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为什么在课堂上发呆?(反个潮流,请轻拍)

(2011-12-27 11:55:20)
标签:

鏉傝皥

分类: 夏说八道

你为什么在课堂上发呆?(反个潮流,请轻拍)


学生间流传一句话:老师讲得好坏,直接决定本月的手机流量;又说,老师假装讲课,学生假将听课;云云。

    也许,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来没有像目前这样遭遇到如此大的危机。其他方面不谈,单说大学教学,学生厌学、逃课成风,大多数教师只能以点名等简单的考勤方式来约束;而即使学生到课率较高,但也极少有课堂的互动,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几乎没有,虽老师百般鼓励,应者也寥寥;在课堂上,上网、背单词、赶作业者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理由五花八门,说大学课堂学不到东西,说有的课程可有可无,说课程与就业无关,说老师照本宣科;而有的同学则坦言自己读大学的目标根本不在学术,他求的是一种历经;诸如此类。归结起来,无非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教育与社会、就业脱节,老师教学方式欠佳。而这些原因的罗列可谓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或者可以说,中国大学的痼疾,这么多年来,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有加剧之势。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一方的错,有的可以依靠我们自己来解决,而有的,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时间。

 长期以来,大学课程设置的确是个问题。过分强调学校的某一类背景,以及所谓“宽口径、厚基础”和“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以本校为例,政治学的学生必修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数学课难道真的很有必要?有人说,这样的课程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某种时兴的思维方式。但这一切应该是中学教育的内容,到了大学再补课,恐怕为时已晚。而很多人认为,学习这样的确能提高逻辑思维,这好像也是开设这类课程的初衷,但是,大学数学课是否与提高逻辑思维有正相关的关系,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而且,大学文科必修数学,理工必修文科,这种“补课”行为完全是高中的分科教育思维在大学的延续,是把知识、学术、学科刻意两分的极端而已。又有人讲,何必太功利,现在看不出效果,以后会有效果;对此我要说的是,如果用这种思路,任何知识都必须要学的,任何课都必须要上的,因为谁知道将来要用到什么呢。

同时,必须要提出的是,中学教育是文理分科的,让文科班上来的学生补修高等数学课程,比如政治学专业,有些强人所难;如果确有学习数学的必要,我想一门文科数学就足够了。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类似数学、政治之类的基础课上,恐怕背离了大学人文学科教育的初衷。原则上,大学教育仍然是专业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过多的与专业不相关的课程,会冲淡专业的学术气氛,占用专业训练的时间和精力,其实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此原则也适用于各类不着边际的“平台课”上。

    有人又说,我们开课多,各类的课程均有涉及,会增加求职就业的筹码。但事实上,在大学分科教育的前提下,“专”才称得上人才,“博”只能说锦上添花,泛而不精,难堪大用。当下中国很多人都有着“宁有不缺”的心态,我把这种现象称为“郭靖的悲剧”。金庸小说中的郭靖,最初有七个师傅,但武功平平,可后来经洪七公一人点拨,即突飞猛进;因为一人一套教法、一套体系,学生往往无所适从。目前大学教育,就需要突破“郭靖的悲剧”。学生肯定需要多元的知识背景,但是,多元知识的获取,不一定非要通过课程,而是通过自由阅读和实践;如果非要课程的学习,则要探索课程和考核的形式。

     而且必须提出来的是,社会、教育界常常讨论高校与市场的脱节。但目前把脱节仅仅简化理解为,所学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相去甚远;冷门专业无人报考,教育行政部门也往往声称要以低就业率为由砍掉某些专业。但是,大学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而是自由的教育、精神的教育;大学不仅培育人完善的人格,也担负着人类知识积累的重任和维系着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社会应该让有一部分有钱有闲、乃至自甘清贫的人奉献于纯粹的学术。大学实用化、功利化的作风,完全与大学精神相悖。民间称复旦大学的精神是有着“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而社会使高校必须工具化,当下社会对高校寄予得太多,而很多是大学无力完成的,大学虽努力适应但仍力不从心。让学生由着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恐怕是唯一可能的解决之道;招生时不调剂,有的专业可以隔年招;适当的加大转换专业的自由度、降低转换专业的门槛,恐怕也是较好的补救方法。但从整体上说,社会的价值观不变,目前的各种努力难有作为,基本状况难以改变。从这方面讲,专业的选择和对专业的厌弃,不能归咎于学生和家长,应该反思的,是社会。

     至于老师讲课不好,固然有不精通讲授技艺的原因,但敷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当然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种问题普遍存在的原因。在当前的高校的考核体系中,基本上是以科研考核为导向的,你得有某一“级别”的文章、课题或项目,这是与收入、职称和饭碗等密切相关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体制的指挥棒所指,必然是大多数人努力的方向。教学虽然被冠冕堂皇的强调,也多是官样文章。要搞好教学,就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备课、讲课、师生交流、改判作业等,但此类付出,不仅对老师无利,甚至“有害”,因为它会占用所谓的科研时间,就是在名利方面受到严重的影响。长此以往,还有谁愿意在教学上有投入?当前的体制从不重视教师在感情上的劳动和付出,把关怀和知识截然分开,从这个角度,大学教育尚不是完整的教育。教学,在目前体制下,只是个良心活。同时,学生的对课堂的冷漠,也会极大打击教师的积极性,结果就形成了“马太效应”,学生越来越不爱听,老师越来越不愿意教;而最终的受害者,则只有是学生。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所以,关于教学,必须破解体制之厄。

 

    学生普遍反映的还有,在大学中没有学到东西。真的没有学到东西吗?只要用心,肯定是能学到东西的。大学教学是相对自由的,而高中那种考试节率下产生的充实和满足,大学是不可能有的,也不应该有。在高中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周周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各种的模拟训练、各地的试卷练习,使得一点点儿知识被反复强化,因此会有一种提升的“错觉”。其实扪心自问,如果在大学按照常规的教学,阅读量和接触新知识的机会肯定大大超过了高中。而且,对于不少学生来说,高中的学习模式还没有转换过来,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一般说来,在中学,上头讲下面听,单纯的知识传授,以掌握考试的知识为目的,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而大学则不同,由于知识量的增大和知识面的拓宽,老师往往只是做一种知识的指引,只是打开一扇门一扇窗,上课仅仅是大学学习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自己主动学习才是最主要的,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沿用中学的学习模式,学习不主动,过分依赖老师,老师一旦发挥不好,自然就觉得老师讲得不好了。

而反过来说,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西方的大学教育,但是,我们学生做到了西方大学中学生的那种对学术的尊重了吗?做到了为课业那种忘我的努力了吗?但同时,社会只追捧“技术”,只认可对当下“有用”的东西,学术、理论、精神、思想,这些大学本质的东西却被认为“于世无补”,此种社会状况又让大学师生何为?

反思,应该是全方位的。

     那么,大学到底应该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课堂?

     大学应该保持独立品格。很多学生、老师认为,课堂应该轻松、幽默,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大学课堂不是简单的热热闹闹、应合某种趣味;在大学的课堂,知识的传授、学术的讨论仍然是主体。生动而不失严谨,轻松而不失深刻,幽默而不失严肃,通俗而不失学术。我们还需要的是合理的课堂设置,精神、思想、灵魂的学术引领,师生和谐融洽的课堂合作,以及学生深入参与课程的自主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