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的传统军事名著,一直享有盛誉,甚至不大识字的人,也对本书敬而仰之。我最早接触《孙子兵法》,大约是中学的时候——以前肯定听说过,但这是第一次亲见。
那是在一个同学的家里,他家颇有藏书,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具体是《孙子兵法》的哪个版本,早已经忘却了,只是清晰地记得,我把这本书带回家,用方格的稿纸,仔细地抄写了一篇。这个手抄本,应该还压在哪个箱子的底下,那是青春年少时渴望知识的印记。
想来我大约总共就抄过两本书,都是古籍,另一本是《论语》,那时候虽然已读大学,但买书不易,于是便坐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自习室里,每天傍晚抄一段,硬是把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抄了一遍。
当然,抄这两本书,一是兴趣,另一个原因则很现实,那就是这两本书份量都很小,《论语》只有15000余字,而《孙子兵法》不过6000余字而已。如果换成大部头,那恐怕很难操作了。虽然以后再也没有抄过书,但不料想,以后会把先秦诸子当成吃饭的本钱,看来真是命中注定的了。
古往今来,注解《孙子兵法》的人已经很多了,坊间也不少通俗的通读本,如今再来解读《孙子兵法》实在是太艰难。注读古籍,应该说有两种基本办法,一是训诂之学,考订文字、注疏词义;另一则是义理之学,不唯从“小学”即文献本身入手,而是重在阐释文献所呈现的思想和价值。这一思路跟训诂之学的传统同样久远。比如说孔夫子;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孔老先生晚年喜欢读《易经》,当时是竹简本,“册子”是用熟牛皮做的带子缀连起来的,那册《周易》翻阅得太多太频繁,以至于把结实的带子都被翻断了三回。听起来可能感觉有些夸张,但是说明了孔子对《易经》用功很深。孔子对《易经》,可不是拿来占卜算命的,他是要阐发其中的道理。
训诂难,义理也不易。
对于《孙子兵法》一书,就文献功夫而言,北京大学的李零先生所做的系列工作可以说已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一般人难以置喙,只能听而从之,本书也从中借取良多。
经过前辈学者的反复研究,《孙子兵法》在字、词、句方面,哪怕是普通的读者来阅读,都不存在很大的障碍。但是,在对《孙子兵法》思想、内容、价值的阐释方面,虽众说纷纭,但基于人们经历、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尚还有值得一说的余地。
所以,我们现在研读《孙子兵法》,只是给广大读者提供一种辅助理解的工具。我们都知道,中国先秦古籍,大多言简而意丰。《孙子兵法》可堪称其中的代表,短短一句话,可以引申出极丰富的内涵出来。汉代的时候,学者们解读儒家经典,“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一部儒家经典的解释著作,其字数可达百余万字。后世对此多持贬斥的态度,认为注经繁琐,实际上,这也正是反映了经典著作的寓意丰厚。
现在,很多人读《孙子兵法》的时候,似乎不存在读不通的问题,甚至可以有自己的解释。但是,能读通是一回事,而能运用则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历史上的赵括,熟读兵书战策,但囿于兵书而不知战场环境的变化,后世称之“纸上谈兵”。《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同样如此,正是拘泥于兵书上的作战原则,不知根据实际战况加以变通,结果导致失败。这两人本来可以做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但最终兵破身死,为天下笑,诚可叹也。
怎么样才能给读者提供一个参照系,使他们在阅读《孙子兵法》的时候,能有正面和反面的案例作参考,以加深对该书的理解呢?
