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国大学生婚恋观形态的“事实描述”——基于H大117份自述的调查
(2012-12-31 17:48: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夏说八道 |
【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是渴求的,但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掺入了很多现实的因素。在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上,他们当中存在极大的分歧,甚至出现截然两分的观点,一部分人主张爱情并不等价于婚姻,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爱情有必须走向婚姻,从人数上,后者占了上风。同时,他们把处理恋爱中双方的关系当成了婚恋观的重要内容,这说明他们把爱情慢慢向现实转化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理想、纯真爱情理念的坚守。他们对婚姻的基本态度是,维护婚姻家庭的完整,而且需要双方共同作出努力。虽然他们的婚恋观并无出格之处,不保守,也不前卫,但仍应该在高校中增加爱情婚姻的教育,而且,在这项教育中,要引入社会性别的分析框架。】
本期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全校公共选修课《性别问题专题》课堂上作出的。选修课学分别来自不同年级、院系和生源地,有一定的代表性,全班男生约占2/3弱,女生约点1/3强。调查采取了自述的形式,现场写出自己对婚恋观认识,最后共收到自述117份。本文以下内容即根据这117份文本分析得出。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大学生处在校园之内,生活环境、人生经验和社会关系相对简单,这部分影响到他们婚恋观的形成。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婚姻状况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对爱情、婚姻的认知;婚姻幸福的家庭在婚恋方面会给子女以正面的态度,而不幸福的家庭则正好相反。18号自述者明确提出“不想结婚,太多的麻烦”,其经验即是从父母的婚姻得出的,他甚至说,“一朝失足,后悔万年”。家庭关系是对当前大学生婚姻观形成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
其次,是影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现在热播的影视剧中,爱情偶像剧、家庭伦理剧占很大的比重,此外还有大量的流行小说,都对年轻人的婚恋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64号自述者说:“我婚恋观的形成,应该与家庭的教育、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其中阅读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同学们的自述中,引用小说、散文中的句子作为论据或作为观点的不在少数。文艺作品也是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主要形式。
另外,跟家庭一样,朋友圈子同样对大学婚恋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很多人没有谈过恋爱,但是身边朋友的经验就成为他们直接观察的对象,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成了自己经验的一部分。
所以,由于大学生婚恋观形成存在着间接性,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婚恋观带有设想、憧憬和虚拟的色彩。
一、当前大学生对爱情的认知
不能否认的是,年轻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但对爱情的认知,却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首先是视爱情为浪漫,为美好,为唯一,为不可替代。64号自述者说,“我对爱情始终抱有神圣的憧憬,它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情感,也是人拥有爱人与被爱能力的体现。”表现出对完美爱情的向往和坚信。1号自述就表示,“一生只谈一次恋爱,只经历一段婚姻。”持这种态度的认为,恋爱一定是有感情的基础的,爱情是一定要走向婚姻的。75号自述者的观点可能集中体现这种心愿,她说,“我的婚恋观就是一次性搞定。我不想一次一次地去尝试。因为越尝试就觉得越不满足,总想着找到下一个更好的选择,而且我觉得只要认认真真地谈一恋爱,然后走进婚姻的殿堂,抚育下代。”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恋爱必须有感情,但是在爱情是否必然走上婚姻的问题,仍出现极大的分歧,甚至是截然两分的观点,一部分人主张爱情并不等价于婚姻,恋爱与婚姻是两码事。如26号自述者就明确说,“恋爱不一定要结婚。恋爱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需要不断去适应和解决,也只有经过长期的恋爱才会建立一个稳固的婚姻关系。”54号自述者也很直截了当,“爱情与婚姻是两码事。爱情并不直接会导致婚姻,谈恋爱时可以不考虑现实因素,只是单纯地因为彼此有好感而在一起,然而婚姻必须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两个人结婚了,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儿,这还是两个家庭的问题。关注家庭状况包括经济、家庭整体状况,在世界观价值观上没有较大的出入,否则婚后会有麻烦。”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主张恋爱与婚姻应该分开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婚姻是现实,要考虑许多的因素,而恋爱则只需要激情、浪漫,只要有感觉就可以。63号自述者说,“恋爱绝对会找自己喜欢的,持宁缺勿滥的心态;而婚姻是两个人一起生活其中包括性生活方面的需要,在找结婚对象的时候可能更多是考虑现实中的经济、距离、共同语言,只要两者不是讨厌,能够处得来。所以恋爱会更多的幻想、更多感性的东西。有可能是偶然相遇的人,而婚姻更多是从朋友中发展。恋爱是两个相爱的人,婚姻是两个适合的人。很多爱的人也不一定能在平淡生活中相处;恋爱是感情的,婚姻是理性的。”
