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昌蛇山南片徒步旅行指南(文艺不是装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标签:
武昌风景旅游蛇山 |
分类: 兴之所至 |
曾经断断续续走过老武昌蛇山南片。那是一片无人重视的区域,因为它没有“昙华林”,因为战争和建设的进程对旧面貌改变太多。
因着清明节的休息,决定把蛇山南片区域走一遍,寻访历史的痕迹。这种痕迹随着现代化的旧城改造,正在急剧消失。
由于等车的原因,临时改变了自北向南的计划,而改由自南向北。在叶麻店乘738,在津水路下车——此路因津水闸得名——即到起义门。起义门原名中和门,是目前仅存的老武昌城门,1920年代拆武昌城墙时,为纪念武昌首义,得留此门,并改现名。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起义门又经修缮,并与楚望台遗址连成一片,且新建辛亥碑林。楚望台原名梅亭山,是蛇山以南最高点,因此被包在城内,今亦名梅子山或梅家山。明初朱元璋封其子朱桢为楚王,在此山建“封建亭”;传朱桢思念母亲,常登此山东望,故名楚望台。武昌首义,起义新军首先占领的就是建于建山的军械所。今已复建“封建亭”以及立碑勒石军械所旧址。
由起义门向西,经石灰堰、肖山矶等处——此处乃一片“贫民窟”,基本上是1949年建国到1958年实行现行户籍制度止,由乡下迁入武昌的居民,当初没有好的城市建设思路和统一规划,致老武昌城迅速棚户化——到复兴路,由此向北,路右有基督教圣米迦勒堂,该堂建于1918年,哥特式建筑,与武汉其他教堂相比,尤其显得衰败,可能地处贫困区域有关,到礼拜大厅一观,亦并无特殊之处。
离圣米迦勒堂不远,前行数十米,即为周福堂(又名周鸿胜)故居,周福堂在武昌起义时系新军马队标统,相当于骑兵团长,是起义核心人物之一,此处亦为起义秘密筹划之所。
前行至水陆街左拐,即到解放路——或南行,到巡司河街,西行至解放路。解放路原名长街,是老武昌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和最为繁华的商业区,曾名中正路,建国后改为今名,尤其是司门口一带至今仍为武昌重要的商业区。
巡司河,原相当于武昌南护城河,武昌拆城以后,基本上在原址筑为中山路,故此段原亦为中山路,今改巡司河路,但一些老房子仍挂中山路门牌号,可证。
解放路与巡司河交接之处,为解放桥,此亦为解放路的起点。此段解放路东边名保望堤。为何名保望堤?因为其北系老武昌城门之一望山门,故名。此北,该社区即名望山门,可证。望山门之北名广里堤,亦可见武昌城水患之重,防护措施之严。
沿解放路向北,不远路左即路西,即为大型国企“武船”大门。进大门,有三烈亭。此处原为湖广总督府东辕门,武昌起义前夕,彭楚藩、刘复基、杨得胜被害于此,后建亭纪念。
再向北不远,路左,有社区名文昌门。此为武昌西门之一文昌门故址。
北行即到张之洞路,与解放路垂直。张之洞路原名紫阳路,因紫阳湖得名,为纪念张之洞对武汉的贡献,改为现名。沿此路东行,路左是省人民医院,仍有些老房子在使用,比如乳腺诊疗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等,但未挂牌保护。复前行,过复兴路,路右有紫阳湖公园,市中心一大片水面辟为公园,诚为可贵。公园免费,有胜利亭、和平亭、霸王井,不知何故,且乏善可陈。
紫阳公园对面即纪念辛亥革命的烈士祠。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此北一大片全部拆迁,建有首义广场,其北即辛亥革命博物馆,再北就是辛亥革命纪念馆,即红楼。
从烈士祠沿张之洞路西行,有烈士街、复兴路北段,进去,虽破败,仍不乏有品格的旧建筑,仍未勒铭保护。
沿复兴路北段北行,则有读书院。再沿读书院西行,一路上的旧街不提,则又到解放路。复北行,路左有大成路。拐进来,前行路右,有首义公园路通向北。因民国时此为首义公园区域,故名,其终点为台阶,可上长江大桥引桥。台阶下为黄鹤楼戏院,看曲目无非是些汉剧、黄梅戏,不知观众如何。
沿大成路西行,路右有乃园。进去有乃园遗址。乃园原系湖北按察使署后花园,传按察使姓刘,且字号中有乃字,故名。建设大桥时,蛇山头部被劈切,此园及首义公司毁。今空有铭牌,为武昌区房地产公司所在地。
大成路大片区域,原系民国时老武昌的核心区域,虽新建建筑层出不穷,但街边巷尾老建筑仍不少见,如大成路与彭刘杨路交汇处建筑。这些建筑未见保护规划,殊为遗憾。
出大成路,到临江大道江边,即为武昌西门之一平湖门,再北则是汉阳门,为武昌的交通枢纽,不必详述。
至大桥下,右行上桥处,有武昌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进去到底,则有陈定一烈士纪念碑,及陈友谅墓。除封土堆外,今存一亭,一牌坊,上“三楚雄风”、“江汉先英”八字,乃集鲁迅字勒成。
若去汉阳门方向,不走江边,而走临江大道东边人行道,大桥桥墩之上,勒有“黄鹤楼故址”五字,历史上的黄鹤楼即在该处,1950年代修建长江大桥,原址已毁。
到此,老武昌城内蛇山南片游走一过,历时约四个小时,基本上把该区域的历史遗存一网打尽矣。
上次曾述及老武昌蛇山北片,此番又介绍南片;而蛇山自唐以来系武昌城之中脊,必待另文介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