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迷眼看史 |
中国历史上,汉代、唐代、明代均出现宦官掌权局面,这已为众人所知,但由于受小说以及戏剧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明代宦官的权力最大,其实不然;宦官权力最大的应当是唐代。他们对皇帝屡行废立,曾杀害唐宪宗、唐敬宗两个皇帝,自行扶立穆、文、武、宣、懿、僖、昭宗等七个皇帝;这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
唐代宦官权力之所以大到如此地步,主要原因是他们掌握了唐中央军队的军权。
在中国古代的制度设计中,任何权力是都不能分割或制约皇权的,所以,由于历史经验和现实政治考虑,皇权对宦官集团是又制约又依赖的关系。依赖宦官,是使其与皇权结合,打击异己的力量;但是,宦官权力又会因此而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这种权力逻辑,在东汉政治史上外戚与宦官的循环斗争中体现得最为充分。然而,利用宦官势力以保障皇权,也是迫不得已的下下策;因为作为刑余之人,宦官受到全社会尤其是士人阶层的反对。在儒家文化下,士人阶层对宦官集团的斗争可以说是天然的。
由于以上问题的考虑,唐代像历代一样,一开始就从制度严格限制宦官的权力。
唐太宗即规定,“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宦官地位不高,而且不许介入政治;即使到了武则天时期,虽然是女主,但也不用宦官;接着到唐中宗的时候,宦官任职七品以上的虽已达千余人,但五品、三品以上的仍不多。
唐代宦官地位的提高,始于唐玄宗。这一时期,不仅宦官人数增多,达到三千余人;而任职三品以上的宦官也多了起来,宦官开始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并且拥有了政治权力,比如监军、出使,其权力甚至大过节度使。长安城中最好的宅子,城效最好的田地,包括果园池沼,一半左右归宦官所有。这是唐初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这个时候,皇权也开始依赖宦官;因为李隆基在位已久,完全怠政,由于古代的宫禁制度,宦官成为沟通皇权与政府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权力极大的亲信宦官出现了。
唐代第一个大宦官当属高力士。史载“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进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所有的文件都经过高力士,小事情就由他自己决定了,不需要报告玄宗,可见其权力之大。关键是,由于玄宗的怠政和信任,高力士有了建议用人的权力,当时的将相宇文融、李林甫、韦坚、杨矜慎、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人,都是经过高力士推荐而得到重用的。在这种情况下,高力士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就连太子李亨也呼之为“二兄”,叫他二哥;“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那些驸马们干脆叫他爷。
高力士不仅拥有实际权力,而用在官级品位上也破了大唐的纪录,其最高官衔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内侍监、齐国公,食实封五百户。要知道,在当时皇子们大都是虚封的。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高力士虽然权力大,但他对玄宗还是忠心的,玄宗晚年,在他最落寞的时候,高力士一直陪伴在侧,而且高力士也无意弄权,也就是说,高力士仍受皇权控制。但是,也正是从高力士之后,宦官权力开始不可遏制。这一切,是从李辅国开始的。
李辅国是肃宗的亲信,有证据表明,他参与策划了马嵬之变,因拥立有功,成了大唐最高统帅部的总参谋长(判元帅府司马),“侍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一切政令信息,均由其掌握。安史乱后,长安光复,李辅国“专掌禁兵”,权力更大,“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资治通鉴》肃宗乾元元年)他节制百官,所有政务均由李掌握,宦官权力大过了政府。关键是,宦官掌握了大唐中央禁军,军权在手,是唐代宦官权力极大的最重要原因。
762年,李辅国拥立李豫,是为代宗。他对代宗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资治通鉴》肃宗宝应元年)明着给皇帝说:你就住在宫吧,外面的事儿由我来操办,可见其气焰之嚣张,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史载,李辅国“号为尚父而不名,除司空,兼中书令。”
宦官权力的膨胀,为皇权所不能忍,代宗利用宦官程元振与李辅国的矛盾,免其元帅府司马和兵部尚书职,夺其兵权,并令出居处第。不久,罢其中书令,进爵博陆王。明升暗降,剥夺其实权。762年十月十八日夜,有盗入李辅国宅,杀之,携其首及右臂而去。这明明是一场政治暗杀。
但是,以宦官除宦官,并不能彻底排除宦官的权力,只是以一个宦官取代了另一个掌权而已。所以,程元振成为第三个大宦官。
程元振同样专制禁兵,官至骠骑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内侍监、封邠国公。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开始拿朝臣下手,毁谤郭子仪、陷害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同华节度使李怀让、左仆射裴冕等人,使得朝野切齿。这一切旨在剥夺大臣和地方实力派的军事力量,使自己的军队一支独大。
763年七月,吐蕃20万攻入大震关(甘肃清水),程元振隐匿军情,使长安失陷,代宗被迫出逃陕州。禁军不振,程元振成为孤家寡人,代宗削除程元振官爵,放归三原。吐蕃退后,他化装成妇人,私入长安,为京兆府所获,长流溱州(綦江),代宗念其拥立有功,改为江陵安置。
代宗之所以优待程元振,是因为他虽然掌权,但比起文臣武将来,他不会取代大唐天子。而那些地方实力派们,手中有兵权,则可以随时取大唐而代之。这就是皇权与宦官权力纠缠不断的政治逻辑。
所以,接下来,宦官不得不仍被重用,第四个大宦官出现了。他就是鱼朝恩。鱼朝恩粗通经义,自谓“才兼文武”,代宗竟令他判国子监,讲《易经》。而且,鱼朝恩还成为大唐军队总指挥,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指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围安庆绪于邺城,失败,又失洛阳。即便如此,他又被任命为神策军观军容使,统率神策军;吐蕃退后,任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封郑国公。为什么他成为军界不倒翁?因为他是制约郭子仪等人的重要力量;郭子仪等军头,才是皇帝更担心的。
唐德宗时,朱泚、李怀光叛乱后,德宗更加不信任地方实力派,又开始用宦官典兵,并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及枢密使二员,均由宦官出任,当时合称“四贵”。“时(德宗朝)窦、霍之权,振于天下,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旧唐书·宦者窦文场霍仙鸣传》)
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宦官的权力,从此宦官之权不可夺,地方实力派也无力与之对抗。他们对皇帝屡行废立,杀宪宗、敬宗,立穆、文、武、宣、懿、僖、昭宗。宦官之祸成为唐后期政治中一大毒瘤。
宦官执政引起士人的不满。因此,顺宗时,发生“二王八司马事件”(或称“永贞革新”),改革的内容之一项即是打击宦官势力,但旋即被宦官沟通地方实力派扑灭。
宦官的坐大,尤其是废立皇帝,引起皇权的不安,皇帝开始谋求剪除宦官势力。双方的总冲突是文宗时的“甘露之变”,李训、郑注受命,借机清除宦官,但由于用人不当,政变失败,宦官反扑,在长安城内大肆屠杀,包括宰相王涯、舒元舆等在内万余人被杀害。皇权与士人集团遭此打击,一蹶不振,无力与宦官抗衡,从此以后,大唐政权为宦官掌握,政府毫无力量,史载:“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资治通鉴》太和九年)
想我堂堂大唐,最后几十年竟然掌握在宦官手中。
直到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实力派朱温派军队入长安,诛杀宦官,仅留黄衣幼弱者30人,由宰相崔胤兼管六军十二卫。宦官典兵预政局面结束。但是紧接着,大唐也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