66号自述者也说,“婚姻并不等价于爱情。仅有爱情的婚姻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双方相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需要为柴米油盐而闹别扭。两个人能够互相坦诚包容,在生活上可以契合,当然还涉及到许多家庭上的因素。并且没得双方应该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和事业,经济上也应该独立。恋爱的话可能没有那么麻烦,更自由一点。”
79号自述者说,“恋爱不一定非要结婚。恋爱的感觉是美好的,每个人都要有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在将来回忆的时候可以说我爱过。很多人结婚的对象不是自己曾经爱过的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你结婚后,你承受的压力就更多了,很难找到当初恋爱的感觉。”
他们认为主张恋爱与婚姻应该分开的另一个主要理由则是,只有经过多次的恋爱,才知道哪一个真爱的,才知道哪一个适合走向婚姻。这从26号自述者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虽然如此,作为截然两分的另一派观点,即认为恋爱必然要走向婚姻的人,在人数略占上风。这说明,在坚信爱情、在把爱情浪漫化的同时,他们在自己的婚恋观也注入了很多现实的因素,从中可以看出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的社会,以及普通缺乏的社会安定感和社会焦虑,已影响了身处象牙塔深处的年轻学生。
为此,他们把处理恋爱中双方的关系当成了自己婚恋观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他们把爱情慢慢向现实转化,而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们对理想、纯真爱情理念的坚守。所以,在他们的自述中,出现了一些高频词,如:责任,理解和包容,严肃、理性和慎重,尊重和忠诚,磨合,扶持。激情则排在了较后的位置。
二、当前大学生对婚姻的认知
虽然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只要符合《婚姻法》,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婚姻,也许是个遥远的事情。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们思考自己未来的婚姻问题。
有人说,恋爱是一种感觉,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恋爱需要基础,尤其是那些强调恋爱一定要走向婚姻的人。首先,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恋爱的双方,婚姻的双方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价值观。经过社会变迁的洗礼,大家在恋爱婚姻问题,越来越倾向于和谐,越来越倾向于安稳,有同学说,渴望平平淡淡的婚姻,这恐怕最终是很多人内心共同的想法。86号自述者的意见堪称代表,她说,“来自于父母的影响,觉得幸福美好的两性关系能够带来安全感和身心上的愉悦。同意两个人“门当户对”,并不是说两个人出身、学身、经济条件要完全匹配,而应该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吻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人生奋斗目标,并且认同或接受对方处理问题的方式,只有“对等”的婚姻和恋爱关系才能长久。健康的婚姻或恋爱关系等于激情+亲密+承诺。”
其次,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强调经济基础是必须的。这固然体现出现代人对于爱情婚姻的现实性考量,但是并不能因此判定,当代大学生就是所谓的“物质男”或“物质女”,他们只是认为,两个人走向婚姻,必需的生活条件要具备,要过上稳定的、健康的、美好的生活。110号自述者认为,“正确的恋爱观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和正确的物质观念上,应当更多地追求一些精神和非物质的东西。”114号自述者也说,“我觉得婚姻首先是物质的,有保障才有安全感。婚姻不等同于恋爱,恋爱可以没有太多的物质基础,但婚姻不行。但婚姻也不能只是物质的,也应该有精神层面。”
第三,责任成为婚姻关系的共识。因此,很多同学提出,无论恋爱还是婚姻,都应该慎重,存续婚姻关系,成为他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维持婚姻家庭的稳定,他们提出婚姻的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满足、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扶持、互相承诺、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等。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为了婚姻的稳定,男女双方发展一种“亲情”是十分必要的。9号自述者说,“作为一个结婚的对象,我认为是在已经没有轰轰烈烈的感觉后,仍然觉得需要对方,审美疲劳过后形成一种亲情的感觉,这样才能长久”。17号自述者也说,“结婚后应该更加坦诚,相亲相爱,让爱情地久天长,让爱情变成亲情,使爱情得到质的飞越。”同样,30号自述者说,“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它是一种延续和升华,它最终会让爱情发展为亲情,它代表的是责任。因此,我喜欢的是从一而终,一旦决定不后悔。”可见婚姻中的“亲情”论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亲情”并不等于“爱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亲情”的本质又是什么,两者能不能转化?又如何转化?没有人能够说明。他们恐怕只是为爱情的短暂向婚姻的长久中间寻找一个通道和桥梁,而没有仔细考虑之间的关系。