我想,可以试试“讲故事”的办法。
第一个理由是,现在大家都很忙,下班路上或休息时间再读些艰深的东西,估计大多就跟战国初期那位魏文侯一样,听音乐,“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一听高雅的庙堂音乐就想睡觉,一听通俗的民间音乐就兴味十足。读书大概也是如此,太学术化,估计一摸书就要犯困了。通俗一点,有点儿小故事,浅显易懂;如果还可以增长一些学问、见识,那就更称得上轻松阅读了吧。
第二个理由则是,《孙子兵法》文字虽简短,但涵义极为丰富,可以说思路万端,面面俱到,从这个角度上说,是很多人都难以驾驭的。正是如此,我则从中抽取出若干原理、原则,不是从孙武的思路来论证,也不是用逻辑推理来验证它的正确,而是选取一些在历史上著名或非著名的战争实例,以及商战中的经营案例,来说明它、解释它。我把这个办法,叫讲故事的《孙子兵法》“阐释学”,实际上也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变种。成功不成功,当然要取决于读者了。
用这个办法来诠释《孙子兵法》,是我从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我在华中科技大学主要承担面向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选修的学生不仅来自五湖四湖,也来自全校所有院系,理工农医文法艺术,可谓三教九流,而且还来自不同的年级。上过大学的读者都知道,在校大学生在每个学年里心态都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越是高年级,就越挑剔——我想用“挑剔”二字比较合适吧,因为挑剔,不到堂不听讲就是合理的理由。因此,我往往面对的,是一个背景不同、基础各异的群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产生相对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让大多数人满意?
我的体会是,那就要寻找所有人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通俗、轻松、有趣,在此基础上,再对一些重大问题谋求深度探研,以达到通俗性和学术性的结合。
事实证明,这样的办法是成功的。
因此,我推而广之,延用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发现同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方法。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也会被邀请做各种的讲座,包括在一些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举办讲座,用这套办法,效果也比较好。
我开课和做讲座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包括关于《孙子兵法》的解读。因此,我想把用讲课和做讲座的内容和形式转借过来,来完成这本书;甚至本书有些部分,正是以前在某些地方做讲座时的讲稿或录音整理。因此,本书有些部分显得略有口语化。但我的目的是,希望更有利于读者接受。
也有一些朋友,有的甚至读过MBA,他们经常从实践的角度来质疑企业管理学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有个疑问:职业经理人、企业家是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不是读书读出来的?!
的确,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有的人天生就是管理专家,而有的人则对管理活动悟性极强,他们可能没有读过管理学专业,甚至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却能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办法出来。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天才”,那么,剩下的这大多数人的管理学知识、学问和才能只能通过教育来获得。另外,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草莽时代,经营活动日益规范,而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性,除了走法治化道路之外,还必须有一整套的成熟的概念、理论、体系来以供人们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经营的实践,然后在实践中有所创新。这个任务,就需要由管理学教育来完成。所以管理学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很有必要。
有的朋友又有疑问了:如果说管理学可教可学,这容易理解,那么,国学与企业管理又有什么关系呢?莫非是附庸风雅?!
这是个大问题,我概括言之。第一,做企业,先做人;国学是一种素养,它关涉的是做人的问题。第二,国学是一种智慧;但它又不是一种“实用”的智慧,如果你想读一遍《论语》就能让企业利润率上升,这基本上属于“黄粱美梦”一类。国学的作用,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就是一种潜移默化,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在美国的一些一流大学,管理学是没有本科的,只有研究生教育,为什么?管理活动需要多元的、丰富的知识背景,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管理学专业训练,则更有可能培养出更高端的管理人才。
一个不读书的人可能会赚些大钱,但是一个不读书的人,肯定做不出一个优秀的企业。最近网络上流行一个段子:坐飞机,在机场的头等公务舱候机厅里,阅读的人较多,而普通候机厅里,玩手机的更多;头等舱的很多在看书,公务舱的很多在看杂志或用电脑办公,经济舱的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的较多。不是你的位置决定你的行为;而是你的行为决定你的位置。
总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读者对《孙子兵法》有个概括性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读者能学会或者更加精通对《孙子兵法》在人生和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运用;或者能了解一些军事历史知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也是极好的。
在本书中,借鉴了很多专家的观点,也援引了一些专家的案例,在此深致谢意。
夏增民
2013年秋于红安四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