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观察孩子因材施教育儿 |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
我总说要培养宝宝能力,不要把目光局限于某一门成绩,或者某一阶段暂时的表现上。所以很多人问我:可不可以说得具体点呢?但这种事情真是一时千头万绪,如何谈起呢?就想起什么时候什么吧。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不觉得孩子的能力是父母“培养”的,我认为更好的说法是“发掘”。而要发掘,就要先观察。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特点,每个特点都有好和不好的两个方面。懂得孩子的特点,才能帮助孩子发挥长处,至于短处,只要改善至不严重影响生活就好。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观察——平等,细致,尽可能不带偏见的观察。
观察,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首先父母不要总沉浸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先设定一个标准,然后孩子只要与其不符,就认为是错误。很多家长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去医院查来查去没毛病,就是……(如不好好吃饭,不会运动,不能这样那样……)。
每个孩子都有些父母觉得莫名其妙的问题,但同样的问题未必是同一个原因引起的。比如秧秧不肯吃木耳,西红柿炒鸡蛋,蘑菇,丝瓜这几样食物。她只要吃到嘴里就会吐出来,我仔细看过她的样子,发现她根本没有嚼,是一接触就做出厌恶的表情,忙不迭地吐掉。然后我就发现这几样东西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滑溜。进而发现,果然她不喜欢勾芡的食物。
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与其说是秧秧挑食,不如说是她对滑溜有奇怪的厌恶感。其中一些食物,只要做得不那么滑溜,她就可以吃下去。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现在就强迫她接受,这大概属于大了自然会好的小问题。果然,最近她开始接受其中好多种食物了,我想这是她终于觉得“滑溜”没那么可怕了。
秧秧还有很多类似的特点,比如她小时候第一次看到羊毛,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扑过去摸,反而有些惧怕地将手抬起来,不敢去碰。她第一次摸沙子也很怕,很久才敢光脚踩沙子。
秧秧很长时间内不接受淋浴,她听见淋浴头打开的声音就害怕得哭起来。秧爹认为应该强迫她洗几次,让她爆发小宇宙就不怕了。但我觉得秧秧的特点不该用这个方法。有次秧爹出差,我利用这段时间,一点点让秧秧了解淋浴。我和她一点点循序渐进,向她保证只要她不愿意妈妈马上就停止。先让她用小手摸摸淋浴的水,再冲冲小脚。我说妈妈知道你有点怕,所以咱们一点点来。爸爸妈妈都洗淋浴,因为洗淋浴其实很舒服,爸爸妈妈希望你也能洗淋浴。总之我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循序渐进,让她接受了淋浴。
这些特点联系起来,让我觉得秧秧是个感觉比较敏锐的孩子。那么好的一面是她感觉细腻,不好的一面是她有时候显得很公主病到固执的地步。
我觉得对于细腻的孩子,要尊重她的细腻,同时给她足够的安全感,让她敢于尝试新的可能。成功次数多了,她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一些安全尝试的办法。后来秧秧面对一些让她紧张的状况,有时候会想我咨询,问是否可怕,有时候也会自己说:我有点害怕,但我还想再看一会儿。
观察到孩子的特点,就读懂了孩子的行为。针对秧秧的个性,对于大胆勇敢的一面我的期许不高,只希望她不要胆小到顽固就好。而对于她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我给予支持,允许她自己挑衣服,允许她构思自己的画,允许她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做填色书,贴纸书——不要求她填对,她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还有个例子,是秧秧从小语言能力被认为比较强,七个月开始讲话,一岁多去幼儿园时,比很多两岁多的孩子表达能力还强。现在学英文也学得很好,老师经常对我夸她,说她非常棒。同样很棒的还有猫猫,也是差不多的进度,两人都在周围是出名的伶牙俐齿。
但假如父母细心观察,会发现这两个孩子又有所不同。猫猫的口齿更清楚,发音更好。而秧秧的语气更丰富,表情和语言更贴合。具体表现是,猫猫小时候,经常面无表情地说出一句很长很复杂的句子。猫猫还能在完全不懂意思的情况下学会她爸爸教的俄语歌。而秧秧从说第一句话开始,就伴随非常丰富和生动的表情。而且,秧秧一开始不能说长句,但她会把复杂的意思用几个短句表达。现在,秧秧在唱英文歌时,经常把她不会的单词努力发出一个类似中文略有含义的音。她很难把一堆音节记下来,她似乎总有有点内容才记得住歌词或者儿歌。
这说明两个孩子表象都是语言能力强,但其实内在特点很不同。猫猫应该是模仿能力更强,天生的语感更好。而秧秧显然是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更强。这是孩子们天生不同的能力,也许以后猫猫可能会很适合学外语,而秧秧大概更多的会长于写作。
又比方说,秧秧脾气大,人娇气,表面看这都是毛病。但也可以称之为她情感需求强烈。所以秧秧摔倒时,我没有采用“绝对不管你自己爬起来”的强硬做法,也没有假装不知道她摔疼了笑嘻嘻地顾左右而言他。一开始我会扶她起来,特别是冬天,她自己爬起来费劲,我觉得在她幼小的时候可以帮一下。等她起来了,就抱抱她说:屁墩儿啦,下次自己起来好吗?