而且,他们强调责任,不仅强调婚姻中的责任,也不少的人强调恋爱中的责任。但是,恋爱中的责任与婚姻中的责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责任,如何区分,又如何承担这个责任,也没有人深入地探究。这也反映了青年学生对婚姻生活的隔阂感,以及对爱情婚姻问题思考的不深入。
最后,很多人提到男女双方对婚姻家庭的互相扶持和共同维系,双方都要为此做出努力。91号自述者的表述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她说,“恋爱可能来自于冲动和激情,婚姻则基于适合与了解。许多过快结束的爱情即是由于激情褪去后的无法相处。我对恋爱的定义更多是基于是否适合婚姻,婚姻的维持依靠的不是爱情,而是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男方女方承担共同的责任。无论恋爱还是婚姻,都应该在一个彼此享有相同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条件下。”
本期调查还有个意外的结果,在自述中,很多人不约而同地表达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绝大多数同学对此持拒绝的态度。这个问题本不在考察之列,但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出这个问题,也说明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是渴求的,但也掺入了很多现实的因素;他们对婚姻的基本态度是,维护婚姻家庭的完整,这需要双方共同作出努力。他们的婚恋观并无出格之处,不保守,也不前卫。
三、一点建议
此前提到,当前大学生婚恋观受家庭、社会文化、朋友圈的影响较深。所以要培养、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健康的婚恋观,就需要全社会和每个家庭付出努力。从目前看,虽然大学生的婚恋观整体上仍是健康的,但在这方面的引导工作仍不能放松。尤其是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但事实却差强人意。
首先是学校爱情、婚姻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需要爱情和婚姻的教育的引导,但是我们只能部分地在政治理论课讲述,现在对学生进行爱情婚姻的教育,大多是通过团委或学生社团开讲座,仅仅有这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爱情教育不仅应该进课堂,还应该进课程体系。爱情教育搞得好,可以解决好当前大学生思想中的很多问题。
其次,在婚恋观教育中应该引入性别分析的框架。在流行的爱情婚姻课程和讲座中,混杂、甚至充斥了很多“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思想,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刻板印象。在这次的自述调查中,以上思想也得到了体现,很多男生表现出大男子主义,而很多女生也表现出被动的、“主妇”的心态。在爱情婚姻的教育体系中,应该加强性别平等的思想教育,强调爱情婚姻家庭中创建平等、和谐的新型社会性别关系的男性参与,强调女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本期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全校公共选修课《性别问题专题》课堂上作出的。选修课学分别来自不同年级、院系和生源地,有一定的代表性,全班男生约占2/3弱,女生约点1/3强。调查采取了自述的形式,现场写出自己对婚恋观认识,最后共收到自述117份。本文以下内容即根据这117份文本分析得出。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大学生处在校园之内,生活环境、人生经验和社会关系相对简单,这部分影响到他们婚恋观的形成。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婚姻状况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对爱情、婚姻的认知;婚姻幸福的家庭在婚恋方面会给子女以正面的态度,而不幸福的家庭则正好相反。18号自述者明确提出“不想结婚,太多的麻烦”,其经验即是从父母的婚姻得出的,他甚至说,“一朝失足,后悔万年”。家庭关系是对当前大学生婚姻观形成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
其次,是影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现在热播的影视剧中,爱情偶像剧、家庭伦理剧占很大的比重,此外还有大量的流行小说,都对年轻人的婚恋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64号自述者说:“我婚恋观的形成,应该与家庭的教育、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其中阅读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同学们的自述中,引用小说、散文中的句子作为论据或作为观点的不在少数。文艺作品也是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主要形式。
另外,跟家庭一样,朋友圈子同样对大学婚恋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很多人没有谈过恋爱,但是身边朋友的经验就成为他们直接观察的对象,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成了自己经验的一部分。
所以,由于大学生婚恋观形成存在着间接性,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婚恋观带有设想、憧憬和虚拟的色彩。
