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啰嗦的北京话

(2011-10-20 08:33:41)
标签:

北京话

啰嗦

杂谈

分类: 闲话:絮絮叨叨

上周末秋高气爽,我就表演孝道,带秧姥姥姥爷去吃便宜坊的烤鸭,逛前门新开的鲜鱼口大街。便宜坊自己有一小块停车场,可到了一看,停车场被拦上临时障碍物。于是我就下车,问看车场的大爷是否可以停。等吃完饭离开时,又跟大爷道了谢。

 

这也没什么,但是秧姥姥在一边突然感慨,夸我和秧爹说:你看,这就是北京的孩子,说话才这么有礼貌。

 

我一愣,有吗?我俩都说什么了?就只不过是很普通的对话啊!而且我和秧爹都是海淀区的孩子,自幼同学们说的都是北京口音的普通话,跟城里那些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简直都不是一种口音。还真不能算是标准的“北京孩子”。

 

但回想一下当时的对话,因为对方是北京老人,我俩这番话好像说得确实跟平时不太一样。这场对话大致如下:

 

停车前,看见障碍物。秧爹在车上,我先下车问路。

我(先点头哈腰):大爷,您好。受累问您一句,我们要上便宜坊吃饭,是不是就停这个车场里啊?

大爷看看我,问:你们几辆车啊?

我:我们就一辆车。

大爷点点头:行了,过来吧。(站在障碍物前)

我说:太好了,真谢谢您了。

赶紧招呼秧爹,车子缓缓开过来,大爷挪开障碍物,放秧爹过来。

 

停好车以后,又是全家道谢:多亏您了!谢谢您啊!

 

要离开车场时。

我们(先递上吃饭的单据):多谢您了大爷,今儿这车位还挺紧张。

大爷(认真看看):可不是!这不有人办喜事儿嘛。

我们:哦!难怪了!我们前两个礼拜过来这儿还没多少车呢。

大爷:嗨~~现在车位太紧张——嘿,我说那谁,你赶紧过来挪一下你这车。你这一车占了我俩车位,把我这儿弄得都没地儿了。

(一大叔过来挪了车)

我们:真是,现在这车位确实紧张啊。没辙啊!

大爷:唉~~确实,这真没辙!你说这北京可怎么弄啊!

我们:这也就是得亏您这儿还有块地方。行嘞,真是多谢您了!回见哪您!

大爷:得嘞。慢走啊!回见!

双方不断点头示意……

 

之后我妈就发了那句感慨。我们想了想,总结说:可能老北京人说话确实特别讲究礼数,所以遇上这样的大爷,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就跟着这么讲话了。平常我俩与人讲话,哪有这么一大篇的客套。

 

之后去工作室,一位同学提起侯宝林的相声“戏剧与方言”。我立刻想起这件事,还别说,这个经典小段里形容的北京人,可不就是这么啰嗦而客气地讲话的嘛。于是我说起这件趣事,一位也是非胡同长大的小女生也感慨说:没错,跟老人说话就得这样。甭管什么事儿,最后双方要达成一个共识——比如北京的车位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对方这样一说,你不由自主就进入了语境,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说起话来了。

 

所以风俗这件事,的确是各地有异。同样是北方地区,旁边的河北或者天津人,都不是这种风格。也不知道全国还有哪个地方的人,像老北京人这样啰嗦而客气地说话。由此我又想到当初很多南方朋友跟我诉苦说,初到北京问路,被路边老人翻个大白眼不予理睬。一开始我也觉得这些老人举止奇怪,直到我有天和一位南方朋友出去,她需要问路,我才明白这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

 

只见我的南方朋友摇下车窗,对着路边的“目标”提高声线,用亲热客气地语气说:哎~~那个哪里哪里要怎么走呀?

 

我当时就一脸黑线地、惊恐地问她:啊?你……就这样问路吗?

她则一脸无辜地问:啊?怎么了?

我说:问路,最好下车问。就算不下车,也要说个礼貌用语吧?

她就很迷茫地问:什么是礼貌用语啊?

我说:要说请,要说您。比方说:您好,打扰了,请问您知道某某处怎么走吗?

我的朋友吃惊地说:啊?还要这样讲吗?必须这么麻烦吗?

然后我就发现,我的朋友不会说“您”这个字,因为她们的语言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字。而且,后来我还知道,在很多南方语汇里,“您”这个音简直就不存在,所以她们连这个音都不会发。更不用说随时在口语里运用了。

 

其实我的朋友当时问路,语气非常客气和亲热,只不过,在她们的语系里,请这个字也很少用到。见人叫一声“哎~~”是非常自然的。她们那里的礼貌,都体现在语气中。但是对于北方来说,仅有客气的语气是不够的,还要加上不少敬语。

 

所以礼貌这事儿是颇有地域性的,就像天津人只要是女性,就一律称为“姐姐”。以至于我当年去天津上学,第一次以十八岁妙龄被一个四十岁阿姨称为“姐姐”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荒谬感扑面而来,差点问那位阿姨:咱俩谁岁数大啊??

 

而上大学是个了解各地风俗的好机会,哪里的同学都有,相处起来十分有趣。再听到奇怪的称呼的说话方式,我就会自动想到,估计这是他们那里的习惯说法,并非对我无礼。

 

有次在某大学系馆里,我看见一个年轻人找某老师办公室而不得,就向前面一位男老师问路。那老师看都不看他一眼,只做没听见便扬长而去。年轻人愣在当场。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对着那位老师诚恳地问:师傅,请问某某办公室在哪儿……

 

我猜在那个年轻人所在地区,对人的客气尊称就是一句“师傅”。这又像我们在广东,出租车司机客气起来,都是很豪迈地问一句:老板!到哪里去啦?

而在北京,你要是叫人家老板,起码那些知识分子就要生气。另有一半则会迷茫地看四周:老板在哪儿?

 

当然啦,我们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就比较能够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方如果言语简短,我们就使用标准普通话。而长辈一嘴北京话一出口,我们也客套频频,点头哈腰,啰嗦起来。

 

至于老北京话到底有多啰嗦呢?请大家观赏侯宝林大师的经典段子:戏剧与方言。

 

懒得上传什么的,就随便在网上找了个视频,大概看了看,应该是个比较不错的版本~

 

http://www.boosj.com/53559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选课记
后一篇:怎么就土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