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工神童与伤仲永

(2011-05-05 08:43:40)
标签:

人工神童

黄艺博

育儿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成年人的世界里总少不了神童的点缀。比如最近褒贬不一的政治神童黄艺博。其实,一开始看黄艺博小朋友那官态可掬的照片,我觉得其实不稀奇——谁小学时没讨厌过拍马屁打小报告的班干部?没在心里纳闷那种在升旗仪式上侃侃而谈的小大人到底在说啥?早熟的进步少年哪个学校都有呀。我对于大家的惊讶倒是非常惊讶,难道你们都忘了小时候的事儿啦?

 

看了看黄艺博的事迹和报道,我顿时有一种穿越之感:一夜回到二十年前。这么多年过去了,黄艺博的先进事迹还是一些诸如“救助孤苦老人”,“给困难的同学捐款”,“为保护同学受伤”等等。不过时代毕竟还是进步了,现在讲究又红又专。所以黄艺博小朋友也是天才儿童,一两岁精通历史故事,三岁看新闻联播,现如今更是精通国学,擅长写作,据说外语也很好。

 

我看了这孩子写的作文,其实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官腔十足。如果以高考作文标准判分,该生主题明确,语句通顺,段落清晰,逻辑基本正确。但文笔一般,没什么才情。黄艺博的文章能够发表,获奖,主要是高在“觉悟”。比方他去看一个历史方面的展览,不但把所有展品涉及的朝代及其特征都表述一遍,并感悟了几句。最后还就地升华,希望同学们不要玩儿游戏,多学习历史知识,多学习国学传统。一个小学生写出这样的主旋律,上人民日报也没什么不行的——其实很多官样文章还不都是这个德行。

 

在我看来,黄艺博既不是神童,也不算怪胎。他只是一个爱好有点特别的孩子。报道说他受父亲影响喜欢历史。这也就难怪他老气横秋,业余爱好是看历史书和当小圣人。但也仅此而已,他既没读懂西夏文,也没开一个社论专栏,没什么“神”的地方。他那些所谓过人或者说奇怪之处,皆是出于人工栽培的结果——这是个典型的人工神童。

 

人工神童们表现出的过人之处,只是因为别人没有这样去教育孩子。比如谁会给一两岁的孩子讲很多历史故事?大部分都是讲童话吧。我相信“精通花园宝贝系列”“精通托马斯系列”“巧虎系列”的孩子也多得很,我觉得分得清托马斯里那堆长得一样的火车名字也很难啊,但小恶魔们都认识——可谁又会被当成神童?

 

至于看新闻联播,我觉得其实如果让秧秧看,她大约也能看下去并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如:这个爷爷种菜是给我吃吗?这儿怎么刮大风了呀?楼塌了!楼塌了!……所以孩子看新闻联播,没准儿倒比我们看得下去。

 

精通历史知识跟背诵几千首古诗有什么区别?看新闻联播跟看广告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前者恰好符合了少先队五道杠的准入标准。

 

我一直觉得,神童的意思,就是超乎常人,而不是超乎常童。比如莫扎特,四岁写曲子。他父亲看了他写的东西,激动地说“天哪!他写的是多么正确而有意义啊!”。这不仅是孩子做不到,一般人都做不到。又比如吴清源,不到十岁就杀退成年大国手,当时通讯可比现在落后多了,可是连日本人都听得他的大名,特意出钱请他去日本做棋士。还比如华罗庚,家里穷,自学数学,年纪轻轻发表个论文就引起轰动。再比如张爱玲,上小学就写摩登红楼梦,二十岁就享誉文坛……

 

总之,这几位神童做的事情并不奇异——无数儿童听音乐学钢琴,无数儿童下围棋学数学,无数儿童写作文。但他们都在少年时代就做出超越常人甚至不逊于常人中佼佼者的成绩,这才算得上是神童啊。所以真正的神童往往也的确是天才,只要环境不太差,最终都是有惊人成就的。

 

神童既然是天才的序曲,家长们当然都希望孩子是神童。就算不能当莫扎特肖邦吴清源华罗庚。就算是当个小区神童,家族神童,班里的神童,也还是很过瘾的。

 

任何心态都有市场反应,于是很多人会声称:神童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说这类话的不仅有各类早教公司,还有一些人工神童的父母。那些家长让孩子剑走偏锋,挖空心思去做一些别的孩子不做的事情,从而炮制出各种领域的“神童”。比如当年蒋方舟的妈妈,我对她有篇提到对蒋方舟教育方式的文章印象很深。蒋方舟的妈妈是个理念先进的中学教师,她觉得写“作文”是非常低估孩子的做法,孩子们完全可以写像样的文章。她说的一点都不错,事实上国外就是早早给孩子个大题目随便写的。所以在她的教导下,蒋方舟从小就敢于大胆用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蒋方舟妈妈把女儿的文章收集起来,最终蒋方舟小学出书,那种洒脱直白的童言趣语轰动一时。

 

然而多年过去,特招进了清华以后的蒋方舟迟迟不能融入,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抱怨和不满,每天热衷于各种抛头露面参加活动。小学出书的孩子确实很少,但十几岁二十岁闪耀文坛的少年却很多。而现在的蒋方舟在一众青年文人里毫不出众。所以她似乎总不能够自“从神童到普通人”的失落感里走出来。

 

我记得当初蒋方舟的妈妈说,也有人提醒她孩子过早成名的问题。但她觉得成功会让孩子更有信心,更敢于前进。当时我也很好奇,这样的故事结局到底会怎样呢?

 

现在我觉得:幼年成名其实并没什么关系,问题在于家长总该知道,这名气到底是来自孩子那掩不住的才华,还是家长暗暗的精心策划。比如黄艺博,当然现在已经初尝成名苦果,但假如一帆风顺,他也总有不再持有“儿童”这一特殊平台的一天。一个成年人每天看新闻联播也不过是个古怪的爱好,谁会把这种无聊的事情当成本事呢?

 

孩子并不懂人们为什么夸他,只觉得以前轻松可以获得的赞誉突然不见了,以前引以为豪的本领突然不值钱了。更恐怖的是以前以为自己是天才,突然发现不知哪里冒出来更多真正的天才——原来自己只是个早熟的普通人。

 

所以我一向非常反对神童教。说得直白些,这就像化肥种植的蔬菜虽然长得比较快,可是并不好吃。用成年人的经验引导涉世未深的孩子做一些别的孩子没有去做的事情,从而获得“神童”头衔,这是不折不扣的揠苗助长。孩子有孩子自己的力量,成年人企图用所谓的见识去帮助孩子走捷径,制造神童。恐怕不但没有帮到孩子,还埋没了孩子天然的力量呢。

 

所谓伤仲永,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