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不可以研究吗?

标签:
校园 |
分类: 夏说八道 |
《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这篇硕士论文引起关注,可能很多人是以讪笑的态度看的,认为“呵呵”也可以研究吗?有什么用!
把学术与“用”密切联系起来,是当下社会上共同的认知,哪怕是一些平素很“公知”的人,这个时候估计也做此想。因为有人甚至把这个选题与中文系学生不好就业联系了起来。
我想很多人估计没有看过这个文章,水平不论,但选题不算“错”。各种语料反映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十几年前,就有同学研究为什么是“一辈子”、又为什么是“半辈子”,研究为什么说是“上厕所”,为什么说是“下厨房”,诸如此类。
且看本文研究的结论:
“本文基于会话语篇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仔细研究了网络中“呵呵”对汉语传统拟声词“呵呵”的变异,讨论了“呵呵”的建构会话结构的功能和语用意义,并运用“下一话轮证明程序”对其功能进行相互验证,最后本文对“呵呵”在网络会话语篇中产生变异的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和语言学的解释。本文的研宄是对网络状态下的自然语篇的个案研宄,有助于促进网络状态下自然语篇变异的研究,以及推动汉语口语对话语篇的分析。”
用常用的套路来说,语言学是一门科学。这个学科在人文学科里头,可以说是门槛最高,学习不易,研究更难,界外人只能有旁观的份了。
学术研究的最初动力,应该是人们的好奇心,甚至就应该是“好玩”,过分赋予它功用,往往走向学术研究的反面,比如,要你阐释“中国梦”的伟大内涵,你难道不呵呵么!
还有,在中国知网用“呵呵”作为关键词来检索,相关论文不止一篇呢。当然,还是那句话,水平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