一、当前大学生对爱情的认知
不能否认的是,年轻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但对爱情的认知,却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首先是视爱情为浪漫,为美好,为唯一,为不可替代。64号自述者说,“我对爱情始终抱有神圣的憧憬,它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情感,也是人拥有爱人与被爱能力的体现。”表现出对完美爱情的向往和坚信。1号自述就表示,“一生只谈一次恋爱,只经历一段婚姻。”持这种态度的认为,恋爱一定是有感情的基础的,爱情是一定要走向婚姻的。75号自述者的观点可能集中体现这种心愿,她说,“我的婚恋观就是一次性搞定。我不想一次一次地去尝试。因为越尝试就觉得越不满足,总想着找到下一个更好的选择,而且我觉得只要认认真真地谈一恋爱,然后走进婚姻的殿堂,抚育下代。”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恋爱必须有感情,但是在爱情是否必然走上婚姻的问题,仍出现极大的分歧,甚至是截然两分的观点,一部分人主张爱情并不等价于婚姻,恋爱与婚姻是两码事。如26号自述者就明确说,“恋爱不一定要结婚。恋爱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需要不断去适应和解决,也只有经过长期的恋爱才会建立一个稳固的婚姻关系。”54号自述者也很直截了当,“爱情与婚姻是两码事。爱情并不直接会导致婚姻,谈恋爱时可以不考虑现实因素,只是单纯地因为彼此有好感而在一起,然而婚姻必须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两个人结婚了,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儿,这还是两个家庭的问题。关注家庭状况包括经济、家庭整体状况,在世界观价值观上没有较大的出入,否则婚后会有麻烦。”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主张恋爱与婚姻应该分开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婚姻是现实,要考虑许多的因素,而恋爱则只需要激情、浪漫,只要有感觉就可以。63号自述者说,“恋爱绝对会找自己喜欢的,持宁缺勿滥的心态;而婚姻是两个人一起生活其中包括性生活方面的需要,在找结婚对象的时候可能更多是考虑现实中的经济、距离、共同语言,只要两者不是讨厌,能够处得来。所以恋爱会更多的幻想、更多感性的东西。有可能是偶然相遇的人,而婚姻更多是从朋友中发展。恋爱是两个相爱的人,婚姻是两个适合的人。很多爱的人也不一定能在平淡生活中相处;恋爱是感情的,婚姻是理性的。”
66号自述者也说,“婚姻并不等价于爱情。仅有爱情的婚姻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双方相爱,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需要为柴米油盐而闹别扭。两个人能够互相坦诚包容,在生活上可以契合,当然还涉及到许多家庭上的因素。并且没得双方应该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和事业,经济上也应该独立。恋爱的话可能没有那么麻烦,更自由一点。”
79号自述者说,“恋爱不一定非要结婚。恋爱的感觉是美好的,每个人都要有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在将来回忆的时候可以说我爱过。很多人结婚的对象不是自己曾经爱过的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你结婚后,你承受的压力就更多了,很难找到当初恋爱的感觉。”
他们认为主张恋爱与婚姻应该分开的另一个主要理由则是,只有经过多次的恋爱,才知道哪一个真爱的,才知道哪一个适合走向婚姻。这从26号自述者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虽然如此,作为截然两分的另一派观点,即认为恋爱必然要走向婚姻的人,在人数略占上风。这说明,在坚信爱情、在把爱情浪漫化的同时,他们在自己的婚恋观也注入了很多现实的因素,从中可以看出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的社会,以及普通缺乏的社会安定感和社会焦虑,已影响了身处象牙塔深处的年轻学生。
为此,他们把处理恋爱中双方的关系当成了自己婚恋观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他们把爱情慢慢向现实转化,而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们对理想、纯真爱情理念的坚守。所以,在他们的自述中,出现了一些高频词,如:责任,理解和包容,严肃、理性和慎重,尊重和忠诚,磨合,扶持。激情则排在了较后的位置。
二、当前大学生对婚姻的认知
虽然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只要符合《婚姻法》,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婚姻,也许是个遥远的事情。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们思考自己未来的婚姻问题。
有人说,恋爱是一种感觉,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恋爱需要基础,尤其是那些强调恋爱一定要走向婚姻的人。首先,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恋爱的双方,婚姻的双方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价值观。经过社会变迁的洗礼,大家在恋爱婚姻问题,越来越倾向于和谐,越来越倾向于安稳,有同学说,渴望平平淡淡的婚姻,这恐怕最终是很多人内心共同的想法。86号自述者的意见堪称代表,她说,“来自于父母的影响,觉得幸福美好的两性关系能够带来安全感和身心上的愉悦。同意两个人“门当户对”,并不是说两个人出身、学身、经济条件要完全匹配,而应该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吻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人生奋斗目标,并且认同或接受对方处理问题的方式,只有“对等”的婚姻和恋爱关系才能长久。健康的婚姻或恋爱关系等于激情+亲密+承诺。”
