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夏小米V
夏小米V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98
  • 关注人气: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旦、春节与新年

(2015-01-01 10:30:41)
标签:

文化

分类: 夏说八道
元旦,以前多称“阳历年”的,现在不多见了。现在大家都来庆贺元旦。

事实上,民国之前,“元旦”可是指农历年,即传说中的夏历的一年的第一天。元旦乃一年之首。但中国历史上朝代不断更迭,新朝建立,为表示正统性,总是要“改正朔”,因此,通俗地说,具体哪一个过年,各朝本是不一样的。比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就是十二月初一,而周为十一月初一,至于秦朝,则是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时,国家采用“太初历”(太初为汉武帝年号),才重新确定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到民国建立。因此形成“大年初一过大年”的传统。
但是,当时大年初一应该是叫“正旦”的,叫“元旦”那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事儿。
“元旦”一词,目前所邮,最初应该出自《风土记》,其中说,元旦的风俗,是要吃柏叶酒的。
元,就是初始,旦,太阳初升,以元旦称新年反而更加贴切。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而不久,1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责成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又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
其后,大总统改由袁世凯做,首都也到了北京。
1914年1月,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袁世凯考虑到其他少数民族的习惯问题,只批准“元旦为春节”。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被官方正式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这一天。算是个调和,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形成了所谓的新“民俗”。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几次想全盘西化,推行西历,奈何百姓一直过农历年,也只好做罢。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这算是从法理上确定了两历并行了。

不过,以后民间怎么变,要看社会的变迁了。我猜,农历年最终可能会被新新人类的后代们抛弃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