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为什么被称为“银色世界”(之一)
(2008-11-14 16:36:39)
标签:
云海佛光山僧万壑罗绵云峨眉山杂谈 |
峨眉山为什么被称为“银色世界”(之一)
作者:干树德
“峨眉山系银色世界” 一说, 曾长期为特定人群所称道。这种说法之见诸记载,可从南宋范成大《峨眉山行纪》叙述峰顶观佛光时看到: “俄氛雾四起, 混然一白. 僧云‘银色世界也’。有顷,大雨倾注,氛雾辟易,僧云‘洗岩雨电,佛将大现。’兜罗绵云复布岩下.纷郁而上, 将至岩数丈辄止,云平如玉地”。这里指称“云海”的“银色世界”,有时又是峨眉山的代称。
由上可知,峨眉山上“混然一白”、“平如玉地” 的“云海”,是其成为“银色世界”一说的客观基础。而这“云海” 的形成,显然取决于峨眉山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
由于峨眉山突兀屹立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为“华西雨屏”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呈现出雨量充沛、云雾缭绕的气候特征。峨眉山年平均降雨量在全国尚不能说属于最高地区,但其年雨日一般都高出260余日则为全国之冠。而其年日照时间lOO0 小时以下则为全国倒数第一。因此,峨眉山每年处于云封雾罩的日子就特剐多。1953~ 197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其年平均雾日为320多天,居全国第一;其天空被云层相对遮蔽范围的总云量平均值8.7,则居全国第二位。
对于峨眉山的云雾,自唐宋以降人们已有不少记述。如:自居易《赠薛涛》:“峨眉山势接云霓”;郑各《蛾眉山》:“万仞白云端”;田锡《大峨山》:“高高百里一屈盘,八十四盘青云端”;陆游《平羌道中望峨眉山慨然有所感》:“白云如玉城,翠岭出其上”;范成大《过燕渡望大峨有白气如层楼拔起丛云中》:“围野千山暑气昏.大峨烟雾亦缤纷,玉峰忽起三千丈,应是兜罗世界云。”正是这些记述,从整体上将峨眉山云雾缥缈的景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再看文人墨客在山中的所见。低山地区的白云峡与白云岭,以及古刹华严、乾明、延福之更名为归云、集云和卧云三寺的史事,大体上可以说明这一带云雾相伴的景况。明代王敕《双飞桥》的“双涧飞泉瀑,轰然动地雷,策筇探绝壑,应至白云隈”;王宣《日暮抵万年寺》的“台山高不极,日暮倦跻攀,水向天边落,人从云际还”;杨慎《归云寺》的”晓钟有云出,晚钟有云归。游人应未惯,忽讶云生衣”;龚懋贤《下峨山从云中行》的“惭无道气配闲瓢,冲破烟林下碧霄,若到人间相问讯,袖中云片尽堪消”。这些诗行,也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低山地带云缠雾绕的景象。
中山地区的景况怎样呢 骆驼岭畔有大、小云壑,“云壑者,以山高壑闰,常为云所填也”’,“终古云气镇之,探浅不可测”,表明其地云气密布的状况、在梅子坡上,白云一片,自西而来,继后冉冉不绝。老憎曰:上此为白云殿,常为云屯之处,寒气侵人不可当,可急趋人殿避之。’及至殿,布散漫空,如绵如雪,殿前一座万壑皆平。老僧曰:人世相传,蛾眉山有云毡.即此是也’。移时而散。” 从对“大、小云壑”起名依据所作的解说,到对“白云
殿”一带景象的描述,不难了解到中山地区云气弥漫的情况。
至于高山地区,特别是峰顶处,那就是云海经常出现的地方了。“自白云殿至八十四盘, 山困郁多云,屯聚不散,虽上下俱晴此处亦晦”。舒其志《宿卧云庵》记述其地是:“岩下云飞岩上宿,傍岩处处云相续,先生清梦不知疲,门外白云封板屋”。在绝顶,正如楼藜然《峨眉纪游》所言:从光明岩胁直达天际,一望无涯.映日微红与天接,仍判为二,天色碧,云色白,中有彩霞间之,精彩夺人目..或飞花滚雪,涌出万顷银涛,或擘絮散绵,铺成一片玉地,名日‘银色界’,信不诬岜”。在范成大的《行纪》中,用“银色世界”来指称“云海”,是以“僧云”的方式引述出来的。这既表明了峨眉山僧对于”云海”的特别关注,也反映了他们试图赋予“云海”以佛教意蕴的愿望。
峨眉山僧之所以关注“云海”,当是它与“普贤示现”之说有关。因为,就遍布峨眉山的白云来说,其存在形状的千姿百态,同人们心目中的菩萨形象.总会有某些契合之处,于是将某一云团幻化为普贤乘象飞翔天空并非难事,正如清窦容恂《峨眉绝顶》诗“云壑幻多成佛相”所说的那样。更为重要的是,“云海”系“佛光”出现不可或缺的条件,如范成大所言:“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所谓‘兜罗绵世界’,光相依云而出”;或如袁子让所记:“临万仞之岩.见白云铺满,万壑皆平.红日临云上,自云之中,闪出一轮五色佛光”;清释彻中在《朝峨眉山记》中也说:诣光相礼普贤.倚栏立,必候睹光;近午.初现于岩石, 闪烁不定,渐移虚空,现兜罗绵云上,其圆似镜,红、紫、绿、白数层”;楼藜然更生动地写道:“氛雾四起,自右而左,无数翠峦,尽成银海。佥日:‘此兜罗绵云电’;无何,日光斜映其上.混混漾漾,微晕渐生,群起哗日: ‘佛光现矣!⋯’
峨眉山僧将组成“银色世界” 之白云的称谓“梵语化”,将簇簇白云叫作“兜罗绵云”,将茫茫云海叫作“兜罗绵世界”, 赋予“云海” 以浓烈的佛教色彩。正如王世性《游峨眉山记》所述:“再登铁瓦殿.黑云掇东方未开,僧日:‘此山顶雾,非云也,倏开合耳,有太重云在其下,是称兜罗绵云,则常住不散也’。雾已,果如僧言.现大银海。”所谓“兜罗绵”, 系梵语树木名称的音义合译。《慧琳音义》有言:“堵(兜)罗绵,细棉絮也。沙门道宣注《四分戒经》云:草木花絮电,蒲台花、柳花、白杨、白叠花等絮是电,取其细软义。”又云:“兜罗贮.草木花絮、木棉电”。《饰宗记》则曰:“兜岁者,草木花絮之总名电。”根据解释,用“草木花絮”来比况即足以说明问题,但山僧却故弄玄虚将白云化为梵语“兜罗绵云”,究其原因,显然系佛教典籍多从梵语文字译来,故以其称说峨眉山的白云。试图让人通过联想产生佛教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