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关系说从头之二:调整心态,善用技巧
(2009-11-23 22:16:54)
标签:
婆媳关系技巧育儿 |
分类: 育儿:人生大事 |
处理婆媳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敬而远之,但很多时候,不是咱们不想远,实在是远不了。现代社会压力太大,因为没有房子,因为有了孩子,因为赡养老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你不得不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和婆婆同在一个屋檐下,或者是相当频繁的打交道。你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第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现在很多婆媳矛盾都是因为带孩子的问题引起来的,没有托儿所,保姆不靠谱,做全职妈妈经济压力太大,自己老妈正在替兄弟姐妹看孩子。无奈何只得请婆婆大人出马。老话说得好,两害相权取其轻:跟婆婆相处或者把孩子单独交给保姆,你只能选其中的一种状态。如果你选择了让婆婆来,就要记住你当初是为了什么让婆婆来的——千万别说“没想到婆婆这么不好相处”之类的话,全社会都讨论婆媳关系问题,你就别指望你能例外了YO!
世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事,鱼和熊掌,你只能选择一种。在孩子小这样的特殊时期,请摒弃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美好幻想,认识到搞不好两样都得不到的残酷现实吧!
第二,抓住机会建立感情
据说婆媳关系的最高境界是情同母女,可想想看,你跟你妈什么交情?你从小到大和你妈妈相处了多少年?被妈妈的爱感动了多少次?假如让你说妈妈对你的好,只怕你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同样的,你小时候可爱的身影,第一次叫妈妈的声音,小小年纪就知道心疼妈妈的可爱劲儿,假如让你妈妈来说,肯定能说上一辈子。而婆媳之间哪里有这样的感情积累,想要做到母女般理解和关爱恐怕有些不现实。不过,虽然一朝一夕的积累没有,但突发事件也还是可以迅速积累感情。就好像打游戏,打败小妖怪得10分,打败老怪却可以得10000分。你一定要睁大眼睛,一旦发现婆婆有了需要帮忙的时候,一定要毫不犹豫,立即伸出援助之手。如果你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婆婆无私的帮助,从心底里,婆婆会认可你的品德。从面子上,婆婆也会不好意思对你挑眼。因为你一次加了10000分,哪怕以后因为琐事失掉几百分,总体关系不至于恶化得太厉害。
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多,比如给婆婆买她不舍得买的东西,带婆婆就医看病,伺候婆婆生病,帮农村的公婆盖新房子等等。要记住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次得10000分的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第三,建立第三方假想敌
OK现在你已经有了良好的心态,很好的基础分值,但日常相处中难免有不同意见。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永远别让婆婆觉得你在抱怨她,你可以用竖立第三方假想敌的方式来婉转地提出建议。比如孩子感冒了,你可以说“这破天气,弄得孩子个个都病,您说咱怎么办才能预防呢?”,孩子哭闹,你可以说“这孩子,真不省心,您看咱是不是怎么管教她一下?”,总之切忌直接抱怨婆婆。我有个朋友,宝宝出生的时候因为娩出顺序的问题肩膀骨折,医生特意叮嘱不能坐姿,千万别把尿。结果她婆婆不听医嘱坚持把尿,还说孩子越折腾越结实。我朋友当时就急了,阻止婆婆无效就争执起来,婆婆当场大发雷霆,结果当然很不愉快。要说谁对谁错,肯定是她婆婆做的不太对,人家医生都说了不许让孩子坐姿,您还把尿。但婆婆大人的脾气咱们是改不了的,只能咱们自己想办法。后来我想了很久,觉得也许她当时换个说法还是能有点效果。比方说,她可以说:“这破医院,非说一个月内不能把尿,说什么要是绷带松了以后要换就加好多钱(或者编造一个更严重的后果),要不咱下个月再把尿,反正这孩子才刚生下来,倒是也不急,您说呢?”这样婆婆考虑到坚持把尿也许会让医院逃避责任或者自己家多掏钱(老人通常对这种事情比较在意),接受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竖立一个假想敌,自己就可以和婆婆站在一条战线上,对于战友的话,大家总是更能听进去一些。
第四,小事放弃大事坚持
事情分大小,但要求不分大小。在婆婆心目中,你要求她进门换拖鞋和要求她别给骨折的孩子把尿是同一性质。婆婆对你意见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你可以这样假设:婆婆每个月接受意见的次数是1-2次,当你想对婆婆提出意见的时候,先想想这个月的意见指标是不是已经用完了,或者这件事是否值得你用掉这个宝贵的指标。然后你会发现:与其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啰嗦,不如把话语权留到关键时刻用。想想看,为什么孩子总听不进妈妈的唠叨?这是因为妈妈唠叨的频率太高。话多了就不值钱了,意见多了就烦人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小事上,咱们还是沉默是金吧!
