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我终于在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骑行到山阴路,自曲阳路一路向南,到祥德路左转进去,不知不觉拐个弯,一回头,就会发现路牌改成了山阴路。
祥德路因英式建筑祥德村而得名,那个时候,山阴路则叫施高塔路了。山阴之有口碑,除了存留下来的老建筑,未尽破坏的老社区外,还因为它跟多伦路一样,是很多文化人的居所,如陪伴鲁迅先生最后岁月的大陆新村9号,还有附近的大陆新村6号,那曾经是茅盾的寓处,而著名的内山书店及内山完造的家,也在近前。就单单是这个原因,山阴路也是无论如何要去的了。
山阴路一如老上海的老马路,照例是法桐荫路。因是弯路,一道行来,沿街的景致一点点儿地显露,街虽不长,但绝没有让你一眼就能看穿、看透的浅薄,不仅仅是文化的积累,地势和规划也能造它的含蓄。
却是嘈杂了许多,车来车往的,类似于一条主干道了。文化的街景,取其幽,取其静,甚至还要僻一点,宛然闹市,的确不合中国的传统。但也是无奈的,建国以后,这里大约成了工人区,为了多住人口,各个角落都被充分利用,一拥挤,静僻就破坏掉了。现在沿路下来,临街开了许多的小店,都是以日杂为功能,柴米油盐什么的。而且我奇怪于有许多订做鞋子的铺子,想了几天,行文至此,猜是附近原可能先有皮鞋厂的缘故吧,亦未可知的。山阴路失了文化的味道,却是一条功能齐全的市井。最近听说要拓宽了,而最终因为要保护老社区而做罢。山阴路是保存下来了,而其神韵早已失掉。你仍然可以见到鲁迅的故居纪念馆,也可以见到墙上挂的历史建筑保护的铭牌以及介绍,但那真的成了历史了,与现实的联系几近绝决。
然而,依然有人来寻古。在山阴路,你可以一眼看出外来的人,他们的神情,甚至装束,都有别于该地的居民。三三两两的访寻者,一点一点看,看老街坊、老巷子、老房子,静默的,唯恐落下什么似的。一行的日本人,拿了相机,眼里透着兴奋,毕竟,这里此前是日本的租界。与之同行一段,其中一个明眸皓齿的女子,时尚而清纯,惊讶地听我唠叨,不知缘故,于是多看几眼,倒是有种让人不能轻易忘掉的惊艳。