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李白
(2011-06-16 08:33:29)
标签:
唐诗育儿 |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
“杭州李白”这四个字是秧秧的一句口头语。前阵子,自从告诉秧秧要带她去杭州以后,她听到杭州就会高兴地说:杭州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她这么说我当然觉得很可爱啦,虽然也笑着跟她说:是杭州 不是 乘舟啦。但也不大真的去纠正她,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事儿,她既然这样说很高兴就随她去好了。这句诗,她说是幼儿园老师教的。
有天坐在车上说起杭州的事儿,秧秧又把这套话说了一遍,我就随口把那首诗念了一遍: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秧秧听了非常高兴,说:妈妈我也想像你那样说一遍。
我就一句一句让她跟我念,她念得兴致勃勃。
我一看她这么喜欢,这首诗也很浅显易懂,就问她:这是一首诗,你想知道意思吗?
秧秧热烈地说:想!
我就逐字逐句解释起来:李白呢,是一个诗人。乘舟呢,就是去坐船——乘就是坐啦,舟就是船啦。将欲行就是马上就要出发了,将就是马上的意思,欲就是打算的意思,行就是出发啦。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李白坐着船就要出发了。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就是忽然的忽,意思就是忽然啦,闻就是听见……
我正罗里啰嗦地往下讲,突然发现秧秧露出了礼貌而不耐烦的表情,我赶紧住嘴,问她:你是不是觉得很没意思不想听啊?
秧秧诚实地说:是。
正在开车的秧爹忍不住笑了起来,说:你这么讲小孩子哪里会爱听啊?你就直接告诉她每句是什么意思不就得了?
我也笑,说:我们学院派就是这么的一丝不苟。总觉得不把原理解释清楚,她怎么知道每句话的意思呢?我这还没开始给她讲起承转合呢~
当然随即也明白了,秧秧对唐诗的兴趣,就在于那优美的韵律感。而唐诗之所以是巅峰期,正是因为将意境和韵律融合的最好。之前古诗更潇洒,对格律要求比较宽松。之后宋诗清诗,虽然格律更纯熟,用字更精致,但总不及唐诗继往开来的磅礴气势,更不如唐诗的雅俗共赏。
秧秧有一本娃娃学唐诗,不知道谁买给她的,但她非常喜欢让我念给她听。对她来说,大概这和唱英文歌一样,吸引她的是节奏和韵律,是语言最原始的美感。所以我虽然并不张罗着让孩子背唐诗,但是让孩子听一听唐诗,感受一下最美的汉字韵律,我是不反对的。
我只是反对那种以数量为指标,以技惊四座为目的,以培养神童为乐趣的背唐诗。把优美的诗歌变成枯燥的、急功近利的道具,这种行为简直是焚琴煮鹤,煞风景的要命。
唐诗是非常优美的文字,我这个文学爱好者老妈,肚子里装满了对文学的热爱,想要介绍给秧秧的时候,就好像文武双全的谢逊对着幼小的张无忌,简直不知从哪里开讲才好。
所以也不必给她讲了,还是带着她念诵就好。秧秧对于韵律的热爱也得到过老师的肯定,她很小就会自己给儿歌加上一句有韵脚的结尾。此时此刻,我大可不必解释唐诗的精妙之处,就让她按照自己天生的感触来自行体验吧。随着她渐渐长大,总有一天她会开始发现文字的内涵,那时候我这个文学爱好者老妈的学问再来派上用场,摇头晃脑充当私塾先生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