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打招呼育儿 |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
早上送秧秧去幼儿园,前面一个小姐姐由家长领着,也去幼儿园。他们遇上了一个认识的老大爷,从家长打招呼的话来看,大概这位老大爷是某个小朋友的姥爷。
家长就让那小姑娘喊老大爷“姥爷”——这是北方的一种称呼方法:随着孩子叫。
小姑娘可能有点腼腆,躲在家长背后不肯喊。
老大爷乐呵呵地逗她说:喊姥爷!不喊不许过!
小姑娘还是不肯喊。这时候秧秧在后面听见那句“不喊不许过”,赶紧主动地,自觉地,大声地喊了一声:姥爷!
我顿时满脸黑线……好在老大爷大概有点耳背,再加上和那家长正热闹寒暄,秧秧虽然声音大,老大爷也没听见。
秧秧婴儿期是出名的怕生宝宝,一直到一岁左右都很很容易见生人就哭。她的恐惧度排行榜从低到高是这样的:年轻女性,年老女性,年轻男性,年老男性。说得通俗点,秧秧相对最能接受的是阿姨,最不能接受的是老头。
她这个毛病也多少让我觉得尴尬,亲友来我家看她,女性朋友还好点,男性亲友则只能看运气了——秧秧经常跟男性一照面就嚎啕大哭起来,甚至恐惧厌恶地把小脸藏到妈妈怀里。不管该男性是她的舅舅还是爷爷,有血缘关系也不给一点面子。很快大家都知道秧秧见了男的容易哭,要是哪个男性亲友和秧秧初次见面居然没引起哭声,都会得意洋洋表示自己一定是面和心善,经得起小婴儿最本能的考验。
后来她总算见人不哭了,但依然是见了生人就紧张。她一岁五个月入幼儿园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不能学会早上向老师问好。这幼儿园上了一年半,她也挺喜欢的,可每天早上问好与否都要视心情而定。
而且,即便是秧秧有勇气问好了,那声音也跟蚊子叫差不多大小。经常是好容易她倒是鼓足勇气小声小气地说一句“老师好”,人老师连听都没听见。
到了这边的幼儿园以后,秧秧渐渐开始学会向老师打招呼了。到了三岁以后,秧秧不但每天早上入园时会大声喊“老师早上好~~~~~”,连门口的保安叔叔都逐一打招呼。一开始只有一位小王叔叔,秧秧就每天早上说:小王叔叔好。后来新来的一位,她就很一丝不苟地两个都喊一遍。有天小王叔叔大约在后面忙活什么,一时没出现,秧秧还娴熟地问人家:小王呢?
到现在,秧秧终于彻底不怕生人了。别人给她开门,不管男女老少,她都不忘回头大声感谢,说一句“谢谢叔叔阿姨”之类。见到熟人让她问好,她也大大方方地说一句“叔叔阿姨好”。在饭馆吃饭,还自己招呼服务员跟人家讲话,问这问那的,惹得很多女性服务员老跑来和她玩儿。
秧秧这样的举动当然很惹人喜爱,也总有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向秧秧学习。这种变化对于曾经严重怕生的秧秧来说,也算是巨大的进步了。常有人苦恼地问我:孩子就是不肯跟人家打招呼怎么办?其实在秧秧怕生的时候,我从未因为她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困扰过。北京人历来最讲礼貌,客套很多。大人见了认识的小孩子常常是喊上一句:快叫人儿~语气是热烈地命令。北京孩子就会亲热回应一句“王奶奶!”。
但在秧秧不叫人的时代,我总是很体谅她,我知道她胆怯,就不会命令她“叫人”。我总是用商量的口气,蹲下来搂着她说:秧秧,这是某某叔叔,某某阿姨,你也说一句叔叔阿姨好,好吗?
那时候秧秧多半不肯叫,摇摇头,然后抱着我,把头埋起来。我就会安抚地摸摸她,说:有点怕是不是?没关系,下次再试着叫好不好?
当然,下次秧秧也还是多半腼腆地不肯开口。我也无所谓,不会拿上次她点头答应试试来要求她。
有的北京老人会打趣孩子,就像一开始我提到的那位“姥爷”。一般来说,北京家长面对这样的催促,其反应多半是催促孩子:叫人儿啊!你这孩子,怎么不叫人!
我则是标准护犊子风格,理直气壮地跟对方解释:她腼腆,以后熟了就好了。然后随便寒暄几句带秧秧离开。
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孩子不肯“叫人”让自己很难堪,或者是不够有礼貌。但我觉得如果一定要一方妥协和体谅,当然应该是大人妥协和体谅孩子。不打招呼又怎么了?小孩子腼腆一点也很可爱,没什么大逆不道的。不过是见了人不好意思开口打招呼,又不是见人就翻白眼,算不上不礼貌。
秧秧也从没觉得自己不肯打招呼时有什么错,大概也因为我这种打心眼里就不内疚的态度影响了她。所以她对于这件事倒确实没什么障碍,到了时候自己就开口了。
现在想想,可能大部分孩子见人不肯打招呼也并非因为抵触情绪,只是幼儿期的腼腆怕生。如果家长也跟着紧张,内疚,甚至向对方道歉,我觉得可能反而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这样孩子对这件事可能会更紧张,反而到了很大也对打招呼都还有心理障碍。其实哪怕是像秧秧这样,一开始见人就哭的孩子,经过了这段时期也会变得不那么胆怯了。我也不知道她当时为什么怕生,她表演嚎啕大哭的选择依据是什么。但我知道这是她当时的特点,我选择尊重她就可以了。
而且,我在院子里遇见熟人会打招呼,遇见秧秧的小朋友会主动说招呼“猫猫你好呀”“然然你好呀”。我想这对于秧秧来说也是一种行为的榜样。果然,渐渐地她自己就克服了怕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措施就是没有措施。
成长中面对阶段性问题,有时候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就是最佳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