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孔

(2014-02-15 15:16:17)
标签:

情感

分类: 迷眼看史


今天,我们要讲是中国传统经典《论语》。

中国有“四书五经”,其中“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个名称战国时期就有了,而“四书”出现的比较晚,南宋时期,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四书”。今天主要谈的就是“四书五经”中的《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集。正因为如此,这部书是出于多人之手,年代也相差不止三五十年,最终的编定者是谁,学术界也有争议,但有一点儿可以肯定,它大约写定于春秋战国之交的时候。

在先秦的时候,由于技术的原因,教学往往是口口相传,所以《论语》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形成不同的版本。到了西汉,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本子,一个是《鲁论语》,一个《齐论语》,还有一个《古文论语》。西汉晚期,有个人叫张禹,把《齐论语》和《鲁论语》合二为一,称《张侯论》,我们今天看到《论语》,基本上就是这个《张侯论》。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这也是中国儒学思想的最初本原。儒学在中国千百年来不断地发展、充实、演变,有汉代经学,有理学,有心学,还有实学;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儒学形态,内容和形式有不小的差异。正是因为如此,我反对笼统地谈儒学,你谈的是那个阶段的儒学呢?但无论哪个阶段,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都是整个儒学的根本,我们按时代来称叫先秦儒学,如果按发展阶段,则叫原始儒学。当然,孔、孟、荀这三阶段的发展,其思想有一以贯之之处,但也有增衍损益,有进步,有退步,这就体现儒学思想的演变。

我们都知道,孔子在鲁国不受重视,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在那个日渐弱肉强食的年代,他的政治主张同样无人采纳,孔子在外漂泊14年,最后年龄大了,才又回到他的故国鲁国。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理想,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六经”的整理当中,他要把自己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典籍的形式传之后世,化作启发、鼓动后人的思考和前行的动力。而这一点,孔子做到了。

那么孔子到底留下了什么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呢?就体现在《论语》这部书中,可是,这部书可谓千头万绪,我们同样择其主要,介绍给大家。我清理出孔子思想中三个最根本的思想基点,也就是孔子思想的纲,那就是三个:“仁”、“礼”、“和”,其他的都是目,所谓纲举目张。

(一)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可以说是《论语》中孔子谈论最多的一个概念,共提到105次。李泽厚先生说过:“尽管“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的中心,孔子却为第一人”,正是在孔子那里,“仁”,成为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

什么是仁呢?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人要存有一种仁爱之心。如果没有爱心,一切皆不可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不是很难做到?不是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天生的一种天然情感,“为仁由己”;这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首先要做好自己,要修身,“吾日三省吾身”,“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百姓”,;要“克己”,“克己复礼为仁”,“君子有三戒”、“君子矜而不争”。“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两方面做到了,差不多就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自己做好了,再由己推人、由此及彼,逐步推广出去,这就是“爱人”;但孔子的爱,并不是博爱,这里有个等级的原则,“亲亲”原则,所以墨家学派批评儒家,说他们“爱有差等,施由亲始”,就是这个道理。

“爱人”的过程就是由己推人的过程,但是要把握一个原则:忠恕之道。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的概念的提出,就导出两个政治结果。

第一个,就是“伦理政治”。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中国古代有个说法,叫“移孝作忠”,在家尽孝,在国则尽忠,忠孝是融为一体的。

第二个,就是一种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

儒家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即“大同社会”,《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充满了政治参与、社会公平、阶层和睦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和对强势群体的限制的建议,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子认为,施政应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样,社会才会安定,才不致使国家陷入分崩离析的局面。不光是孔子,后来的孟子也是如此,因此“民本”思想成为儒家的重要传统,儒家提议给民众以政治的和经济的权利,以防止社会阶层分裂和对立,从而引起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崩解。

而这个对秩序的强调,正是孔子思想的第二大范畴。那就是“礼”

(二)礼

礼分两个层次。

一是自身的礼仪,即人自身的行为规范。人在社会中,要学会处理好官长、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后来专门有《仪礼》这部书出来,这也是十三经之一,是专门讲各种礼仪的。

二是是制度的礼仪,即国家的政治规范。

《论语》中“为国以礼”;又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就是就相当于政治制度。“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是以“礼”来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孔子推崇周公,是因为周公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制礼作乐”,孔子十分强调“礼乐制度”,季氏八佾舞于廷,他很生气,“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固然反映了孔子政治保守的一面,但同时也说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里,在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的背景下,孔子对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诉求。

   “礼”是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维持这个政治秩序的稳定,是儒家思想的要义。一个秩序的社会,其最大的特征是“和”。

(三)

“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里的“和”,可以当“适合、和谐”讲。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是互为表里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同时,“和”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

如何达到和?孔子极为重视“乐”。他认为,乐的作用就在于“和”,它体现了一种和谐精神,能感动人心,移化人的性情,进而移风易俗。通过“礼乐制度”来谋求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这是通过制度的手段。而通过个体道德的自觉和修养来达到这一目的,是思想手段,即“中庸”的精神的提倡。孔子极为推崇“中庸”精神,把中庸之道作为一种至高的境界,作为指导处理人际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何为“中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精神是思想原则,而礼乐制度是制度创设。但在现实的政治过程中,如何贯彻“和”的原则,同样也是先秦儒家所考虑的问题。第一,即使在严格的“礼”的框架下,也要顾及各个阶层的参与和作用。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和”即是赞和之意,对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不是一味的顺从,而是提出建设性的见解,要求共同参议、决策政治事务,虑及每个阶层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利益。第二则是与儒学的社会理想有很大的关涉。儒家的哲学是“行”的哲学,是“学而时习之”的,他们思想提出的同时,也要求自己和他人身体力行地实践之。 

孔子思想的终极目标,这种社会和谐以稳定社会秩序为前提,顾及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尤其强调底层民众的生存权利和普遍福利。这种政治价值和政治原则,是一种先进的政治理念,对其进行研究阐发,极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湖北电视教育频道“书香荆楚”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说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