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城市的发展
(2014-09-30 12:59:27)
标签:
房产 |
分类: 夏说八道 |
汉口一名,古已有之,但往往泛指汉口之入江口,并非某一固定地方。今汉口一区,始自明代成化年间汉水主泓改由今道入江。汉水以东以北沿江一带亦称汉口。
最初的汉口,是一个包含沙洲、湖泊、河道、湿地的综合地貌,一般认为并没固定居民。然而,明代中期以来,随着汉水中游地区的开发,汉水中泥沙含量增加,直接后果是汉水入江地区沙洲快速发育,在沿汉水、长江一带始有居民定居,且生齿日繁。明崇祯年间,为解决汉水泛滥的问题,汉口府通判袁焻自硚口至今四官殿附近修筑长堤,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水丰水期汉口的水患威胁,促进了汉口的进一步发展,为汉口成为四大名镇奠定了基础。为纪念袁焻的功绩,该堤后来被称为“袁公堤”。
袁公堤的修筑,解决了汉口发展的瓶颈问题,即土地和水患两大问题。这成为汉口波浪式发展的开始。
1861年,汉口华界以东沿江地区开始划出外国租界,后来,英俄法德日沿江一字排开。汉口城区自硚口至今二桥汉口桥头附近沿江分布,形成长条形的空间结构,这主要是由码头的分布形成的,汉口为商业中心,交通优势凸显,决定了汉口城区最初的形成和发展。民俗曰: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即是指此。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汉口由沿江发展改为纵深发展成为必然。汉口的纵深发展实际上是向汉口北部河网、湖泊地区要土地。
1864年,为防备捻军的进攻汉口,汉阳知府钟谦钧主持修筑了汉口城堡,亦是始自硚口,至一元路江边止。
这样就把袁公堤包在城内,而袁公堤外渐成城区。袁公堤成为街道,就是今天的长堤街。汉口进一步扩展。这是汉口纵深发展的第二波。
1905年,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自舵落口附近,东至堤口,修筑“张公堤”,自此堤内大量河道、湖泊成陆,极大地增加汉口的土地储备。这是汉口纵深发展的第三波。直到最近,汉口的发展才突破这一界限。
虽然如此,无论是汉口租界,还是华界,都具有自发的特性,缺少有意识的全面城市规划。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汉口大约制定了三次城市规划,其突出之处是确定了汉口城市功能分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现有发展基础以及城市定位、未来发展目标等分别划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住宅区、高等教育区等。当然,由于时局动荡,这些功能大多没有实现。但实现上,其规划思路仍有不少为建国以后所沿用。
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应该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和历史传统,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谐和,让城市更加宜居,这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前一篇:说服别人的八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