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南宋江南士人眼中的桂林

(2014-05-23 14:47:05)
标签:

旅游

分类: 迷眼看史

我要说的是范成大先生。

对于范先生,很多中国人是熟悉的,中学就学过他的诗嘛。范先生在南宋高宗乾道年间出任知静江府,就是静江府的最高行政长官。静江府,治所在今天广西桂林。干了两年,据他自己说还干得不错,后来中央调他到四川,他请求留任,未许,乃走水路,由湘江,过洞庭,溯江西上到成都,赴任路上花了半年时间。一路上,闲来无事,就记录了桂林的一些情况,遂成《桂海虞衡志》一书。

当然,他是作为一个自认为从文明程序度、繁华富庶的江南人到广西的,不免带着稀奇的眼光看桂林,所以不免偏颇,但也很有趣,写了岩洞、草木、鸟兽、风俗等等为人不知的情况。以下罗列几条。

降雪: 宋代在中国气候变迁史上算是一个紊乱期,比如今广西梧州、百色都曾有降雪的纪录,但此为特例,广西一般是不下雪的,但桂林除外。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当时桂林年年下雪,有时“腊中三白”,意思是腊月里要下三次雪,当然不如北方下得大下得多。一般而言,宋代广西的降雪南线在今桂林北部的严关一线,到此为止;雪再大的话,可到桂林城下,再往南就没有了。范成大在桂林时,遇到一次大雪,下到有一尺多深,于是作《乾道癸巳腊後二日,桂林大雪尺余,郡人云前》一诗,其中说:须知桂海接蓬瀛,满目三山白银阙。这样大的雪,在广西,还是比较罕见的。


多风:

严关,在桂林之北,兴安与灵川之间,系湘桂走廊之咽喉,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湘桂通道由北向南,两山相峙,仅容一马通行,故谓之“严关”。严关不仅有气候的“分水岭”效果,也造成桂林独特的天气景观,即多风。据该书载,桂林秋冬尤其风大,大到拔木飞瓦,似乎有些夸张;而且一刮起来,昼夜不息,当时有民谚云:“朝作一日止,暮七日,夜半则弥旬。”大意是说,要是早晨起风,充其量刮一天;要是傍晚,就得刮七天才能停;要是半夜里起风,得满十天才算完!范成大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桂林这地界,地势比长沙、广州要高,高了就会有风,这是理所当然的。其实,桂林海拔只比上述两地高百米有奇,并不是范成大说的高千丈。真正的原因就在这个严关,多风是由此独特的地垫地形对南下气流形成集束效应造成的。与此相类的,还有河南的“方城缺口”。


无瘴:

严关既为湘桂通道之锁钥,北通鄂楚,南连两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史上曾有多次生死大战在此地触发。其地位之重要,在于它至晚自秦始皇时期就已是中原南入岭南的要道,除陆路外,由潇湘至漓水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灵渠”即在兴安。所以,桂林成为南下的第一个踏板,从而带有浓重的北方色彩。比如其地说的“桂柳话”即属西南官话,算是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与南宁及其南的“白话”殊异,原因就在于由于交通形势而形成的移民和文化传播。南宋乾道二年,范成大出知静江府,亲友为之送行,都为他的任职荒蛮之地伤心,范通唐代文章,颇不以为然,唐人比如韩柳诸人对还是桂林比较认可的,果然到了以后,发现桂林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荒凉野蛮,而是很“宜人”;不仅宋代,唐代时就如此,这归功于自汉魏以来持续的文化传播。再比如传说中的“瘴气”,“瘴气”其实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现象或疾病,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原文化所及,“瘴气”就没有了,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南宋初年,两广只桂林无瘴,自桂林而南,就皆是瘴乡了。可见唐宋时期,桂林地区在文化上已汉化;再后来,南宁诸地也无瘴了,也是文化传播的结果。


山奇:

其实最早记载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应该是范成大。他走遍大江南北,认为桂林的山,应属第一,所以《桂海虞衡志》中说,“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比太行、黄山、庐山、衡山什么的强太多,只是大家很少去桂林,不知道而已。又说,“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筍瑶篸,森列无际。”桂林的很多山峰,从平地里涌出,像玉笋、玉簪一样,一眼看不到边,这不就是喀斯特地貌中的石林、峰林么。范成大把桂林的峰林画下来,寄给江南一带的朋友,结果大家都不太相信会有此景观,可见陈旧观念害死人,所以思想要解放、要开放。他很郁闷,也懒得去争辩。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还有溶洞,范成大说桂林城附近有名的岩洞有30多个,并专门记述了最著名的读书岩、伏波岩、叠彩岩等处。这可比徐霞客早多了。有个叫户崎哲彦的日本,他写过一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第一篇《志岩洞》的复原”,找来一看,泥马好几十页,还全是日文,看不懂,不过学术功底应该极其扎实,估计实地踏勘过,值得吾人学习。


猎蟒:

蟒蛇凶猛,但其肉可食,其胆可入药,其皮可制鼓,而且它还吃小鹿,也可能伤人,所以捕蛇很有必要。那如何捕猎这样厉害的角儿呢,宋代的广西人有办法。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一大群人头上插满花,慢慢靠近蛇,蟒蛇喜欢花,就会昂起头来看,紧接着人们上去抚其头,大喊红娘子、红娘子~蟒蛇就会舒坦地一动不动,然后有壮士上前突然用大刀斩断蛇头,大家随之一轰而散,躲到远处旁观,只见蟒蛇奋力挣扎,树全被它扫倒一大片,最终力竭而死。大家再上前,几十个人抬回村,全村可以饱食一顿~~~


卷伴:
婚姻史上有“抢劫婚”一说,人类学基本上也已确证,据说现在女子出嫁前哭上一场,就是这种婚姻形式的孑遗,不知真假。但抢婚可没有想象的那样浪漫,可谓野蛮至极。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了广西南部的抢婚,说那些地方“法度疏略”,经常抢人妻女,然后跑到外地过活,“安居自若”,没人管,看来只要有勇力,胆子大,不怕没老婆。这可能不是因为没有“法制”,而是文化造成的,以后中原文化所及,抢婚就少了。南宋时,对广西南部大多实行羁縻政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度自治,所以干涉的比较少。当时,把别人家的妻女抢跑了,可不叫抢婚,叫“卷伴”,意思是抢了做伴侣。卷,就是偷偷地据为己有的意思;现在北方方言像河北山东一些地方还有这种用法,比如说“卷了钱跑了”之类,大意如此。但那会儿你“卷”了别人的妻女,你不小心,别人也会“卷”了你老婆,然后别人再“卷”再“卷”,有的被转抢好多次,真是老婆基本靠抢啊。如果你胆子不大,“卷”不了,估计就一辈子光棍了。如果别人“卷”了你老婆,你发现了报官如何?一般不受理,因为你也是“卷”了别人的老婆的。只有一种情况官府才介入,就是女方的父亲兄弟或者是女方初婚的丈夫报官了,才判定归初婚之家。这倒腾来倒腾去,也不知女事主的态度和想法是怎样。在整个叙事中,几乎没有见女性的表达,她只是被描述。在现在看来,女性基本上就像一样货物一样,被抢来抢去,完全没有被当成人来看待。而且,就像刚才说过的,男人要结婚,必须去抢,也塑造出男人必须暴力抢夺的强悍之风,整个社会性别文化,就这样被建构起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