给自己一个约束,数数自己上一周提意见的次数,没准儿你也会吓一跳,并理解了婆婆不满情绪的来源。
第五,平心静气建立联盟
有人说,我婆婆很多地方确实都做得有问题,说多了她不乐意,我该怎么办呢?别忘了,还有你老公她儿子这个大人物呢!如果婆婆确实有很多严重问题,比如过于溺爱孩子,给孩子吃垃圾食品之类,你可以先和老公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像你想象中那么严重。如果你老公也觉得问题很严重,可以让老公向婆婆提出建议。如果你老公觉得根本无所谓的事情,你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千万别对老公说“你妈怎么这样?!”,因为婆婆做的不稳妥的地方并不是你老公指使的,迁怒只会失去老公这个唯一能跟婆婆沟通的宝贵盟友。诚恳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第六,行动第一语言第二
虽然说婆婆过来帮忙,但你是孩子的亲妈,婆婆做的不对的地方,你照样可以矫正。有的事未必要跟婆婆理论,自己悄悄改善就好了。婆婆给孩子吃零食,你就不买零食,家里也不放零食。婆婆给孩子做的饭太软,你在家的时候就给孩子吃一点利于牙齿发育的正常食品。婆婆做饭太单一,你有空的时候也做几顿,顺便让婆婆休息一下。婆婆溺爱孩子,你就周末请婆婆外出散心,你和老公带孩子两天,别小看这周末的两天,利用好了一样很有效。婆婆不重视孩子的体能智力发育,你有时间的时候就请婆婆休息看个韩剧什么的,自己带孩子去做游戏讲故事。婆婆不重视和别的家长交流,你晚上可以请小区里别的宝宝来你家里玩儿,让不善与人交往的婆婆也能听到些别人的观点。
与其用指责的方式改造他人,不如自己行动让双方都更愉快。
第七,就事论事简化矛盾
咱们中国人总觉得直率并非一种好习惯,因此有意见不直说,喜欢采取指桑骂槐,话里有话的方式,让对方自己去揣摩,去羞愧,去反省。其实这种心态很不利于沟通,阴阳怪气的强调只会让对方反感,并不会解决问题。婆婆为了让厌奶期的孩子喝奶就往奶粉里加糖,这当然很不好,如果你直接说:“咱还是别放糖了,我怕引起蛀牙,也怕孩子太胖。”婆婆就算不接受,也不至于对你有太大的意见。但假如你冷笑着说:“您倒是有办法啊,知道往奶粉里放糖,反正蛀牙了也不是您嘴里疼!”婆婆如果不当场跟你吵起来,就算她老人家有涵养。
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打击对方,制造家庭矛盾。讽刺的才华还是用在别处吧!
第八,整合资源各尽其用
很多朋友抱怨说,婆婆好像来帮忙带孩子,可她什么都干不好,还需要别人帮忙。不用她老人家吧,老妈那边也有自己的困难,实在不能同时常驻你家。遇到这种情况,建议你整合资源,好好安排。与其让你老妈和婆婆一起手忙脚乱,不如请她们分开过来。与其全家同时干活,不如各自分工:婆婆带孩子,你做饭,老公打扫卫生。很多家庭缺的不是人手,而是一个合理的安排。一般来说,老人多少都是愿意帮忙的,只是性格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婆婆一个人能看孩子做饭两不误,有的婆婆则顶多只能管其中一样,还有的两样都不行。有的婆婆视带孩子为自己的权利和幸福,有的婆婆觉得是牺牲和麻烦。如果婆婆能力有限,可以让她只负责带孩子,你晚上辛苦点做饭并给她们准备第二天的饭菜。如果婆婆不愿意太劳累,你可以请婆婆监督保姆,起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如果婆婆只能偶尔过来,就请她不定期过来检查保姆工作,无规律的抽查对约束保姆工作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婆婆能帮多少随她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帮一点忙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肯帮忙的婆婆就都是好婆婆。方式不同可以沟通,能力不够可以想办法,但千万别说什么“我可不用你帮忙”——你要是真用不着,当初别让人家来。我周围也有那种很极品的老人:两人都退了休,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出去跳舞,看都不看自己孙子孙女一眼,更别说帮忙了。想想这样的老人,你那个肯住到你家来帮忙的婆婆,是不是起码也该得个奉献奖?
这一篇理论说的太多了,可能又要有朋友说看起来太费劲了,还是讲几个故事来说明问题更直观。下期预告:婆媳关系的几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