后来她能自己爬起来,但有时候摔疼了就哭着不肯爬。我会走到她身边,同情地说,快过来,妈妈抱抱(但不是把她抱起来)。于是秧秧赶紧自己爬起来扑到我怀里,我会安慰她说:来,妈妈抱抱,不委屈了吧?
秧秧自己也知道,妈妈是允许秧秧撒娇的,但不允许秧秧耍赖。我觉得坚强皮实并不是秧秧天生的长处,所以我也没必要在这方面要求她太多。
幼儿是非常好的观察期,家长应该好好利用。在孩子做一件事时,家长没必要一上来就指导,大可以先看看你的孩子是怎样开始一件事的。秧秧在家盒子上烹饪课,我发现很多家长素质很高,言语文明,但都有点过于强调所谓的正确。老师在上面做样子,孩子在下面没有照办,家长就赶紧给孩子做正确示范,务求完成任务。但我觉得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面对这样的时候,家长其实不必把结果看得那样重——做出了形状对路的小熊饼又能怎样呢?难道不是观察你的孩子在过程中表现出哪些行为特点更重要吗?
比如秧秧在和面分面团时,虽然老师说只做几个就够了,但她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把所有的面都做成面团,才开始下一道工序。也许她是很喜欢做面团的过程,也许她只是重视程序。但不管怎样,我觉得这种行为应该尊重,而不是催促她快点快点,接下来该给熊做脑袋了。
虽然我没有干涉催促,但秧秧发现自己进度慢了,有时候会请求妈妈帮助,有时候会加快进度。这是她自发形成的时间感,我觉得比我灌输给她“赶进度”的效果更好。
以上只是非常泛泛地,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举例。也没什么特殊性,因为说起秧秧的特点,我简直十天十夜也说不完。而且也在不断发现她新的特点,或者某些转变。秧秧两家幼儿园入园时,都有家长填写孩子特点一栏,我都是写的最详细的家长,详细到让老师吃惊(其实如果纸够多我能一直写下去哈哈)。从老师的吃惊反应也可以想象,的确有不少家长,一说起孩子的特点就十分茫然。
孩子幼年时期的行为是未经过多修饰的,最容易看出天生的特点。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会迎合父母的愿望,也会受到一些来自外界的影响。因此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在孩子幼年期,与其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所谓灌输知识,每天各种忙碌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活动和课程,还不如利用孩子这一张白纸的阶段,来观察孩子天然的个性,并认真思考应该怎样引导孩子。
所以提到能力教育,观察是第一步的基础工作。如果家长都不知道孩子有哪些特点,如何又谈得上因材施教呢?理解了孩子的特点,也就理解了孩子的行为来源。你会发现有些缺点也不用很抓狂,有些缺点完全可以改善。而孩子有些天生的优点,的确是可以做得比大部分人都好。
当父母真正了解孩子以后,如果想要给孩子一些压力和期许,也比较能够找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