3D电影的局限性。电影,是借题发挥的艺术。所有的演员都是道具,但他们却有自己的特质与灵性。优秀的导演就像是拥有一支魔杖,让这一切产生一个特殊的氛围,使观者投入其中——当然,糟糕的导演和演员就是不断地从氛围里跳出来,提醒你开始钻研电影里的穿帮镜头。
而动画技术却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艺术。假如说导演是造梦师,而梦境,是依托于现实的。那么动画大师就像是创世纪的神。要有光,要有声,要有一切,都从他心里,落实在画面里。
所以在我看来,海上漂流那一段其实很有些鸡肋,看得出尽力了,但不过尔尔。比方说,换了宫崎骏来拍这一段,可想而知会有多精彩。
而李安的优势毕竟还是在现实世界里。那些依托于现实的镜头,每一个都无可挑剔。那些脸盲症都可以轻松辨认的主要人物面孔,每一个都生动之极。而且李安在细节上的小趣味也深得我心:在故事中,失事的船是日本航海公司的。在救生船上有各个版本的说明,包括中文。最后,日本人还不远万里跑来询问结果,说一嘴标准的日本口音的英文。一边鞠躬一边没完没了地掰哧,用一种诚恳而事儿妈的态度来寻求真相——这是多么标准的日本式服务呀!
而在船上,笑眯眯地做和事佬,说“我是佛教徒,但在船上,肉汁是调味品”的圆滑可爱的水手,应该是中国人。坏心眼还种族歧视的厨子则是法国人。主人公则是神奇的印度人。这一切,都是多么美满而可爱的设定啊!
在影片的最后,中年派漂亮时髦的移民妻子带着可爱的孩子们回来,作家带着故事满意地离去。是我想多了吗?结合出发前少年派的父母对于背井离乡的解释,我觉得李安又开始暗喻这样一个现实:虽然这一家子为了移民去北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到底给了子孙后代一个安逸的环境……
PS:我猜肯定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带小秧去。我的回答是:在小秧还不能完全做到两小时内安静地观影,不影响别的观众之前,我是不会带她来影院看这种电影的。目前我确实只带她去看儿童剧或是儿童电影——比如在迪士尼环球影城中国科技馆之类的儿童乐园里播放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