其次,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强调经济基础是必须的。这固然体现出现代人对于爱情婚姻的现实性考量,但是并不能因此判定,当代大学生就是所谓的“物质男”或“物质女”,他们只是认为,两个人走向婚姻,必需的生活条件要具备,要过上稳定的、健康的、美好的生活。110号自述者认为,“正确的恋爱观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和正确的物质观念上,应当更多地追求一些精神和非物质的东西。”114号自述者也说,“我觉得婚姻首先是物质的,有保障才有安全感。婚姻不等同于恋爱,恋爱可以没有太多的物质基础,但婚姻不行。但婚姻也不能只是物质的,也应该有精神层面。”
第三,责任成为婚姻关系的共识。因此,很多同学提出,无论恋爱还是婚姻,都应该慎重,存续婚姻关系,成为他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维持婚姻家庭的稳定,他们提出婚姻的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满足、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扶持、互相承诺、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等。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为了婚姻的稳定,男女双方发展一种“亲情”是十分必要的。9号自述者说,“作为一个结婚的对象,我认为是在已经没有轰轰烈烈的感觉后,仍然觉得需要对方,审美疲劳过后形成一种亲情的感觉,这样才能长久”。17号自述者也说,“结婚后应该更加坦诚,相亲相爱,让爱情地久天长,让爱情变成亲情,使爱情得到质的飞越。”同样,30号自述者说,“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它是一种延续和升华,它最终会让爱情发展为亲情,它代表的是责任。因此,我喜欢的是从一而终,一旦决定不后悔。”可见婚姻中的“亲情”论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亲情”并不等于“爱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亲情”的本质又是什么,两者能不能转化?又如何转化?没有人能够说明。他们恐怕只是为爱情的短暂向婚姻的长久中间寻找一个通道和桥梁,而没有仔细考虑之间的关系。
而且,他们强调责任,不仅强调婚姻中的责任,也不少的人强调恋爱中的责任。但是,恋爱中的责任与婚姻中的责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责任,如何区分,又如何承担这个责任,也没有人深入地探究。这也反映了青年学生对婚姻生活的隔阂感,以及对爱情婚姻问题思考的不深入。
最后,很多人提到男女双方对婚姻家庭的互相扶持和共同维系,双方都要为此做出努力。91号自述者的表述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她说,“恋爱可能来自于冲动和激情,婚姻则基于适合与了解。许多过快结束的爱情即是由于激情褪去后的无法相处。我对恋爱的定义更多是基于是否适合婚姻,婚姻的维持依靠的不是爱情,而是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男方女方承担共同的责任。无论恋爱还是婚姻,都应该在一个彼此享有相同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条件下。”
本期调查还有个意外的结果,在自述中,很多人不约而同地表达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绝大多数同学对此持拒绝的态度。这个问题本不在考察之列,但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出这个问题,也说明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是渴求的,但也掺入了很多现实的因素;他们对婚姻的基本态度是,维护婚姻家庭的完整,这需要双方共同作出努力。他们的婚恋观并无出格之处,不保守,也不前卫。
三、一点建议
此前提到,当前大学生婚恋观受家庭、社会文化、朋友圈的影响较深。所以要培养、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健康的婚恋观,就需要全社会和每个家庭付出努力。从目前看,虽然大学生的婚恋观整体上仍是健康的,但在这方面的引导工作仍不能放松。尤其是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但事实却差强人意。
首先是学校爱情、婚姻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需要爱情和婚姻的教育的引导,但是我们只能部分地在政治理论课讲述,现在对学生进行爱情婚姻的教育,大多是通过团委或学生社团开讲座,仅仅有这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爱情教育不仅应该进课堂,还应该进课程体系。爱情教育搞得好,可以解决好当前大学生思想中的很多问题。
其次,在婚恋观教育中应该引入性别分析的框架。在流行的爱情婚姻课程和讲座中,混杂、甚至充斥了很多“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思想,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刻板印象。在这次的自述调查中,以上思想也得到了体现,很多男生表现出大男子主义,而很多女生也表现出被动的、“主妇”的心态。在爱情婚姻的教育体系中,应该加强性别平等的思想教育,强调爱情婚姻家庭中创建平等、和谐的新型社会性别关系的男性参与,强调女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后一篇:考研不是人生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